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石+劉慧卓+張容榕
摘 要:2015年3月,對北京市9所不同類型大學的學生進行職業聲望調查,調查問卷494份。通過這些調查得到四項重要數據:北京市大學生職業聲望評價排名、北京市大學生職業聲望評價要素排序、北京市大學生未來最想從事的十種職業排序、家庭年收入對大學生職業聲望評價的影響。這些數據和結論有助于學校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與擇業觀。
關鍵詞:職業聲望;大學生;調查
大學生職業聲望的研究
對于大學生職業聲望的調查,國內學者有所涉及。李永鑫等在2001年對河南省近千名大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發現職業聲望評價是共性與個性的統一;胡榮在2002年對廈門大學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大學生的職業聲望評價與其他群體職業聲望的調查數據有著較高的一致性。大學生對職業聲望的評價一般是以現實的社會經濟和社會地位為依據,即看各類職業要求的社會投入是多少,報酬是多少。邊燕杰和高家玉于1999年在香港科技大學進行的大學生職業聲望評價研究中,把職業聲望評價的因素分為教育、收入和權力三個因素;胡榮于2002年在廈門大學進行大學生調查發現具有政治權威、科學知識、復雜的職業薪酬及較多資源的職業聲望最高。而聲望最低的是不需要專門技能、經濟收入低、缺乏社會資源的職業。但是,我們也應該看到,大部分職業社會聲望調查研究都集中于2005年以前。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無時無刻不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大學生的職業觀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過去大學生心目中的理想職業,今天也許已經發生了改變。
綜上所述,國內外關于職業聲望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較多,而對于直接影響大學生就業觀的職業聲望評價因素的調查很少,專門針對北京地區的相關調查寥寥無幾。隨著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遷,進行專門針對首都大學生的職業社會聲望調查尤其具有現實意義。在實施的過程中,不僅要關注大學生對于各個職業的具體評分,也要考慮大學生在進行職業評價時,最看重的是什么,從而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與擇業觀。
研究設計
為了探討上述問題,筆者于2014年12月到2015年3月間,對于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北京郵電大學、中國傳媒大學、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外交學院、首都經濟貿易大學9所高校的大學本科生進行了調查問卷,共回收有效問卷494份。其中,男生占48.2%,女生占51.8%。49%的學生來自于“985工程”高校,25.3%的學生來自于“211工程”高校,25.7%的學生來自于普通本科院校;大一學生占28.7%,大二學生占24.5%,大三學生占23.1%,大四學生占23.7%;文理工科學生各占一定的比例,其中,以管理學(21.7%)、經濟學(20%)、工學(17.3%)、文學(12.3%)四個專業占比最高,其余專業所占比例均在10%以下。
問卷共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被調查者的基本情況,包括性別、民族、年級、專業、所在學校類型等。第二部分列舉了在評價各個職業價值時需要考慮的10個因素并要求大學生對于這些因素的重要程度進行打分。第三部分參考李強和劉海洋2009年的職業聲望調查,列舉了白領人員、工程師、教師等99種職業,被調查人對其評分—每種職業分5個等級,每個等級對應相應的分數:最差職業(20分)、較差職業(40分)、一般職業(60分)、較好職業(80分)、最佳職業(100分);每位被調查的學生對于每一種職業僅能給出一個職業等級評分。第四部分要求參與者寫出在這99種職業中自己最想從事的一種職業,并簡要說明原因。
研究結果
1.北京市大學生職業聲望評價排名
職業聲望位于前十位的職業是:公司董事長(84.6分)、國家機關局長(80.8分)、大學教授(80.8分)、高級軍官(80.4分)、法官(80.2分)、國家機關處長(79.4分)、公司經理(79.2分)、工程師(78.8分)、音樂家(78.6分)、銀行行長(78.4分)。分析這些職業的特點,可以發現,這些職業大概有三類:第一類是企業的管理人員,主要有公司董事長、公司經理和銀行行長;第二類是知識含量高、專業技能要求高的職業,有大學教授、法官、工程師、音樂家等;第三類是國家機關人員,有國家機關局長、國家高級軍官、國家機關處長等。另外,我們也可以發現,聲望最低的十種職業分別是:建筑工人(49.8分)、保姆(49.8分)、環衛工人(49.0分)、廢品收購人員(49.0分)、紡織工人(49.0分)、進城做工的農民(48.6分)、煉鋼工人(46.4分)、礦工(44.0分)、人力車夫(42.8分)、搬運工(41.2分),這些職業大部分是體力勞動,專業技能要求低,收入較低,缺乏社會資源。
2.北京市大學生職業聲望評價要素分析
關于人們在評價職業聲望時認為什么是重要的,國外相關的研究發現,收入和教育技能水平的要求等是比較關鍵的因素。在國內的研究中,胡榮2003年在對廈門大學生職業聲望的調查中發現,決定職業聲望高低的因素包括教育、收入、權力和社會關系資源四個方面;李強和劉海洋(2009)針對北京市職業社會聲望的調查中,使用了以下標準:工資水平的高低、工作穩定性、職業權力的大小、對社會的貢獻價值、職業所需專業技能的高低、工作時身體勞動強度大小、工作精神壓力大小、職業的個人自由度;并且發現,人們最常作為評價標準的三個因素為職業受尊重程度、社會貢獻和價值以及工資水平的高低。
筆者在綜合以上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查閱文獻,結合大學生的特點,通過走訪,小范圍調查,設計了“經濟收入高低”“工作穩定性”“職業權力大小”“職業受尊敬程度”“職業對社會的貢獻和價值”“職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高低”“工作時身體勞動強度大小”“工作精神壓力大小”“職業的個人自由度”“個人興趣偏好”10類標準,并要求被調查者對這10類標準按照1分~5分(分別對應完全不重要、比較不重要、一般、比較重要、非常重要)進行打分,判斷在衡量一個職業的價值時這些要素的重要程度。得到的打分排名。
對于剛剛從校園走出,即將步入社會的大學生群體來說,經濟收入還是他們需要考慮的重要因素,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學生群體對于自身心理健康的關注度上升,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因此“工作精神壓力大小”這一要素的重要程度顯著提升。對于職業所需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高低的關注也較多。而相反,大學生最不看重的三個要素是職業權力大小、職業的個人自由度、個人興趣偏好,聯系大學生就業難的現實,這些數據也反映了大學生的現實心理特點。
3.北京市大學生未來最想從事的十種職業
在筆者進行的大學生職業聲望調查的最后,被調查者被要求列出自己未來最想從事的職業。根據統計,未來大學生最想從事的十種職業分別是大學教授、外企高級雇員、公司董事長、公司經理、工程師、銀行行長、作家、經濟學家、國家機關普通職員和科學家。
在大學生未來最想從事的職業中,對于專業知識技能教育水平要求較高的職業備受青睞,如大學教授、工程師、經濟學家、作家、科學家;而經濟管理類的職業也非常受歡迎,如外企高級雇員、公司董事長、公司經理、銀行行長;國家政府機關職業入圍前十的僅有國家機關普通雇員。回顧職業聲望評價,國家機關局長、國家機關處長等職業聲望評價特別高的職業卻落榜,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即盡管認為某些職業的聲望較高,但它們未必是自己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我國當前經濟社會建設取得了極大的進步,人們的觀念在發生極大的轉變,大學生開始追求工作與生活的平衡,追求個性化發展,這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釋大學生對于大學教授這一職業評價較高的原因,也能解釋對于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職業較少成為大學生理想職業的原因。
4.家庭年收入對于大學生職業聲望評價的影響
分析表3,我們可以看到家庭年收入對于學生職業聲望評價相關性的影響,即各組間均呈現較強的相關性。其中,“一萬元以下”組與其他組的相關系數相對稍低,而各組間的相關系數均在0.9以上。說明除了個別情況,各組間相關性較高,差異不大。
可以得出結論:與相關性分析相一致,家庭年收入不同的學生,職業聲望排名既有共性也有個性。其中,比較突出的是:十五萬至二十萬組將法官排名第一;而三十萬以上組將高級軍官排名第一。其他各組排名第一的都是公司董事長。當然,公司董事長仍然在各組都能夠占據前幾位的排名。家庭收入較低的學生看重一些對于個人素質能力要求較高的職業,如飛行員這一職業,僅在收入較低的兩組(一萬以下和一萬至五萬)中出現;其余組中排名前十的職業均未出現這種職業。家庭收入中等的學生更看重穩定性較高或者與金融經濟類相關的職業,如國家機關局長和處長、法官、公司經理、銀行行長等。家庭收入較高的學生對于專業知識技術要求高的職業評價更高,也更關注自身興趣,如對于音樂家、導演、醫生、建筑師、法官、檢察官、經濟學家等職業評價都較高。
總結與討論
本文通過對北京市9所不同類型高校大學生的職業社會聲望的調查數據的分析,表明大學生職業社會聲望排名靠前的職業有三類:企業的管理人員,主要有公司董事長、公司經理和銀行行長;知識含量高、專業技能要求高的職業,主要有大學教授、法官、工程師、音樂家等;國家機關人員,主要有國家機關局長、國家高級軍官、國家機關處長等。通過對北京市大學生職業聲望調查分組的相關性分析顯示,不同性別、學校、年級、專業、政治面貌的學生的職業聲望評價表現出職業評價共性與個性的統一。
本科階段是大學生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高校更要抓緊這一黃金時期,對大學生進行有效引導,根據本文的研究結果,筆者提出以下三點關于做好大學生職業教育的建議:
第一,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與擇業觀為目標。要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職業教育中,要求大學生“系好第一粒紐扣”。尤其是要充分發揮黨員、團員的帶頭作用,帶動廣大學生群體樹立遠大的職業理想,培養良好的職業精神,培育崇高的職業道德。
第二,要加強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教育指導中,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與能力。在本研究中,涉及未來的職業選擇時,大學生總體上對于傳統思想觀念中追求穩定的政府機關公務員等職業的青睞程度有所下降,這是社會發展變化對學生職業觀塑造的結果,而自主創業也是社會發展進步對于大學生提出的要求。為此,高校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充分了解自己、發揮個性;另一方面,要引導、鼓勵學生創業,做到理論與實踐結合。例如:可以積極組織各種創業比賽,組織企業家到學校進行演講和創業指導,為大學生擇業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第三,與時俱進,加強相關研究。在了解大學生職業聲望評價狀況與擇業心理的基礎之上,建立職業教育體系,滲透大學生活全程。本研究發現大學生的職業觀和擇業觀并非一成不變,而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變化不斷發生改變的。因此,學校、社會和學界要積極了解不同大學生群體的職業聲望評價間的差異,從而能夠為他們更好地提供指導。另外,不同階段大學生間對于職業聲望評價的差異,也啟示我們,大學生在本科四年的不同時期,所需的指導是不同的,學校有責任了解學生,同時幫助學生盡早開始了解不同的行業與職業,為未來做好準備。大學一年級入學之初,對其進行正確價值觀和成才觀的培養與塑造;大學二、三年級要幫助其開始夯實自身的專業基礎,培養專業能力;對畢業生而言,要加強就業形勢和政策、就業程序和技巧、就業心理、創業等方面的指導,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由學生角色到社會職業角色的轉變,教育學生理性擇業、把握機遇,順利實現職業理想和目標。
本文系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編號:15XNE009)北京市高校大學生職業聲望調查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
[責任編輯:于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