楊嫻,李夏,王莉
高職涉外護理專業ESP教學實踐成果分析
楊嫻,李夏,王莉
(湖北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湖北荊州430420)
目的對高職涉外護理班ESP教學實踐成果進行分析,以優化護理專業ESP教學體系。方法將涉外護理1401班和1402班作為實驗組,將普通護理1405班和1406班作為對照組,兩組同時開展公共英語教學,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開展護理專業英語教學,采用與應用英語有關的教材,即ESP教學。橫向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A級考試成績和英語口語測試成績,縱向分析ESP教學前后實驗組學生的護理英語測試成績,采用問卷調查分析實驗組師生對ESP教學的反饋。結果實驗組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A級考試成績優于對照組(P<0.05),第三次英語口語測試平均成績和及格率高于對照組(P<0.05);ESP教學后實驗組的護理英語成績高于ESP教學前(P<0.05);僅有64.7%的實驗組學生認為ESP教學方式良好和優秀。結論豐富ESP教學方法與手段,有效利用各種信息化技術,創設動態的教學環境,進一步提高ESP教學效果。
ESP;涉外護理專業;英語教學;高職
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即應用英語,是20世紀60年代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因其目的明確、針對性強、實用價值高而備受廣大學習者的歡迎。因而,順應醫學和社會發展的需要,滿足涉外護理專業學生對專業英語的需求及臨床護理工作對學生綜合素質的需求,我校在2014年對2014級涉外護理班開展護理專業英語教學,采用與應用英語有關的教材,即ESP教學。通過橫向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A級考試成績和英語口語測試成績、縱向分析ESP教學前后實驗組學生的護理英語測試成績、問卷調查分析教師對ESP教學的認知情況,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提出改進措施,以優化護理專業ESP教學體系。現將ESP教學實踐成果分析如下。
1.1研究對象
本研究將涉外護理1401班和1402班作為實驗組(82人),將普通護理1405班和1406班作為對照組(108人),進行為期兩學年(2014年9月—2016年4月)的ESP教學實驗。實驗組和對照組為同一年級的學生,兩組學生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過程
兩組同時開展公共英語教學,實驗組在此基礎上開展護理專業英語教學,即實驗組采用ESP教學。涉外護理人才需掌握基本醫學詞根、專業詞匯及常用醫患和護患句式,學習國外的護理理念、護理文化及思維方式[1],因而,實驗組的教材一方面要反映基礎護理專業知識,另一方面要符合學生的英語水平。經過任課教師的廣泛調研和反復篩選,最終選定由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護理英語》、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涉外護理英語聽說教程》(7、8冊)及顧煒主編的《多元文化與護理》作為實驗組護理專業英語教學的教材。實驗組的教學安排如下。
1.2.1教學安排第一學期,實驗組學生了解ESP教學的重要性及意義,學習《涉外護理英語聽說教程》(7冊),掌握正確的英語發音,運用恰當的語調,掌握初級護理人員必需的口頭交際能力和以聽的方式獲取信息的能力。第二學期,實驗組學生學習《涉外護理英語聽說教程》(7冊)和《多元文化與護理》,在培養學生扎實的語言基礎和使用英語習慣的同時,增加學生涉外護理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識。第三學期,實驗組學生進一步掌握護理專業英語知識,學習《涉外護理英語聽說教程》(8冊)和《護理英語》,掌握常用的醫學英語詞匯、醫護短語和護理專業英語詞匯,繼續強化口頭交際能力和聽力。第四學期,實驗組學生學習《涉外護理英語聽說教程》(8冊)和《護理英語》。本學期的教學重點是實訓操作,著重考查學生護理英語的應用能力。
1.2.2實驗組的教學目標涉外護理專業ESP教學從知識、能力和情感3個角度設置5個教學目標:(1)培養口頭交際能力和以聽獲取信息的能力;(2)掌握常用的醫學及護理專業英語詞匯,掌握醫學詞匯中常見的前綴和后綴;(3)掌握護理英語課文的語法及句子結構;(4)掌握國外的護理理念、護理文化及思維方式;(5)具備合格國際護士應有的心理素質及職業道德。
1.3研究方法
(1)橫向分析: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統一參加2015年6月14日湖北省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A級考試,考試題型分為聽力、語法詞匯、完型填空、翻譯和寫作5個部分,重點考查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于2015年1月9日、2015年6月23日、2016年1月12日參加3次英語口語測試,3次試卷的題型一致,測試分為短語翻譯、護患對話和問題回答3個部分,重點考查學生的醫學及護理專業英語詞匯量、口頭交際能力和以聽獲取信息的能力,試卷的廣度和深度逐次遞增。(2)縱向分析:實驗組學生于2014年7月14日和2016年1月15日參加兩次護理英語測試,兩次試卷的題型一致,分為信息匹配、閱讀理解、句子或短文翻譯和醫護英語應用文寫作4個部分,重點考查學生的醫學及護理專業英語詞匯量、護理英語閱讀能力、對國外的護理理念和思維方式的理解能力,試卷的廣度和深度逐次遞增。(3)問卷調查:為深入了解教師和學生對ESP教學的認知情況,對實驗組的師生進行問卷調查,包括教學目標、教學方式和教學效果3個維度。問卷于2016年3月18日發放,2016年3月20日回收完畢。發放學生問卷82份,回收有效問卷82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發放教師問卷6份,回收有效問卷6份,有效問卷回收率100%。
1.4數據處理
所有數據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u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分層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實驗組與對照組英語應用能力A級考試成績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學生英語應用能力A級考試成績比較
2.2實驗組與對照組3次英語口語測試成績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學生3次英語口語測試成績比較
結果顯示,實驗組與對照組3次英語口語測試的高分率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只有第三次英語口語測試實驗組的平均分和及格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2.3實驗組在ESP教學前后護理英語測試成績比較(見表3)
表3 ESP教學前后實驗組護理英語測試成績比較
從表3可以看出,ESP教學后,實驗組學生的平均成績較ESP教學前有所提高(P<0.05),但及格率及高分率ESP教學前后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原因可能為ESP教學只對成績居中的部分學生影響較大。
2.4實驗組師生對ESP教學的反饋情況(見表4)
表4 實驗組師生對ESP教學的反饋情況[n(%)]
3.1學生英語水平得到提高
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A級考試成績和英語口語測試成績均得到提高(P<0.05),且ESP教學后,實驗組的護理英語測試成績高于ESP教學前(P<0.05),說明ESP教學能有效提高護理專業學習者的綜合英語水平和護理英語水平。ESP教學具有實用性、應用性和實踐性三大特點,在護理專業英語教學中實施ESP教學,重點突出了學生在專業學習和將來護理工作中常用的語言點和語言技能的教學,更好地滿足了學生的需求,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增強了教學效果。我們結合以往的教學經驗得出了幾點啟示,以進一步提高ESP教學的質量。(1)教師創設真實情景,鼓勵學生合作學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通過情景表演、競賽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并將學生表現納入考核評價體系。(2)加強ESP實踐實訓指導,組織學生參加涉外護理實踐活動、模擬訓練等,為學生搭建與他人互動交流的平臺,提高學生語言交流的綜合能力。(3)在ESP教學中,不僅要強調護理操作技能方面的培訓,也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把人文學科與護理英語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實現英語、人文教育與自然學科的融合[2]。
3.2進一步豐富教學手段與方法
由實驗組的授課教師和學生的反饋得知,教師與學生大多數認為ESP教學的教學目標及教學效果優秀和良好,但學生認為教學方式優秀和良好的人數比例僅為64.7%。教育信息化給教育帶來了巨大的變化,使得教育領域正面臨著重大而深刻的變革[3],信息化技術能有效創設英語學習所需要的環境。ESP教學中,教學手段隨著教學內容的不同而靈活運用,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載體設置語境,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的內驅力。利用信息手段和方式拓展課外知識,有效利用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調整課堂內外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由教師轉移給學生。還可利用現今廣受師生歡迎和好評的“云課堂”,學生通過互聯網界面進行簡單操作便可快速高效地分享語音、視頻及數據文件。教學內容通過各種各樣的載體呈現,牢牢抓住了學生的眼球;同時,通過軟件進行班級管理和教學評價,不僅減輕了教師的工作量,而且提供了及時有效的教學反饋,從而提高了教學質量。
3.3動態的ESP教學環境
ESP教學環境應該是動態的、開放的[4]。涉外護理ESP教學內容包括英語語言知識與護理專業知識,這兩者隨著時間和社會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因此,采用ESP教學的教師需要不斷與外界進行信息交換,不斷吸收新的信息與能量,這樣才能保持ESP教學的活力。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教師與學生要走出課堂,走入護理崗位進行實踐學習,與從事涉外護理的工作人員進行溝通與交流,了解最新的涉外護理案例,獲取最新的行業動態。此外,護理部門的教學管理者可邀請實踐經驗豐富的涉外護理人員進校園、進課堂,開展合作教學,這不僅可以彌補英語教師護理專業知識的不足,而且可以解決護理教師實踐經驗滯后的問題。在動態的ESP教學中,英語教師、護理專業教師及醫院涉外護理人員間多交流、多溝通,取長補短,合作共贏,既能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也能滿足學生不同的興趣和需求,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的涉外護理人才[5]。
[1]秦博文,呂瑞芳,張愛東.高職涉外護理專業護理英語教學模式探討[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20):113-114.
[2]王奕萍.新型護理人才培養模式下的護理英語教學優化整合實踐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0(11):51-53.
[3]劉斌.信息化教學有效性的理論思考——對信息化教學本質的再認識[J].現代教育技術,2013(3):26-29.
[4]田旭,康曉蕓.生態學理念對高校英語教學的啟示[J].教育探索,2012(5):51-52.
[5]王艷.探析ESP教師角色與教師專業發展[J].中國ESP研究,2010(1):114-120.
G526.5
B
1671-1246(2016)20-0088-03
湖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基于ESP理論的英語教學體系在涉外護理人才培養中的應用研究”(2014B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