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玉
摘 要: 創新發展理念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時期領導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是居國家發展全局核心位置的重要理念,創新是引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
關鍵詞:創新 經濟社會 發展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306-01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決定民族前途命運的高度反復強調創新的極端重要性。“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不創新就要落后,創新慢了也要落后。”創新,不僅成為當代中國的高頻詞,而且內涵愈加深厚,外延愈加寬廣。
一、創新發展意義重大
十八屆五中全會指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全會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這既是對“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內涵的進一步升華和深化,同時已超越科技層面,使創新進入了理論、制度、文化等綜合層面;創新不僅是對科技工作者的明確要求,更是對全黨全社會提出的緊迫任務。同時,全會從如期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全局高度,鮮明突出地把創新擺在發展理念的首位,具有指引方向的重大意義。
二、創新發展的理念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
對創新發展認識的深化,本身就是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自主創新,加快形成經濟發展新方式,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黨的十八大之后不久,2012年12月,在廣東考察工作的習近平總書記在廣州主持召開經濟工作座談會時就強調,要繼續大膽探索、扎實工作,堅定不移推進體制創新、科技創新,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013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專門就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行研討,要求全黨全社會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面向未來的一項重大戰略實施好。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廣東要著力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充分發揮創新驅動作用,走綠色發展之路,努力實現鳳凰涅盤。201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出席兩院院士大會開幕會上,指出“要把創新驅動的新引擎全速發動起來”。2015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全國兩會上海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明確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就外延而言,從科技創新的單輪驅動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的多輪驅動,創新的范圍愈加廣闊;從內涵來看,創新逐漸提高到發展第一動力的核心位置,成為“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核心要素。
三、創新發展是大勢所趨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的現實坐標上,正經歷新舊動能轉化。從國內看,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總體不高,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能力不足,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必須依靠創新發展,把科技創新潛力更好釋放出來,有效破解產能嚴重過剩、資源環境約束等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系列難題,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從全球范圍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孕育興起,發達國家正在推進高起點“再工業化”,這與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形成歷史性交匯,為我們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了難得的重大機遇。“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只有緊緊依靠創新驅動,才能牢牢把握發展的主動權,抓住和用好寶貴的戰略機遇期,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
四、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
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形成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依靠創新驅動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從“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農業現代化、構建產業新體系、構建發展新體制、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方式”等七個方面,明確了創新發展的著力點,為未來五年創新發展提供了路線圖。按照這一路線圖,既要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又要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發展分享經濟,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既要發揮科技創新在全面創新中的引領作用,又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既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創新發展的市場環境、產權制度、投融資體制、分配制度、人才培養引進使用機制,又要減少政府對價格形成的干預,全面放開競爭性領域商品和服務價格。要進一步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著力提高創新能力,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扎實推進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和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完善落實激發全社會創新活力的政策舉措,率先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與支撐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
總之,創新發展是“十三五”時期經濟結構實現戰略性調整的關鍵驅動因素,是實現“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下全面發展的根本支撐和關鍵動力我們一定要讓創新成為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