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生文
摘 要: 深刻認識國際國內發展形勢,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增強創新發展理念的講話精神,進一步增強創新發展理念。
關鍵詞:增強 創新發展 理念
中圖分類號:C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313-02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推動整個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
“十三五”規劃建議指出:實現“十三五”時期發展目標,破解發展難題,厚植發展優勢,必須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同時提出了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要求。
“十三五”規劃綱要第二篇,提出了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大任務和舉措。
用以創新為首“五大發展理念”引領時代發展,必將帶來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為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根本遵循、注入強勁動力。
2016年5月中央在印發的《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指出:要把創新驅動發展作為國家的優先戰略,以科技創新為核心帶動全面創新,以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活力,以高效率的創新體系支撐高水平的創新型國家建設,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根本轉換,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動力。
可見,當前全體人民應進一步增強創新發展理念,讓創新成為國家意志和全社會的共同行動。
一、增強創新發展理念,是適應國際國內大勢所趨的需要
1.創新發展是國際大勢所趨
“十三五”規劃指出: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沒有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深入發展。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和深層次影響在相當長時期依然存在,世界經濟在深度調整中曲折復蘇、增長乏力。主要經濟體走勢和宏觀政策取向分化,金融市場動蕩不穩,大宗商品價格大幅波動,全球貿易持續低迷,貿易保護主義強化,新興經濟體困難和風險明顯加大。全球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將帶來更為激烈的科技競爭,只有注重創新能力的提高,順利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才能更好地參與全球經濟的競爭。
回首歷史500年來,世界經濟中心幾度遷移,但科技創新這個主軸一直在旋轉、在發力,支撐著經濟發展,引導著社會走向。一些歐美國家抓住蒸汽機革命、電氣革命和信息技術革命等重大機遇,躍升為世界大國和世界強國。相形之下,因一次次錯過世界科技革命浪潮,我國由全球經濟規模最大的國家淪為落后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是歷史的深刻教訓。創新已成為決定我國發展前途命運的關鍵、增強我國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的關鍵、提高我國國際競爭力和國際地位的關鍵。
當今世界各國通過創新,創造新經濟增長點,創造新就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提高資本運作效益,提高產品知識含量,使產品升級、技術升級、管理升級,優化企業運作模式,促進走上產業鏈的中高端,促進走進國際市場中上域……
科學探索從微觀到宇觀各個尺度上向縱深拓展,以智能、綠色、泛在為特征的群體性技術革命將引發國際產業分工重大調整,顛覆性技術不斷涌現,正在重塑世界競爭格局、改變國家力量對比,創新驅動成為許多國家謀求競爭優勢的核心戰略。
世界各大國都在積極強化創新部署,如美國實施再工業化戰略,制訂了《國家創新戰略》,2013年就提出了要在10年內建設45個國家創新中心,美國硅谷采用大眾創業孵化器模式創新取得良好效果;德國提出工業4.0戰略,提出要在重要關鍵技術(如在信息物理系統等方面)引領世界;歐盟制訂了“工業復興戰略”,啟動“地平線2020”計劃。目前以美國為首的發達經濟體在技術創新上處于領先地位。
我國創新底子薄、創新力量相對不足,趕超世界創新大國的難度不小。把創新放在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的堅定決心和歷史擔當,是黨中央在我國發展關鍵時期作出的重大決策,凝聚的是立足全局、面向全球、聚焦關鍵、帶動整體、持續發展的國家意志和國家戰略。我們要在激烈國際競爭中贏得戰略主動,要在新形勢下開拓發展新境界,就必須把發展基點放在創新上,以創新把握機遇、以創新驅動發展。
2.創新發展是我國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動力的根本轉換
2.1創新發展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內生動力。我國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0.6%下降至2015年的6.9%。當前短期需求減弱與中期結構調整疊加,從短期因素來看,世界經濟復蘇緩慢,我國外部需求明顯不足,固定資產投資大幅減速,房地產市場繼續調整,以及工業企業去庫存化等因素,使得我國經濟延續了減速下行態勢。從中期因素來看,中國經濟總量越來越大,但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仍未徹底解決,人口、資源、環境都面臨較大壓力。因此,中國必須加快從要素驅動發展為主向創新驅動發展轉變,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
2.2創新發展是破除“天花板困境”的出路。意思是說,中國持續30年的高速發展,目前已觸摸到了天花板,中國經濟難有大的發展作為了。之前有人認為,要以“全面改革”來破局,以“新改革紅利”來推進,實際上改革也撞到“天花板”。為此,我國要尋找新的出路,就是實施創新驅動。要“萬眾創新”,包括技術、機制、模式、發展方式的全方位創新。當然,最重要也最難的是制度創新,要創出的是“新發展動能”。
2.3創新發展是應對“陷阱危局”的有效手段。這個陷阱就是經濟學所講的“中等收入陷阱”。李克強在《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后五年是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階段,各種矛盾和風險明顯增多。發展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拉美許多國家在上世紀70-90年代經歷了長期停滯,甚至負增長,現在仍停留在中等收入陷阱中,還沒有爬出來。
我國當前許多產業仍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中低端,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發達國家在科學前沿和高技術領域仍然占據明顯領先優勢,我國支撐產業升級、引領未來發展的科學技術儲備亟待加強。適應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亟待建立健全,企業創新動力不足,創新體系整體效能不高,經濟發展尚未真正轉到依靠創新的軌道。科技人才隊伍大而不強,領軍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乏,創新型企業家群體亟需發展壯大。激勵創新的市場環境和社會氛圍仍需進一步培育和優化。
二、深刻理解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創新發展的重要論述
自黨的十八大提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創新發展提出了重要論述和要求。
1.要堅決掃除影響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障礙
2013年7月17日習近平在中國科學院考察時的講話指出:要堅決掃除影響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的體制障礙,有力打通科技和經濟轉移轉化的通道,優化科技政策供給,完善科技評價體系。要優先支持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的科技領域,重點突破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問題,加強新興前沿交叉領域部署。
2.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
2014年8月18日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上指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就是要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堅持需求導向和產業化方向,堅持企業在創新中的主體地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增強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形成新的增長動力源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3.人才是最為寶貴的資源
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在中科院西安光機所調研時指出:“轉方式調結構,首先是創新驅動。我們的科技創新同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差距,當年我們依靠自力更生取得巨大成就。現在國力增強了,我們仍要繼續自力更生,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
2015年5月26日習近平視察杭州高新區的海康威視數字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時指出:“企業持續發展之基、市場制勝之道在于創新,各類企業都要爭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軍。”習近平對科研人員表示:“人才是最為寶貴的資源,只要用好人才,充分發揮創新優勢,我們國家的發展事業就大有希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指日可待。”
4.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
2015年10月29日通過的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首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中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的發展描繪出新藍圖。
2015年11月3日,習近平在作“十三五”規劃建議說明時強調:五大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向、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也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發展經驗的集中體現,反映出我們黨對我國發展規律的新認識。
2016年新年伊始,習近平總書記在“山城”重慶開啟了新一年的國內考察時再次強調:“崇尚創新、注重協調、倡導綠色、厚植開放、推進共享”。
2016年3月5日習近平在參加他所在的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時強調,保持銳意創新的勇氣、敢為人先的銳氣、蓬勃向上的朝氣,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著力加強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各項措施系統集成,著力加快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步伐,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
2016年4月2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科技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觀看高新技術企業科技成果集中展示。總書記強調,創新居于五大發展理念之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必須用新動能推動新發展。要依靠創新,不斷增加創新含量,把我國產業提升到中高端。
5.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
習近平于2016年5月30日在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提出了,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位置,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必須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加快各領域科技創新,掌握全球科技競爭先機。
6.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落實新發展理念
2016年3月22日習近平在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十二次會議上強調: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勝利,很關鍵的一條是通過全面深化改革推動落實新發展理念。要圍繞形成有利于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體制機制,加大改革力度,直面經濟發展新常態下面臨的矛盾和挑戰,對準瓶頸和短板,精準對焦、協同發力,努力在增強創新能力、推動發展平衡、改善生態環境、提高開放水平、促進共享發展上取得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