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新時期幼兒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教學技能知識,更要提升軟文化實力。大學的功能在于培養合格的高等人才,人才質量的評價標準關鍵在于社會、在于人民對于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的認可程度。技能培養是主線,道德水平提升是內涵,法律氛圍熏陶靠環境。在此基礎之上,結合幼專的特色實際,探索出提升德、才、法協同培養的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以綜合素質為核心的競爭力,才能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
關鍵詞:道德素質 法治意識 協同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221-01
一、幼兒教師培養現狀
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四川幼專)是一所專門培養幼兒教師為主的高等專科學校。通過對畢業生的跟蹤調查,發現幼兒教師畢業以后走向工作崗位,用人單位及幼兒家長普遍存在對幼兒教師的技能素質高度認可,但缺乏成熟的法治思維及創新能力。新時期幼兒教師不僅需要掌握教學技能知識,更要提升軟文化實力。大學的功能在于培養合格的高等人才,人才質量的評價標準關鍵在于社會、在于人民對于高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的認可程度。無論是用工單位還是幼兒家長,普遍已經提高了對幼兒教師的期望。目前社會對于幼兒教師的總體評價還是停留在能夠看好孩子、幼兒教師總體素質不高、缺乏社會責任感和創新意識、應對突發事件處置能力較弱等,對幼兒教師整體素質的認可程度不高。而社會的認可程度反過來對于幼兒教師來講也無形之中會挫傷職業認同感,在職業過程中較容易形成職業倦怠感,從而對幼兒教師成長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的發展態勢。如何破解這一發展難題已成為擺在幼兒教師培養的首要問題。
二、“立德樹人”基本內涵、意義以及對高職高專學生的具體要求
立德樹人意蘊雙重,既有立學生之德促其成長之意,又有立教師之德促其育人之蘊。立德樹人導向鮮明,“立德”是前提、基礎,“樹人”是目標、方向。“立德”為“樹人”,欲“樹人”,先“立德”;欲“立德”,先立“師德”。師德是教師職業賦予的重要操守,筑牢德性修養,方能夯實職業根基,彰顯世范效應,保障育人效果。[1]作為未來對幼兒教師的道德要求,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隨著中國高校事業的快速發展,高等學校對大學生的道德培養目標越來越清晰。2012年11月,十八大報告首次以12個詞概括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13年12月2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習近平主席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這是在新時期下對幼兒教師道德培養的一個新目標。特別是針對幼兒教師職業倦怠感及綜合素質欠缺等新問題提出了清晰的解決目標。2013年11月教育部副部長杜玉波同志在《中國教育報》發表題為“堅持立德樹人 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一文,文章中深刻指出:“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第一標準就是看人才培養的質量。就高等教育來說,落實“立德樹人”,最根本的是堅持一切從培養創新人才出發,把科學精神、思想品德、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的培養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2]
因此,樹立高度的道德感和激發幼兒教師的職業認同感,對于幼兒教師的職業成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幼兒教師對幼兒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幼兒教師道德素質的提升不僅影響學前三年的教育質量,更是會影響孩子的一生。只有不斷提升幼兒教師的道德水平,才能更好的適應學前教育變化的新形勢,才能更好的服務學前教育事業。
三、“法治意識”基本內涵、意義以及對高職高專學生的具體要求
法治意識是法制素養的基礎,是人的綜合素質的一種體現。它決定著一個人在生活、工作當中的方向選擇,關乎社會的長治久安。《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對大學生應當具備的素質提出了具體要求,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誠實守信、遵紀守法的良好品質,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理念,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公民。
黨和國家一直把對青年學生的法制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對高校法制教育非常重視。回顧中國普法教育的過程,新中國法治建設在建國初期并不完善,法治建設及普法過程崎嶇坎坷。直到1995年,原國家教育委員會、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辦公室、司法部在《關于加強學校法制教育的意見》中要求“高等學校法制教育要以培養大學生法律意識為核心”,才真正將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作為大學生基本素質培養的重要內容來實施。1998年,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在《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意見》中再次強調了法律基礎課的重要使命。隨著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大潮的興起,高等學校進一步擴大招生規模,高校儼然成為一個普法教育的主陣地,成為提高普法宣傳質量的重要途徑。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在《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及其實施方案中明確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列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四門必修課之一。2012年,中辦下發《關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意見》,提倡構建法治社會。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全面提出“依法治國”戰略,高度樹立起法治意識,建設法治國家,黨中央一些列的普法舉措都在努力宣傳法治,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一系列的舉措就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對于高校而言,如何能夠在大學教育當中教會學生運用法治思維來分析和解決問題,成為大學培養學生法治意識成功與否的主要標準之一。[3]作為高職高專的學生,在校學習的時間較短,在突出以培養技能為核心競爭力的高職高專院校當中,很難樹立起較強的法治意識。
四、探索 “立德樹人”與“法治意識”協同培養的新模式,著力打造適應未來需求的高素質人才
隨著經濟高速發展,技能為主的核心競爭力正被以綜合素質為核心競爭力的人才所替代,如何破解高職高專培養的正確方向,成為當前擺在高職高專院校當中的首要問題。從國家的發展規劃上不難看出,當代大學生的使命在于提升綜合素質能力,更好的適應今后所從事的職業要求。高校在培養的過程中也在因材施教,將黨和國家的培養目標進一步具體化、現實化。
四川幼專也在培養人才方面改變著傳統模式,在深化改革的過程當中,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筆者以四川幼專為例,在打造未來幼兒教師綜合素質的過程當中,以道德素養、技能水平、法治意識為打造平臺。創新培養的主要思路就是以技能培養為主線,不斷提升職業技能;以道德素養培養為依托,不斷提升教師內涵;以法治意識培養為基礎,不斷提升法律素質,強化川幼學子在市場當中的競爭力和應急處置能力。
在此指導思想下,2015年四川幼專開啟深化思想政治課程改革之年,思想政治課教學部以此為契機,強化與系部加強溝通和交流,以便強化在校幼兒教師的培養。對于道德品質的培養,建立以課堂為依托,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將學生帶入實踐之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一是開展專題化教學推進活動,每周實施集體備課制度,對如何將道德意識轉化成師生互動,教師引導,學生思辨,將社會頻發的現象引入課堂,將學生化整為零,提出見解,針對課堂所反應出來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進行正確引導,不但打破了課堂枯燥乏味的教師單講、學生單聽、聽完了事的枯燥局面。二是強化實踐教學。不斷豐富、強化學生的實踐活動和能力。在課程設計上深入淺出,確保實踐教學課時的前提之下,積極利用地方資源平臺,打造多處實踐教學基地。不斷將學生帶出課堂、帶出校園,帶入園企,形成“走出去,深進去,有所思,有所學”的實踐機制。三是開展系列講座。緊緊圍繞道德素養和法律素養的培養目標和要求,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系列講座;充分把握普法宣傳日、新法頒布實施日等重要時間節點,開展系列普法講座,針對目前及今后生活、工作上可能遇到的法律問題進行專題化講座。在潛移默化當中影響學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意識。四是加強對學校普法社的指導。社團在學校的管理和宣傳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社團的主體是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融入普法宣傳之中,對于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具有重要作用。[4]為此,專門派出具有法律知識背景的教師對普法社的發展和活動進行指導,形成周周有活動,月月有新知,三年有收獲的良好局面,在法律氛圍的熏陶下逐漸提升學生的法律素養。
結束語
技能培養是主線,道德水平提升是內涵,法律氛圍熏陶靠環境。在此基礎之上,結合幼專的特色實際,探索出提升德、才、法協同培養的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不斷提升學生以綜合素質為核心的競爭力,才能培養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林斌.德法并重 育人為本[J].揚州大學學報,2006.10
[2]杜玉波. 堅持立德樹人 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N].中國教育報,2013 年11 月23 日第一版
[3]徐德綱.高校依法治校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 湖南社會科學,2005.3
[4]左凱旋,單亞.高校德育教育中的大學生朋輩教育[J] 浙江傳媒學院學報,2011.3
作者簡介:裴楓 (1982-),男,四川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講師,主要研究方向:勞動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