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琳

摘 要: 社會保障是指國家通過立法,積極動員社會各方面資源,保證無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種意外災害的公民能夠維持生存,保障勞動者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時的基本生活不受影響,同時根據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進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國民生活質量。
關鍵詞:社會保障 經濟
中圖分類號:F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092-02
一、社會保障制度解析
社會保障是國家和社會以再分配方式積累基金,對社會成員面臨的生、死、貧困等各種風險給予保障,矯正和彌補市場經濟的各種缺陷,促進社會公平的重要機制和手段。通過定義簡要歸納三方面內容:第一,資金來源與作用:再分配方式。在以要素分配為特征的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制度下,弱勢群體是不可能擁有公平參與社會財富分配機會的,而社會保障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從而達到緩解社會矛盾,防止兩極分化的目的,為社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實現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創造一個基本條件。第二,社會保障的目的是對各種風險給予保障。第三,社會保障的目標是促進社會公平。通過社會保障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社會保障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保障補給的方式來為社會成員創造利益,從而促進社會公平,保持社會穩定,推進社會發展,為構建和諧社會奠定了基礎。
社會保障主要包括三大主要方面:社會保險,社會救助和社會福利。社會保險在社會保障體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社會保障的基本綱領。社會保險最基本的五險就是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還有一個特殊的內容就是社會優撫安置,針對特殊群體的,比如說軍人。
社會保障體系是指社會保障各個有機構成部分系統的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的總體。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支柱,關系改革、發展、穩定的全局。
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其特點是六個字“兩免除一解決”。“兩免除”一是免除免除所有人的生存危機,這主要依靠社會救助制度,也就是我們剛才說的解決溫飽問題;二是免除所有人的治病之憂,這主要靠全面醫療保障,生老病死啊,所以說溫飽之后,就醫也顯得非常重要。而“一解決”是解決人們的養老后顧之患。
二、我市社會保障的現狀
佳木斯市基本養老、失業、醫療、工傷、生育保險、新農保、城居保等各項社會保險規模不斷擴大,實現了全市養老保險制度的全覆蓋。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實現市級統籌。城鄉低保水平分別提高到月人均310元和年人均2000元,救助水平超過省規定標準。貧困家庭保障合格率達到98%以上。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預計實現16150元,增長16%。農民純收入突破10000元,增長13%以上。通過多年努力,佳木斯市社會保障體系取得較大的成績,尤其是近年來,參保覆蓋面逐步擴大,更多方面特點突出,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好評。本文介紹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介紹和分析。
1.網站建設取得較好效果
佳木斯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網不斷地建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從圖一我們可以看出,登陸網站,很容易找到有個社會保障的相關提示和模塊,網站清晰,內容完整,非常便民。同時,在網站內的養老保險頁面(圖二)還可以通過身份證號查詢個人的社會保險的繳費情況,實現了社會保障的網絡化、數字化。在醫療保險方面,(如圖三),網站上有比較清楚的辦事指南介紹,很多問題能在網站上得到解決,內容更加的詳盡和豐富。
2.離退休養老金生存認證方式更加便民
為確保離退休人員養老金按時準確足額發放、有效杜絕養老金多領冒領的現象發生,從2014年6月10日開始,我市全力開展離退休人員養老金領取資格認證工作,全市超10萬離退休人員需要參加生存認證。為了簡化程序,方便市民辦理,2015年4月,市人社局購買50臺養老金認證指紋綜合查詢機,投放到全市社區認證網點方便市民認證。對于異地居住的離退休人員,可通過有效方式與社區取得聯系,登記現住址和聯系方式,通過視頻或在當地社保部門填寫《生存認證登記表》蓋章后,發回本地社保部門進行認證。對于沒有采集個人信息的離退休人員,可先就近在各區或勞動信息采集點進行信息采集,再到社區進行資格認證。這一方式有效地提高效率,也為離退休人員更加便捷地辦理相關手續,得到了群眾的廣泛支持。
3.社會救助體系建設落實推進
為加強佳木斯市社會救助工作的組織領導,進一步強化部門協作配合,佳木斯市在2014年11月6日召開全市社會救助聯席會議第一次會議,建立了全市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統籌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建設。
會議要求,要充分認識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的重要意義,采取具體行動“編織好讓困難群眾求助有門、受助及時的安全網,發揮社會救助的應有作用,兜住民生底線”;要抓住關鍵環節,盡快推進《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本土化運行,根據佳木斯市市情建立救助議事機構,出臺相關實施細則和操作流程,真正把各項救助政策統籌起來。繼續加強“申請救助家庭收入財產信息核對”和“社會救助信息庫建設”的工作力度。抓緊啟動臨時救助、重特大疾病救助、應急救助等“救急難”的工作,確保各類群眾“求助有門”。積極采取措施,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工作。加快“一站式”窗口建設,積極搭建“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的服務平臺;成員單位要形成合力,進一步明確職責任務、強化部門配合、加強檢查督導、加大宣傳力度,共同推動社會救助事業健康發展。
此次會議更加重視抓落實,把更多工作具體到細化,使實施更便捷、管理更明確、責任更清晰、這將有力地推進佳木斯市落實《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從制度上保證托底線、救急難、保民生。
三、加強我市社會保障政策宣傳的幾點思考
對社會保障制度的宣傳是黨和國家、當地政府對執政為民、勤政為民、為民解困的充分體現。讓我市市民、外來務工者對社會保障制度進一步了解,有利于提高對我市政策的認知度,提高社會成員的生活的幸福感、滿足感和安全感。
1.舉辦社會保障政策宣傳培訓班
社會保障政策宣傳培訓班可針對不同培訓對象進行區別培訓。第一,針對企業負責人。希望通過政策宣講能夠加深企業負責人對社會保險法的了解,認真吸取勞資糾紛事件的經驗教訓,牢記“依法依規、全員足額”為員工參保,充分發揮社保“記錄一生、保障一生、服務一生”的作用。有助于提高用人單位對社保法的理解、對自身權利和義務的認識,切實將國家、省市的社保政策傳送到基層一線,有效預防群體性勞資矛盾糾紛的發生,推動社保工作水平和群眾路線實效的提升。第二,針對城鎮居民,尤其是一老一小。可以根據小區的分布進行社會保障進社區活動,安排社會保障部門的工作人員帶有展板、表格等文件走入社區,為社區居民講解社會保障的具體內容。這一方式2007年曾在北京市普及城鎮居民醫療保險時應用過,取得很好的效果。第三,針對流動人口,外來務工人員。可舉辦與之相關的露天講解站,隨機、隨時、隨地進行。通過列舉案例等形式,對新修訂的失業保險條例、保險關系轉移等內容進行詳細解讀。政策講解結束后,進行互動交流,耐心細致地解答外來務工人員針對其自身提出的有關繳費年限、繳費工資、待遇申領等方面的問題。
2.利用媒體進行宣傳
充分利用佳木斯日報、廣場LED、電視臺拉底字幕、宣傳部微信群、人力社保網、佳木斯論壇等媒體廣泛宣傳。讓不同人群通過不同形式多方面的了解社會保障的具體內容,與個人有關的賠償措施和方法,以及繳費事宜等等。同時,可印制漫畫風格的社會保障政策解釋板和宣傳冊,放于勞動保障部門辦公地點,便于前來辦理事宜的群眾學習和取用。開展多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宣傳,更容易被人民群眾接受,比普通說教、授課起到更好一些的效果。
3.送政策進企業、進農村
針對部分企業、機關、群眾對工傷、生育保險不熟悉和不理解的情況,積極組織社保部門干部職工主動送工傷、生育保險政策到企業、農村,耐心為他們講解,使他們學會用政策法規保障自身合法利益,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溝通,拉近社保與企業、群眾的距離,使企業和農村的參保人明白工傷、生育保險申報、賠付等辦事流程,實現了社保與企業的參保人“共贏”的目的。尤其是組織黨員干部深入到鄉、村和困難特殊服務對象家中,特別是針對工傷高發參保單位和長期生病臥床的高齡老同志以及殘疾人家中,采取主動上門服務,傾聽他們的心聲,把黨和政府的關懷送到群眾家中。力所能及幫助基層解決實際問題和困難,把矛盾和不穩定因素化解在了基層,避免了矛盾糾紛的上移,為和諧社會打下了基礎。
社會保障是民生問題的最大熱點,是人民群眾最關心,茶余飯后最愛聊的話題之一,無論一個人從事什么樣的職業,都離不開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因為人的生老病死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循環。這就更加凸顯社會保障在社會中、國家中的作用。我們需要堅持不斷地加強宣傳,讓人民群眾在政策中知詳情、得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