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維
【摘要】數千年的中華古詩濃縮了人文科學、自然科學的寶典,是中華民族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固有彰明天理大義的榜樣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魂和根。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以中華古詩開啟孩子純凈心靈的智慧,不僅可以拓展知識,還能陶冶情操,培養人格,使兒童在潛移默化的熏陶中,奠定優美人格的良好基礎,繼承中華文化精神與大義,具有很重要的教育意義和推動作用。 下面我就談談和孩子們一起誦讀經典詩文的體會。
【關鍵詞】小學 古詩文 誦讀 情操
一、古詩文誦讀能開發學生的智力
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決于記憶力水平,而記憶力是可以通過充分的開發和鍛煉而不斷提升的。兒童時期是開發記憶力的最佳時期,錯過了這個最佳開發期,永遠無法彌補。怎樣通過錘煉兒童的記憶力而開發其智力,大量的研究和實踐證明,讓孩子們在兒童時期大量誦讀千古美文,做到熟讀成誦、爛熟于心,是最佳的方式之一。當大量的語言文字的精華,通過反反復復的誦讀而深深的印進兒童的大腦里,其智力的發展就有了一個廣闊的知識平臺。當這種背誦成為一種基本的學習方式和習慣的時候,孩子們的記憶力會得到非常好的鍛煉,許多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回憶自己的童年生活,給他們留下最深印象和一生影響的就是這種大量的反復的對經典詩文的強化誦讀,可以說,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誦讀根基,才有了當代中國毛澤東、魯迅、郭沫若、胡適等一大批偉大人物的文化造詣。
二、詩文誦讀能陶冶學生的美德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源遠流長,至今仍閃爍著燦爛的光輝,古詩詞記載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歷史。當前大多數學生是獨生子女,一切個人利益第一,對無私奉獻、助人為樂、團結友愛、孝敬父母意識淡薄,從 “ ……融四歲,能讓梨。悌于長,宜先知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中學生受到了教育。在“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中知道了怎樣做人;在“人心齊,泰山移”“眾人拾柴火焰高”中懂得了團結合作的重要;在“先天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詩句中明白了自己肩上的責任……。通過故詩詞誦讀 ”老師們欣慰地看到學生愛學習、守紀律、尊師長、敬同學了。可見誦讀課的開展,不僅使學生積淀了知識,還在學生的腦海中刻下了發憤讀書、孝敬父母的印跡,對培養學生品德,激發學生勤學熱情,起到了很大作用。
三、詩文誦讀能陶冶學生的情操
教育理論告訴我們:“青少年感受性強,傾向于模仿周圍生活中使他們感動的人和事,他們仰慕先進,易受英雄行為感染。”學生的品德具體化于他們的行為,而行為又決定于知識程度和文化素養。中華古詩文記載著我們整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史,薈集著儒、道墨等諸家的深刻思想,這些傳誦千年,膾炙人口的篇章,積淀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人文精神,蘊涵了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價值觀、思維方式以及社會心理等文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核心。我校地處農村,人們的文化素質不是很高,再加上隨著改革開放,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生活富裕了,與此同時一些不良社會風氣也隨之產生了,這些諸多的因素造成一些學生缺乏遠大的理想,不懂人生意義,只貪圖享樂。而為了迎接現代科技挑戰,再加之,新世紀的語文教學提出不再過分強調思想教育,學校也只顧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忽視了對學生高尚情操的培養,放松了民族傳統教育。通過對現狀剖析,我們認為只把道德品質教育推給少先隊,推給思品課是行不通的,應充分利用誦讀課的優勢和學生對誦讀課濃厚的興趣,在誦讀課中滲透思想品質的教育,使學生在了解和學習我們民族文化的基礎上,認識我們民族的民族精神,道德觀念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從而達到樹立遠大理想,陶冶自已的情操,提高自身素質的目的。如在學習李清照的《絕句》,文天祥《過零丁洋》, 在濃郁的古詩詞誦讀氣息中,激起學生樹立一個堅定的信念:要像李清照、文天祥、譚嗣同一樣做一個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個有作為的人。誦讀課的藝術魅力,讓學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學生高尚靈魂,猶如春雨般無聲的滋潤著學生的心田。
四、古詩文誦讀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
愛國主義是人們千百年來形成的一種對祖國的最深厚的感情。是一個國家人民道德品質的一個重要特征,是學生發奮學習的推動力量。我們的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就一定要跟先進的、卓越的比,比民族的志氣和民族的自尊,因此,我們必須從小教育學生把自己的學習、生活與祖國命運前途聯系起來,在學生的心里播下愛國主義的種子。中華古詩詞中不乏歌頌祖國壯麗河山、名勝古跡、豐富物產、遼闊疆域等名篇,教師利用誦讀課機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學可謂水到渠成。如學習陸游的《示兒》可以利用作者的遺慮、遺憤、遺言、遺憾幾個問題,激發學生與作者的共鳴,在心底產生強烈的愛國情,報國志。
總之,中華古詩文博大精深,學生盡管對所背的詩文不甚理解,但是這些名篇佳作牢牢刻在記憶深處,必將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學生人生閱歷的增加而慢慢釋放出濃醇的芬芳,以滋養學生的心靈,提高學生的人生質量和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