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依思古麗·吐爾遜
摘 要: 本文主要闡述鄉級廣播電臺如何切實做好民生報道。根據本人多年在基層廣播站工作的實踐經驗,本人認為做好民生報道應該要做到三深入:深入學習、深入采訪和深入報道,即用平民化的視角及時準確地反應群眾身邊的人和事。
關鍵詞:基層廣播電臺 民生報道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296-01
筆者在基層廣播站從事采編工作,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本人認為要做好民生報道應該要做到三深入,即深入學習、深入采訪和深入報道;也就是說要用平民化的視角及時準確地反映群眾身邊的人和事。只有緊緊圍繞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中遇到的熱點、難點問題展開新聞調查,充分利用媒體優勢幫助群眾排憂解難,才能讓基層媒體真正成為黨聯系人民 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下面是我個人對基層民生新聞的幾點認識和見解,僅供同行參考,不足之處請批評指正。
一、深入學習
鄉級媒體是鄉鎮黨委政府重要的宣傳輿論工具,作為基層媒體開辦的民生新聞要緊緊圍繞百姓生活,在解讀黨的方針政策和傳遞致富信息等方面下功夫。因此做為媒體工作人員,首先要在了解黨的方針政策、政府工作規劃以及政府的惠民措施中下大功夫,一直以來地方媒體都有報道當地政府的各項舉措,但往往只是流于表面,走馬觀花,沒有站在平民百姓的角度去尋找和發掘這些舉措中哪些是可以讓百姓受惠,可以受到多少實惠。
1.全面解讀黨的方針政策,讓黨的惠民措施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在民生報道的采編工作中,欄目組要科學制定采編計劃,編輯、記者和主持人要時刻職責,不怕苦,不怕累,主動深入到田間地頭和農戶家中,采訪最底層的人和事,用平民化的視角及時準確地反映新農合、安全飲水、村村通、沼氣建設等優惠政策給人民群眾帶來的更多實惠。
2.搭建公眾信息平臺,幫助群眾脫貧致富
老百姓之所以愛看民生新聞,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因為民生欄目中報道的內容大多數是農民自己身邊的人和事。例如,查干諾爾鄉是農作物種植業鄉,這里不僅是番茄、辣椒等蔬菜的重要生產基地,而且也是當地牧業示范鄉。該鄉通過遠程教育、廣播等傳媒方式鄉農牧民宣傳好的技術和經驗。并以當地的種植業大戶現身說教,用典型經驗通過民生欄目報道后,眾多周邊村組的蔬菜種植戶紛紛請教種植技術。
3.關注弱勢群體,弘揚傳統美德
在當今社會,孝敬老人和關愛弱勢群體已成為時代的主流,為了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民生記者先后對茹世強、艾買江·阿布都因、馬忠軍等道德模范進行了深入采訪。例如,烏廷郭楞村有一位道德模范蘇小梅,她細心照料癱瘓在床的婆婆無怨無悔,像親生女兒一樣讓高位截癱的婆婆增強了戰勝病魔的信心和勇氣。像這樣的感人事例在民生報道中播出的還有很多很多,通過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扶弱救殘,讓民生報道欄目真正成了愛心傳遞的交通驛站。通過正面的宣傳和報道,不僅增強了弱勢群體克服困難的信心和勇氣,同時還讓他們看到了生存的希望。
二、慎重把握監督性報道
既要敢于為群眾仗義執言,又要替政府幫忙而不添亂。 對于鄉級廣播電視宣傳來說,民生新聞是一個新課題,既沒有現成的路子可循,也沒有成功的經驗可學,只能是摸著石頭過河,邊工作,邊總結,邊學習,邊提高。特別是在處理群眾通過民生熱線反映的坑農害農事件時一定要慎重,監督報道既要敢于為群眾仗義執言,又要切實做到替政府幫忙而不添亂,更不能火上澆油。鄉里經常接到群眾的來信、來訪和熱線電話,有反映職能部門因執行政策不到位而損害群眾利益的,也有打工者遇到黑心老板不給工錢的,我們都認真對待,慎之又慎,因為廣播電視機構既不是執法機關,又不是信訪辦,處理不好會給政府工作造成被動。另外,群眾反映的問題往往是矛盾的焦點,這就要求新聞從業人員不僅要增強法律意識和大局意識,而且要不斷加強政治學習,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慎重處理群眾反映的熱點問題。
三、民生新聞的出路與發展
基層媒體的民生新聞既是群眾了解政策的窗口,也是傳遞致富信息的平臺,同時也是反映群眾心聲的有效載體。為辦精辦活民生新聞,讓欄目內容更貼近群眾生活,我個人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1.要進一步創新思路,更新觀念,力爭把《民生報道》打造成獨具地方特色的名牌欄目。
2.欄目內容要充實,為滿足觀眾需求,我臺已把現有的《民生報道》欄目分為《民生新聞》、《回音壁》和《身邊小貼士》三個板塊。其中,《民生新聞》是及時報道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重大事件,《回音壁》是針對群眾的來信、來訪和熱線電話所反映的熱點、難點問題作出相應的回復,《身邊小貼士》是圍繞季節的變化適時為群眾介紹一些生產生活小常識。
3.報道形式要靈活,要把生硬的說教新聞變成鮮活的心靈溝通。民生節目不僅要求在創作和編排形式上更靈活,而且要在語言風格上做到通俗易懂,親民、近民,民生欄目要富有生活氣息,主持人要像講故事一樣,向觀眾娓娓道來,讓老百姓在欣賞節目時產生一種心靈上的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