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海祥
[摘 要]教師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進一步發展他們綜合學習能力。本文擬就農村留守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展開探討,并結合數學教學的實際情況說明。
[關鍵詞]留守學生;課外學習;自主學習;能力培養
農村留守學生大部分成績都不太理想,與其他學生相比,他們的學習質量和學習效率相對較低,這與他們的課外學習的自主性有著很大的關系。因此,教師要加強對農村留守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以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進一步發展他們的數學綜合能力。
一、建立課外學習小組,營建合作交流氛圍
由于缺乏父母的陪伴,這些留守學生會更在乎與同伴的相處,他們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和這些同伴一起度過的。教師可以利用這一資源,因勢利導,建立課外學習小組,讓學生在課下能夠有機會合作學習,以增強學生的歸屬感,促進學生的自主合作交流,進一步提高學生課外學習能力。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上冊《有理數的加減法》時,教師在課堂中引導學生共同學習了相關的知識內容,但教師發現有一部分學生不是很懂本節內容,而且大部分學生的計算能力還有待提高。而教師也很清楚,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不是很強,而且這些“留守學生”還缺少父母的監督。于是,教師從學生實際出發,組織學生建立課外學習小組。之后,教師布置一些有關有理數加減法的練習題,讓學生課后一起完成,讓他們相互合作、相互促進。如在做一道練習題時,有一個小組的一個學生遇到了疑惑。問題:學校、家、書店,依次在一條南北大街上,學校的位置在家的南面20米處,書店在家的北面100米處。現在小明從家出發,他先向北走了50米,后來又向北走了-70米,請問,小明現在在哪?該生被這道題給難住了。此時,小組中的另一名學生很熱心地為他講解。生:“這道題就是考你正、負方向,其中-70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走,也就是向南走了70米,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畫圖,得出小明的位置。先把這三個地點畫在紙上,然后標出距離,之后再畫小明走的路程。”學生就這樣在小組中相互幫助、相互交流,共同學習,共同提高課外自主學習能力。
二、設計課外實踐作業,激發自主學習意識
“留守學生”的自我監控能力不是很強,同時數學內容又枯燥乏味,學生在課外就更不愿意去接觸數學。因此,教師必須精心設計課外作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的探索欲望,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七年級下冊《統計調查》時,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教師設計了一個實踐性作業,讓學生在課后統計調查自己家里一天所使用的塑料袋,全班一年大約會產生多少這種塑料袋垃圾。在教師布置完作業后,學生都很興奮,回到家后都迫不及待地去調查、統計。有的學生調查統計完自己家的塑料袋使用量后,又很主動地去調查鄰居們一天中丟棄的塑料袋。學生在完成調查、統計后,會相應地整理數據、分析數據,進而得出一些有用的結論。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會無形中利用到課堂所學知識,這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鞏固了知識、加深了記憶。學生為了能夠更好、更出色地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在課下相聚在一起,將各自調查的數據整合,共同探討、分析,最后得出全班同學一年丟棄的塑料袋的大概數量。還有的學生為了便于觀察、分析,制作出了條形統計圖、統計表等,無形中掌握了和更多的知識和技能。
三、設計課外閱讀任務,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課堂授課時間是有限的,教師不可能將全部知識都在課堂上傳授給學生,而只能傳遞一部分知識信息,大部分知識還是需要學生課下學習和領悟。而且,課堂中的知識內容有一定的局限性,只是一些簡單的定義、概念和解題方法的講授,而對于更進一步的知識內容,教師很難有充足的時間向學生闡述。因此,教師要有效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為他們設計一些課外閱讀型作業,以促使學生進一步學習,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教學人教版數學八年級下冊《勾股定理》時,在引導學生對此定理有了一定的認識后,教師發現學生對這部分內容還充滿了好奇,還想進一步了解它的由來。于是教師就利用學生的這一好奇心理,設計了一個閱讀型課后作業,讓學生自己課下查閱書籍、資料,自己閱讀有關勾股定理起源的資料。學生在教師這一閱讀任務的推動下,在課下主動查找資料,并在閱讀的過程中對勾股定理的知識內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學生在閱讀相關資料的過程中,不僅鞏固課堂內容,還了解了更多更深入的知識內容,拓展和延伸了課堂內容。
這種閱讀型課外作業的設計,推動了學生進一步學習,挖掘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無形中學到更多的知識,促進了學生更進一步的發展。
四、培養自我評價習慣,提高自主反思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自我評價,培養學生養成自我評價的好習慣,讓學生及時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劣勢,進而有效促進自我完善,進一步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在日常教學中,教師發現學生在做完練習后,過于依賴他人的評價,他們總是習慣讓老師或家長來幫助他們檢查練習,或者等待來自教師的評價。而留守學生的父母并不在身邊,將會缺少這種檢查,這樣學生在學習中就會變得毫無方向。為了讓學生改變這種依賴他人的習慣,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自我評價能力。在教學每一個章節后,教師都會為學生布置一些課后作業,要求學生做完作業后展開自我檢查和評價。學生在完成作業后,他們開始按照教師的要求,開展自我檢查和評價:先檢查自己做的作業書寫是否工整,版面是否整潔。最后,學生會繼續思考自己在做這些題時,在哪個地方會吃力,從中發現自己的不足之處,進而主動地去看書,查找資料鞏固知識點,以彌補自己的不足。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留守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教師要努力創造適合留守學生學習的環境,注重激發其學習動機,進一步激活其自主學習能力,實現真正的素質教育,讓全體學生都有較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衛紅. 區域農村初中學困生出路研究[J]. 赤子(下旬). 2015(07) .
[2] 鄭驕虹. 農村中小學留守學生教育現狀及對策的個案研究[J]. 新課程(下). 2014(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