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霞
摘 要: 在高三教了多年,我發現在所有的知識點復習中,詩歌這個版塊是效率最低的。究其原因,在上課時我們著重“就詩論詩”,一般就某首詩分析它的情感、手法、藝術特色,然而卻不曾教學生如何通過這首詩去解讀另外的詩歌,只“授予魚”卻不曾“授予漁”,所以學生只弄懂了老師教的那些詩歌,其他的詩歌就不能把握它的詩意。因此,我試圖通過教導一些學生步驟,讓學生去讀懂詩歌情感。這就是在教學中我教給學生的“詩詞五讀法”。
關鍵詞:詩歌教學 五讀法 題目 作者 背景 前序 意象 情詞 情句
中圖分類號:I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395-02
在高三教了多年,我發現在所有的知識點復習中,詩歌這個版塊是效率最低的。我們花了大量的時間去講詩歌,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在上課時我們著重“就詩論詩”,一般就某首詩分析它的情感、手法、藝術特色,然而卻不曾教學生如何通過這首詩去解讀另外的詩歌,只“授予魚”卻不曾“授予漁”,所以學生只弄懂了老師教的那些詩歌,其他的詩歌就不能把握它的詩意。因此,我試圖通過教導一些學生步驟,讓學生去讀懂詩歌情感。
那么怎樣才算讀懂詩歌情感?首先是明白表層意思,能把握詩歌里面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景物。其次是領會深層意思,這首詩寫出了什么意境(形象、氛圍),表達了什么情感(情緒、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態度、觀點)。
一、詩歌一讀:讀題目
詩歌的標題是詩歌鑒賞的切入點,因為標題富含著諸多信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以及詩人的心情、詩歌的意境、詩歌的類型等)可以這樣說,詩歌的題目是詩歌鑒賞的向導。它或點明主旨,或表明詩人的情感基調。
1.詩歌題目流露詩人心情
如:陸游的《書憤》從標題上就可以推知作者抒發的是感慨與憂憤之情。再聯系詩歌的內容,便可推知作者為無諸葛亮那樣出兵北伐,恢復中原的帥才而憂傷,為自己壯志未酬鬢先衰而感憤。又如杜甫的《春夜喜雨》,一個“喜”字寫出詩人對這場及時雨的喜悅之情。類似這樣對情感基調有明顯的提示作用的題目在古代詩歌中并不少見。
2.詩歌題目揭示詩歌內容
如朱熹的《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如果只看詩正文,以為是一首寫風景的詩歌,但看了題目之后,便知道本詩談的是作者看書的感受,半畝方塘是書,天光云影是指書中有美好的景致,源頭活水是指讀書可以使神清智清,思想永遠鮮活。而另外一首朱慶馀的《近試上張水部》“昨夜洞房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
詩人以“新婦”自比,以“舅姑”比主考官,以“畫眉”比自己的詩文,以“夫婿”喻指當時在詩文上頗有名氣而且又樂于提拔后進的水部郎中張籍。通過優美的詩韻,巧妙地表達了一名應試舉子,在面臨關系到自己仕途的一場考試前,那種特有的不安和期待心情。像這樣的詩歌,如果不讀題目,很容易造成對詩歌的誤判。
3.題目提示體裁
還有一些詩歌,根據題目可以看出其體裁。如漢代以后的詩人用古樂府詩的題目寫詩,有塞上曲、塞下曲、從軍行、隴西行、長干行、子夜吳歌等,其體裁還是樂府體。唐詩人崔顥《長干行》由題目可以斷定這是樂府詩。
二、詩歌二讀:讀作者、背景
我們常說“知人論世”,把握詩人的身世、境遇、抱負、人生觀等,往往可以幫助我們解讀詩歌的情感。因為同一個詩人,他的風格基本是相對穩定的。如
知人:
世外桃源:疲憊靈魂的皈依——陶淵明
詩中有畫:描摹景物的頓悟——王 維
笑傲公卿:傲岸人格的張揚——李 白
漂泊天涯:大唐衰微的見證——杜 甫
明白曉暢:現實主義的革新——白居易
放浪形骸:盛事難再的挽歌——杜 牧
委婉隱晦:迷惘無助的宣泄——李商隱
悲憤激昂:欲復國土的無奈——辛棄疾、陸游
……
論世:
盛唐建功立業的豪歌
中唐亂離時世的悲歌
晚唐王朝衰敗的挽歌
北宋的哲理思考入詩
南宋的愛國情懷入詩
同樣的景物,因詩人遭遇、心境的不同,會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因此,讀詩時,必須注意詩人的遭遇如何、境況如何,注意詩人所處朝代的國勢如何,朝政如何聯系這些背景,才能準確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
三、詩歌三讀:讀前序
有些詩詞,詩歌前面會有序。詩歌的前序往往交代詩歌的寫作時間、地點、人物、事件或寫作的緣由等。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序里面的內容,去把握詩歌的情感。
如《琵琶行》的前序,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時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過,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說明了本詩的寫作動機,定下了全詩凄切傷懷的感情基調。又如姜夔的《揚州慢》,前面的序不僅交代了時間、地點、作者所看到的今日揚州的景致,寫作的緣由以及他人對此詞的評價,從中點出了此詞的情感:黍離之悲。
通過這些前序,我們不僅了解了詩詞寫作的緣由,掌握了詩詞的感情基調,也幫助我們更好地把握詩詞的內容和主題。
四、詩歌四讀:讀意象
古人講“立象以盡意”,借助客觀外物來表達主觀情感;又講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無人合一,這溝通藝術家主觀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橋梁便是意象,它是人類主體思考和概括宇宙人生的普通規律的具象顯現。別林斯基說:“詩的本質就在于把不具體的思想寓于主動的感性的美麗的形象。”這其中的“形象”即“意象”。意象是一個古老的美學概念,它是融入了詩人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也就是說,它是詩人審美思想與審美情感的“意”,同作為審美客體的景象、事物和場景的“象”,在文學語言中的交融和契合,是精神內容和物質形式的統一體,是作者表達情志的具象載體。
意象作為鑒賞詩歌最基本而又最重要的審美元素,可以說,把握了意象,也就抓住了詩歌的意境、風格及作者蘊含其中的思想感情。正如艾略特所說:“表情達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象,即一組物象,一個情境,一連串事件,這些訴諸感官經驗的外在意象出現時,該特別情意便馬上給喚引出來。”
1.從意象色彩的濃淡明暗亮麗體會出詩人的情感心緒
借助意象的色調,我們可以直觀去感受詩人內心的悲喜。
如白居易的《錢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里白沙堤。”中運用了錢塘湖春天特有的意象“春水”“白云”“早鶯”“暖樹”“新燕”“亂花”“淺草”“綠楊”“白沙堤”去表達詩人對錢塘湖春景的喜愛之情,而這些意象均為亮色調,情感為喜,情和景相為融合,相為映襯。
又如朱淑真的《秋夜》“夜久無眠秋氣清,燭花頻剪欲三更。鋪床涼滿梧桐月,月在梧桐缺處明。”詩人就借助“秋夜”“秋氣”“燭花”“涼床”“梧桐”“殘月”等悲涼的意象去表達內心的孤獨之情。而所用意象均為暗色調。
2.從意象的情態去品味詩人的情感
有些詩歌詩人以擬人的手法去描摹意象,從而去表達情感,所以讀詩可以從意象的情態去解讀詩人的情感。
如同是寫荷,楊萬里筆下的荷和杜牧筆下的荷花就不一樣。杜牧在《齊安郡中偶題》?一詩中寫道:“兩竿落日溪橋上,半縷輕煙柳影中。多少綠荷相倚恨,一時回首背西風。 ” 詩中的“綠荷”有“恨”而“背西風”,含有詩人之恨,表露了傷感不平之情,基調凄怨低沉。而楊萬里《暮熱游荷池上》“細草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中的“荷花”被西風吹動而躲藏于荷葉之中,似是“愁熱”,卻呈現嬌羞之態,表露了作者的憐愛喜悅之情,基調活潑有趣。
3.從意象的內涵把握詩歌的主題
詩歌借助意象來表情達意,抓住那些典型的意象,可以幫助我們把握詩歌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如:柳,由于“柳”、“留”諧音,古人在送別之時,往往折柳相送,以表達依依惜別的深情。柳永在《雨霖鈴》中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來表達別離的傷感之情。又如水,水在中國古代詩歌里常常和綿綿的愁絲連在一起。李煜詞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用東流之水來比喻綿綿不斷的愁思。秦觀《踏莎行》:“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化作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以流水與離愁關合也是古典詩歌中常用的一種表現方法。在古典詩歌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見月懷人,是古代詩詞中常用伎倆。杜甫詩《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憶弟看云白日眠”這兩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對友人的悼念。詩歌中還有很多這些典型的意象,把握了這些意象的內涵,也就等于握住了解讀詩歌的一把鑰匙。
五、詩歌五讀:讀情詞、情句
詩人作詩往往是“情動而辭發”,詩歌中有些詞或句子會直接或間接表達或透露詩人思想感情,所以我們讀詩時可以“披文以入情”,抓住詩歌中的“文”——那些與詩人的情感有關聯的情詞和情句去把握詩歌情感。以柳永的《雨霖鈴》為例,詞中“多情自古傷離別”中的“多情”和“傷離別”就道出詩情;又如柳宗元的《柳州榕葉落盡偶題》“宦情羈思共凄凄, 春半如秋意轉迷。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首句的“宦情羈思共凄凄”直接就指向了這首詩歌的情感是仕途失意的凄迷、遠離故鄉的悵惘。再如元稹的《行宮》“寥落古行宮,宮花寂寞紅。白頭宮女在,閑坐說玄宗。 ”中的“寂寞”“寥落”等詞就點出了深宮宮女的寂寞無奈之情。類似這樣的情詞、情句在詩詞中還有很多。
當然,“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無論是詩歌題目、作者還是意象,與其說這是破譯詩歌的技巧和規律,不如說它是一種積累的悟得。因為作者的經歷需要我們積累,意象與這個民族的歷史化、傳統習俗、生活方式、心理特點等方面發生各種各樣的聯系,在歷史的長河中被賦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我們只有廣積博覽,提高文化素養,才能較為準確地把握詩的哲學意味,提高鑒賞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