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芳 溫勝男
摘 要: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就是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歷史過程。其中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總書記一系列講話都將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與中國的發展進程中的環境問題表達的酣暢淋漓。
關鍵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生態自然觀 演繹進程
中圖分類號:A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324-02
面對當前日益突出的環境問題,翻開前人的文本去尋找答案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尤其是馬克思主義生態自然觀中蘊含豐富的生態思想,雖然時代已變,但馬克思主義自然生態觀富有的時代性和前瞻性特色依然適合我國今天的環境問題。黨的各界領導人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指導下審時度勢,提出了一系列賦予中國特色的生態自然觀。
一、毛澤東思想中的生態自然觀
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開拓了中國特色的生態自然觀,隨后黨的領導人將這條道路繼續發揚光大。研究分析幾位時代領袖的生態自然觀思想的演繹進程,深入挖掘其生態自然觀遺產,對當前解決生態環境問題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
毛澤東認為,實踐是人與自然聯系的基礎,是區別人與自然的前提。首先,勞動是人與自然聯系的中介,毛澤東曾指出:“人的認識主要地依賴于物質的生產活動,逐漸地了解自然的現象、自然的性質、自然的規律性、人和自然的關系。”深刻表達了勞動是人與自然的中介,人類只有通過勞動,才能深入認識自然,了解自然規律,最終才能根據可知的規律根據人類的需要改造自然。其次,實踐是區別人與自然的前提,在毛澤東看來“人最初是不能將自己同外界區別的,是一個統一的宇宙觀。隨著人能制造較進步工具而有較進步生產,人才能逐漸使自己區別于自然界。”從中看出剛開始人與自然是沒有分離、混為一體的,通過人的勞動、人類的進步自然與人區別開來。
二、鄧小平理論蘊含的生態自然觀
改革開放加速了中國經濟的騰飛,但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引發了一系列嚴重的生態問題。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面對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審時度勢,提出了相應的生態思想。
1.走可持續發展道是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的最佳選擇。一方面,鄧小平認為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是可以并駕齊驅的,他強調,發展經濟要充分利用好資源。另一方面,在人口與自然資源、經濟發展問題上,鄧小平認為,在提高人口素質地同時要減少人口的數量,人口素質的高低對資源的保護作用是不容小覷的。
2.發揮科學技術和法制手段的作用。鄧小平向來對科學技術較為重視,他指出“解決農村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等等,都要靠科學”。鄧小平的這些思想對我們通過研發綠色技術來提高環境保護,預防環境污染等都有借鑒意義。鄧小平認為,提高人們的法制觀念來保護環境也是必不可少的,他提倡人們要建立環境保護的法律意識,通過法律制度的強制性來保護生態環境。
三、“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闡述的生態自然觀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鄧小平提出了發展經濟與環境保護同時并舉的策略,但由于中國本身貧窮落后的格局,人們在發展中更多的傾向于發展經濟。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根據時局變化,豐富和發展了生態自然觀。
1.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自然觀。江澤民在前人生態自然思想的指導以及根據已變的時局,提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他十分重視綠化工作,每年的植樹節是他著重強調的,他還號召全民族要一起做綠化。他認為,在西部大開發中,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與生態環境的防護和保護工作要同時進行,缺一不可。
2.江澤民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可持續性發展的思想。首先,他認為,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保護和合理利用資源的工作,要按照有序有償、供需平衡、結構優化、集約高效的要求來進行,以增強資源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保障能力。”[]實際上就是要我們重視利用資源和經濟發展。其次,生態環境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江澤民認為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要同時兼顧,生態環境保護不僅有利于發展生產力,提高生產力,還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科學發展觀中的生態自然觀
科學發展觀淋漓盡致的彰顯了馬克思主義自然生態觀與中國實際的結合,更完美的提出經濟發展、人的發展以及處理自然關系的相關策略。
1.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這充分表明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兩型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的實現途徑,而且工業發展以及現代化的進程都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保駕護航。
2.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人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在任何時候我們都要堅持人的核心地位。自然環境是人生存、發展的依托,處理好人與自然的發展關系,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景。
五、習近平系列重要講話包含的生態自然觀
自十八大將生態文明確立為“五位一體”的總布局以來,習總書記在各類場合中關于生態文明的論述已經上升到了政治、經濟、法治高度。
1.政治層面。2013年7月,習近平在貴陽國際論壇中強調:“建設生態文明社會,促進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實現存在密切聯系。”由此可以看出,習近平的生態自然觀已經升華到了中國夢的高度。中國夢的最終實現,是需要廣大人民群眾的齊心協力,而生態文明建設又是關系人民福祉的,良好的生態環境有利于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
2.經濟層面。“先污染后治理”的慘痛經濟后果,致使現在還在不斷探索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的新路子。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會議上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
3.法治層面。習近平十八屆四中全會中指出:“必須構建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同時加大執法力度,對每一條法律制度給予最嚴格的執行,加大對破壞環境行為的處罰力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速經濟結構的轉型,使經濟發展向著環境友好的方向發展,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增強全民環境保護意識是生態環境的根本途徑,但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也是必不可缺的一環,將環保意識和法治手段相結合從而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保護風氣。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2]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鄧小平文選: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簡介:梁曉芳,(1991-)女,貴州綏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
溫勝男(1990-)女,河南舞鋼人,云南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