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娜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337-01
前言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物質財富要極大豐富,精神財富也要極大豐富,必須鍥而不舍、一以貫之抓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對推動“兩個文明”協調發展作出專門部署、提出明確要求。協調發展理念的提出,旨在正確處理社會發展中的重大關系,促進社會發展中不平衡問題的解決。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發展的差距或不平衡就是其中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會進步的兩翼,二者相輔相成,共同構成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源和顯示器。當前,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要求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高度,推進精神文明建設。
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線,弘揚中華傳統美德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和中心環節,我們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始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內容,是文化建設的重中之重,任何思想觀念不會自動的成為人們的價值觀,核心價值觀也需要培育和引導的過程,逐步深入人心,內化為人們的信念。要繼承和弘揚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傳統美德,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以及社會誠信建設,激發全民族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激勵全社會都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他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根植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所以,我們要善于利用和重新闡釋中華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使其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二、以時代榜樣為支撐,營造崇德向善社會風氣
神州大地向來都是英雄輩出的熱土、凡人善舉的搖籃,在推進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今天,其實在絕大多數中國人心中,精神的力量從沒被否認,時代正氣主導著社會生活,神州大地向來都是英雄輩出的熱土、凡人善舉的搖籃。中宣部、中央文明辦等部門評選全國道德模范,持續發布“時代楷模”“最美人物”“中國好人”,這些模范事跡有“航天英雄”羅陽、“永遠的戰士”朱彥夫、“為民縣長”柴生芳、“青年工人發明家”李超、“七旬農夫”趙亞夫、“老阿姨”龔全珍,以及更多的“最美媽媽”“最美司機”“最美教師”,等等,溫暖了身邊人,感動著國人,感動著全社會。各地普遍開展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從“山東四德榜”到“安徽好人館”,從“北京榜樣”、“善行河北”到重慶“好人在身邊微訪談”,受到群眾追捧,融入了百姓生活。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元旦賀詞中說,“我要為我們偉大的人民點贊”。“點贊”的背后,是行進中國迸發出的道德光芒。
三、以輿論宣傳為引導,弘揚社會正能量
牢牢把握正確輿論導向,健全社會輿情引導機制,傳播正能力。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和水平,鞏固發展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理念、內容、體裁、形式、方法、手段、業態、體制、機制,切實提高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這為我們全面提升新形勢下新聞輿論工作能力和水平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四、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為主體,唱響文明主旋律
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人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造社會的偉大創造,是人民群眾群策群力、共建共享的生動實踐。要深化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各類創建活動,創新形式內容,提升思想道德內涵,注重實際效果。開展“講文明、樹新風”活動,評選表彰道德模范,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加強家庭文明建設,推進志愿服務和誠信建設制度化,深化文明旅游,不斷提高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
五、以人民幸福為目標,提升國民幸福指數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幾十年的發展,我國物質文明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實體。與物質文明建設一樣,我國精神文明建設也取得了巨大成就。物質文明的發展會對精神文明的發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精神文明的發展又會成為物質文明建設的動力,尤其是經濟的多元化會帶來文化生活的多樣化,只有把精神文明建設好,才能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更進一步來說,要認清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什么,GDP、財政收入、居民收入等等是一些重要指標,但都不是最終目的,其最終目的就是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包括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等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發揮人民在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堅持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精神文明建設成果由人民共享,多為群眾辦好事辦實事,切實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