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勁軍
【摘要】當前,人類社會已進入了網絡大時代。“互聯網+”對包括教育在內的許多領域均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在當前的信息網絡時代,能否借機重塑中學德育課的新形象,從而切實有效地發揮德育課程的德育價值,是值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的。
【關鍵詞】互聯網+ 中學 德育
正文
當前,人類社會已進入了網絡大時代,互聯網的發展,正在深刻地影響和潛移默化地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和觀念。隨著互聯網、大數據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互聯網+”對包括教育在內的許多領域均產生了極其重大的影響。那么在當前的信息網絡時代,能否借機改變當前中學德育教學的現狀,以重塑中學德育課的新形象,從而切實有效地發揮德育課程的德育價值?
一、更新網絡時代的德育觀念
網絡的開放性對于青少年具有極大的誘惑力,青少年面對多元價值觀往往難以作出正確的選擇。但我們也不能就此剝奪學生選擇的權利,當學生往來于網絡空間時,最終決定其道德言行的就是他們自己的道德選擇。所以,道德教育的目的再也不能僅僅要求學生接受幾條道德規范,而必須尊重學生的自我意識,幫助學生面對復雜多變的信息環境,形成道德辨析判斷的能力,指導他們選擇正確的路線,培養他們的道德主體性。因而,建立一種“教會選擇”的教育觀念是德育教育適應網絡社會的首要措施。
二、調整網絡時代的德育內容
在世界各國都在進行網絡技術的競爭,以取得對外傳播信息的優勢的新形勢下,我們必須采取有效的德育傳播策略來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互聯網+教育”必將帶來教學內容供給上的重構,因為此時將會徹底改變教學內容的來源及構成,教材與教師盡管依舊是教學內容的來源,但已經不可能是唯一來源,甚至可能不再是重要來源,線上的課程配置或將成為每一所學校課程設置上的常規性配置,再加上互聯網企業與社會教育機構也會根據市場需求開發出一定數量的數字教育資源,提供網絡化的教育服務產品,而且學校本身也可能主動與互聯網企業進行合作,尋求線上與線下教育資源的對接與互補,屆時中學德育教學與其他課程教學一樣,教學內容的獲取渠道顯然會更多更廣。
三、優化德育環境,實現“互聯網+德育”教學
1.規范網絡秩序,使網絡發展從無序到有序
網絡目前確實有不少問題,但從社會發展看,它又有著深層次的存在價值,我們現在要做的是讓它連通世界、獲取信息?!盎ヂ摼W+教育”對整個教學環境的重構是必然的。學校將不再僅僅是目前的數字校園,而要轉型升級為智慧校園,學校教學系統在大數據云平臺的支持下與師生教與學必備的智能移動終端通過互聯網實現互聯互通、無縫對接,從而構建了全新的學校智慧教學空間。對中學德育課程教學而言,這一智能化的智慧教學空間就是我們德育教學必然置身的新的教學環境,德育課教師就在這樣的教學環境空間內,通過搜尋海量的德育教學資源,結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從中篩選出合適的德育教學資源為我所用,從而實現德育教學效益的最大化和最優化。
2.拓展網絡時代的德育模式
目前,多媒體教學在中學教學中已經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普及,隨著數字校園建設的加快推進,如今不少學校在已將互聯網引入課堂,智能化程度得到很大的提升。當“德育教學+互聯網”成為德育教學的常態后,大家都能普遍感受到互聯網在教學中可能發揮的巨大功能。因此,中學德育教學要實現“互聯網+德育教學”必須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就是:“黑板+粉筆式教學”----“PPT教學”----“教學+互聯網”----“互聯網+教學”。目前“互聯網+”時代濃烈的社會氛圍的催生力量以及國家層面的行政推動力量,為“互聯網+德育教學”的早日到來提供了強勁的動力。
3.拓展學校德育途徑,增強德育實效性
(1)讓網絡成為學生文化學習的“良師益友”
隨著信息網絡的高速發展,網上書店、數字圖書館、網校等相繼出現。據統計,目前全國大多數網校的主要功能是補習輔導,當然其中也有一些網校在欄目的設置上進行了科學的構想和創新,有學習方法指導,難題攻擂、在線答疑、智力開發訓練等普遍受歡迎欄目,學生可以利用它來做題和看題,提高學習效率,培養自覺學習、刻苦鉆研的精神。
(2)讓網絡成為學生成長道路的“心靈之家”
青少年時期既是人生最重要的發展期,也是人生一個最為脆弱和危險的時期。利用網絡開設青少年心理咨詢熱線,關注學生的心靈,讓孩子們能夠把自己的心思與同齡人溝通,鼓勵學生把自己關心和感興趣的話題、存在的情緒與困擾,通過網絡直接反映、直率表達,這有利于教育者了解學生的真實思想,把握問題的關鍵,制定有針對性的教育對策,幫助解決學生成長中的各種心理問題,達到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和優良的品行目的。
(3)讓網絡成為學生創造研究的“健康舞臺”
在一個開放性環境中,從浩瀚的信息海洋里尋找、分析、過濾并提取有用的信息加以適當的利用,將成為新一代青少年學習和生存的本領之一,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將是這一代人的顯著特征。在當前,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被廣泛推廣,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和亮點,我們要借此東風引導學生充分利用網絡,獲取信息、分析信息、運用信息,引導他們充分利用網絡的大信息量、存取的方便性以及交互的及時性進行學習和研究,學會一種研究方法,一種運用網絡提供的全新手段去探索和創新的精神,以適應本世紀信息化社會的需要。
總之,在這一高度信息化的網絡時代,在這多極化、思潮多元化、人的發展多向化的時代,學校圍墻再也無法阻隔網絡的滲透,也沒有必要去阻隔。與網絡共處一個時空的學校德育應主動迎接網絡傳媒的沖擊與挑戰,充分利用網絡的特點,及時更新德育觀念,調整德育內容,優化德育環境,拓展德育模式,構筑適應網絡時代特點的學校德育框架,使學校德育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現實,用科學、健康、積極向上的信息感染熏陶學生, 用文明、道德、優良的環境規范學生,用新鮮、趣味、生動的方式吸引學生,最終達到入腦、入心、入情、入理的德育績效。
【參考文獻】
[1]霍益萍,研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廣西教育出版社,2010.6
[2]王竹立,“互聯網+”與創客教育,今日教育,2016.10.
[3]王錦飛,“互聯網+教育”背景下中學德育教學改進芻議,新課程研究,20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