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樹軍
[摘 要]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正確認識學生主體參與教學過程的價值,對于落實新課程改革精神,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會產生重要影響。本文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進行探討,總結了目前高中政治課教學存在的突出問題,分析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不理想的主要原因,并對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方式進行探討。
[關鍵詞]高中政治課;學生主體;教學模式
一、目前高中政治課教學中學生主體性發揮存在的突出問題
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對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分析和思考,認識到了我們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模式上存在的突出問題:
1.注重課堂講解,忽視學生感受。教師的講授貫穿課堂始終,以教師為主角“滿堂灌”,忽視學生的感受和需求,沒有把學生當成課堂的主體,忽視學生思考的過程、交流的過程,造成學生的被動且低效的學習。
2.注重課堂形式,忽視學生思維。教師在課堂上雖然也關注師生互動,也想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在課堂教學中片面追求形式互動,為互動而互動,問題的設計簡單,不需要學生動腦筋或在課本上能直接找到答案,讓學生討論不需要討論問題,作些互動的表面文章。雖然表面上看課堂活躍,氣氛熱烈,但難以激發學生真正的思維,學生的思維量很小,活動的效果比較差。
3.注重傳授理論,忽視聯系實際,忽視時政內容。課堂上教師的講解從理論到理論,泛泛空談,不能把理論和現實實際問題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造成理論和實際的脫節。教師的講解單純的講教材,較少關注當前國內外的重大時政內容,不關注當前的焦點、熱點問題,忽視了政治課的一個最大特點“時代性”。從而造成教師課本講的過死,學生學習興趣淡薄。
二、原因分析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不理想,主要原因還是在于教師。教師相對于學生來說有兩大優勢,一是教師聞道在先,形成知識優勢;二是師道尊嚴,形成心理優勢。這兩大優勢造成的一個負面影響就是課堂教學中以教師為中心,居高不能臨下。有些教師過分地相信自己的傳授能力,習慣于“滿堂灌”和“一言堂”,習慣于讓學生跟著自己的思維轉,不愿、不敢或無法啟迪學生的思維,發揮學生的潛在能力。
同時在當前還存在了人們常說的“德育智育化”現象。原因有二:一是應試教育強調唯分數論,導致師生只關注知識的學習;二是教師思想搖擺、思維定勢或教學技能缺失,不愿或難以執行新的課程標準。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師習慣于理論觀點的預設,而不注重、不愿或不會從現實生活中攫取大量、典型的生活素材來生成一定的理論觀點。
三、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的途徑
實現高中政治課“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筆者認為應以下面幾方面作為重點:
1.調整備課思路,由“自己如何去教”轉變為“讓學生如何學”
新課程目標要求由“關注知識”轉變為“關注學生”,課程設計應由“講授知識” 轉向“引起活動”。要改變過于強調學生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樹立新課程目標意識,它的最大特點不是純教教材,而是通過設計一系列問題情境賦予其中,最大限度地發揮新教材的課程功能,以實現教學的個性化發展。因為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信、科學態度和理性精神,而不是單純地獲取知識。把思想引導和自我構建結合起來,改變了過去片面灌輸的做法,較好地實現了德育生活化。
我們要根據學生實際,提出具體可行的教學措施,理解整合教材,更加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備好學生。課堂上,老師列出學習目標,學習重點,提出學習建議;教師要創設讓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情境,引導學生建立解決問題的目標意識,形成學習的意向。學生課前預習或者課堂上快速預習,進行知識梳理,提煉綱要;讓學生通過情景模擬、舉例說明、小組討論、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等各種學習方式,真正做到了以學生為主體,改變了傳統的教師備課思想模式。
教師要還權于學生,讓學生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在小組研討、相互合作下,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探究--發現”的變動狀態中,通過自我控制和調節,獲得盡可能大的信息量,并提高創新意識和能力,形成具有主動創新的“探究性行為”。這要求教師認真研究教材和學生,大膽進行備課改革,精心創設問題情境,科學安排教學程序,使每一個教學環節都能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設條件,最終達到:讓學生發現問題;讓學生歸納結論;讓學生總結學法,達到這一境界,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必將得到極大的提高。
2.營造民主平等的課堂氣氛,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在課堂上教師尊重學生,對學生的討論和回答問題給予鼓勵;對學生的質疑給予支持;學習進程張弛有度;課堂氣氛活躍、有序;師生、生生交流平等、積極;絕不能對學生進行譏諷和嘲笑。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成功教學的關鍵,也是實現師生互動的基礎。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是智力活動,而且還是一個情感過程,是非智力活動,受著感受、情緒性格、意志的影響,這兩者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教師與學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維的教學統一體。教學活動意味著對話,意味著參與,意味著相互溝通和交流,對學生而言,平等的師生關系意味著心態的開放,個性的張揚,創造性的發揮。對教師而言,尊重學生人格,熱愛學生意味著上課不僅是傳授知識,而且是一起分享理解,體驗著生命的價值和自我實現的過程。
3.以學生的活動為主設計教學,確保學生主體參與的有效性
教師首先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態度:激發學生主動參與的熱情,對問題、情景關注;積極主動參與活動。其次注意學生參與活動的深度:能提出有意義的問題,總是或能夠發表個人見解;能夠傾聽、協作、分享。第三是學生參與活動的廣度:是否全體學生參與學習活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方式多樣性;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時間充分。
我認為學生進行的實際活動,首先要讓學生明確活動所要解決的問題,對提供的教學內容、材料,展開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其次,要重視在實際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反思習慣和反思能力。活動不能流于表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及時抽象和概括。第三,學生活動最好以小組合作進行,通過大家的協調、交流、討論,共同參與,實現全體同學的個性化發展。
總之,實施高中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標準要求,就要尊重學生、關注學生,以學生的認知規律和一般的學習方法為依據,確定教學目標,處理學習材料,選擇正確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教學組織形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學會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從而全面發展學生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