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芬芳
摘 要: 隨著我國社會制度的不斷完善,“五險一金”的社會制度已經深入人心,已逐漸成為求職者就業的一個基本要求,然而,現代企業中,工傷保險制度存在極大的缺陷。加之西方人本主義思想在我國的傳播,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顯得更為重要,也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廣泛關注。工傷保險制度對社會的和諧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因此,工傷保險制度的改善勢在必行。本文就我國現行的工傷保險制度進行簡要介紹,分析存在的問題,并就其提出一些應對措施。
關鍵詞:工傷保險制度 不足之處 相應對策
中圖分類號:D922.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344-01
引言
我國《社會保障法》為我國工傷保險制度提供了有效的法律保障,新的《工傷保險條例》自2011年1月1日起實施。其對工傷保險的適用范圍、統籌范圍及認定范圍進一步擴大,簡化了工傷認定、鑒定和爭議處理程序,同時工傷保險基金的支出項目更加豐富,理賠范圍和補助金標準也隨之擴大,此外,還規范了非法用工人群的工傷保險待遇細節,這些改變都進一步保障了職業人群的合法權益。
一、工傷保險制度的相關介紹
1.概念
工傷保險,是指勞動者在工作中或在規定的特殊情況下,遭受意外傷害或患職業病導致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以及死亡時,勞動者或其遺屬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2.特點
首先,工傷保險具有強制性,該制度是國家通過立法來強制執行的一種社會保障制度。在法律的范圍內,用人單位必須為職工辦理參加工傷保險,并為職工繳納費用。其次,該制度具有保障性,注重對工傷職工及供養親屬的基本生活保障,并通過對工傷職工及時的救治和康復,給予一次性和長期的經濟補償;再次,工傷保險具有非營利性,該保險制度是為了維護職工的基本權益,不收取任何費用,無償辦理一系列業務;最后,該制度具有互濟性,工傷保險主要用于工傷職工救治、康復和經濟補償等,因此,具有互助互濟的特點。
3.作用
3.1工傷保險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標志和成果;
3.2工傷保險體現了對人文主義,表達了社會對勞動者的尊重,利于提高勞動者積極性;
3.3工傷保險有利于安全生產的展開,保護和發展生產力;
3.4工傷保險有利于維護傷殘職工的合法權益,減輕企業負擔,有利于企業妥善處理事故和恢復生產。
二、工傷保險制度的不足之處
1.工傷保險制度不健全
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大多是從國外引進的,然而,在發達國家中,工傷保險制度分為工傷補償、職業康復以及工傷預防三部分,這三者是緊密相關的,其中事故的預防更為重要。相比較而言,我國新的《工傷保險條例》中只是第十二條中提到工傷保險基金用于工傷預防的宣傳等費用以及工傷預防費用的提取比例,沒有把事故預防放在首要地位,不僅條例是這樣的,在企業真正的落實過程中更是如此,只是事后解決,而之前的預防工作常常是雷聲大雨點小。顯然,在我國現行企業中,經濟補償占據主導地位,然而其作為消極的事后補償發揮不了真正的作用。在許多現代化的國家,常常把預防工傷視為工傷保險的首要職能,的確,積極的預防有利于減少工傷事故的發生。例如德國,從工傷保險基金中提取5%-7%用于工傷預防,且預防費用逐年增加,這使得其工傷案例不斷減少,經濟效益逐年上升。由此可見,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不健全。
2.工傷保險覆蓋面廣但落實不到位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推動了城市的就業,企業工傷保險的參保人數也隨之呈逐年上升趨勢,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具有較大差距。在我國工傷制度覆蓋層面上,我國新行的工傷保險制度基本上覆蓋了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單位、基金會、律師事務所、會計事務所等組織和有雇工的個體工商戶等。工傷保險覆蓋面法律上是完整的,但在具體的實施中,個體工商戶由于規模小、盈利少,很少會給雇員繳納該費用,這就造成了員工的權益得不到切實保護。于是,工傷保險覆蓋面的缺陷也就暴露了出來。
3.獲取工傷賠付難度大
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不夠完善帶來了工傷職工獲取工傷賠付難度大的不足。雖然新的條例有了明確的規定,但事實上,對職工的具體賠償難以落實,程序復雜、審批流程過多、工傷認定困難等一系列使得賠付難度很大。加之通常,用人單位和工傷職工本人各執一詞,也很不配合,給社保經辦機構的調查造成了極大的不便,也進一步加劇了賠付難度。
案例分析:2014年發生了一起事故,某市一名環衛工人李某在一天早上清掃馬路時被一摩托車撞擊,甩在馬路牙子上后腦部嚴重受傷,當場生命垂危,經緊急搶救后脫離生命危險,但是他已喪失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需要終身有人陪伴。后李某與肇事者在公安局達成協議,由肇事者賠償醫療費等各項費用15萬元。但這15萬經過李某的后續治療已所剩無幾,李某的病還需要藥物維持,同時生活不能自理。為此李某的家人找到李某的單位要求單位承擔一定的責任,要求社保經辦機構單位支付工傷保險賠償金,但經社保經辦機構調查后,卻以李某私自與肇事者達成調解協議,侵犯了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為由拒絕支付賠償金,隨后,李某將該單位告上法庭,等候處理。由此案例可以看出,工傷保險制度在我國用人單位中是客觀存在的,但員工一旦發生意外,獲取工傷賠償難度極大。
4.工傷補償難以治愈勞動者的精神損害
在我國,工傷補償中的經濟補償主要通過物質補償的方式來彌補勞動者因為身體損壞所造成的財產損失,但并不包括職工的精神損失,經濟的補償對物質的損失具有極大的彌補作用,但精神損失卻難以彌補。工傷的事實可能帶給受傷職工一輩子的心理陰影,因此,缺乏對精神損害的補償使得勞動者的合法權益難以完全實現。
三、工傷保險制度的改進對策
1.通過規范立法來健全工傷保險制度
立法的完善既要借鑒其他國家的經驗,更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首先,要完善工傷保險的法規及相應配套保障執行法律文件。例如:完善《工傷認定管理辦法》,制定《勞動能力鑒定管理辦法》等,從而形成良好的法律環境。其次,對于上述提到的事故預防、職業康復的書面化、難以實現的問題,要得以高度重視,從事故預防環節做起,建立專門的預防機構,對職工的身體狀況進行跟蹤調查、記錄歸檔,做好事故預防、職業康復工作。最后,要加強執法監督,發揮政府和社會的共同作用,嚴格執法,規范守法。
2.加大對工傷保險具體落實情況的監督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進入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時代,在經濟增長方面提倡發揮中小企業的力量,使得企業成為市場的主體,更好地優化國民經濟結構,促進國有企業改革。在新的政策的引導下,擴大工傷保險的覆蓋面顯得至關重要,但擴大工傷保險覆蓋面不是法律條例規定就可以實現的,具體要真正落實到企業個體戶本身,要大力宣傳工傷保險的相關法律知識,讓個體戶及小微企業深入認識到工傷保險的重要性,同時政府應對個體戶、小微型企業進行優惠補助,鼓勵他們積極為雇工繳納工傷保險費用,進而發揮各種企業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全民帶動經濟發展。
3.健全工傷保險制度運行機制
工傷保險制度運行機制主要分為繳費機制和基金管理。因此,在健全工傷保險制度中,兩個機制的有效運行是關鍵。只有建立科學的費用機制和提高基金管理效率,才會改善獲取工傷賠付難度大的局面進而使得工傷保險制度得以更好的落實,更好地維護勞動者權益。
4.關注工傷勞動者的精神損害
用人單位在處理工傷事故中,既要對其物質損失進行賠償,更要關注并重視工傷勞動者的心理健康,適當給予精神上的補償,實現人性化的管理,提高員工對企業的信任感,進而解除職工的后顧之憂,一心一意為企業謀利益。
四、結論
綜上所述,工傷保險對我國這樣的人口大國而言,是社會進步中不可避免的工傷保護制度。雖然我國的工傷保險制度已漸趨完善,對仍然存在很多弊端,主要包括制度不健全、較寬覆蓋面卻很難落實、賠付難以實現、精神損失得不到合理補償等,針對這一系列的不足,社會保障相關人員應該著力改善這種現狀,不斷健全工傷法制,實現全方位的保護制度,保護人權的發展,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促進經濟較好發展、社會穩定和諧,實現美麗中國的美好藍圖。
參考文獻
[1]楊思斌.我國工傷保險制度的重大發展與理念創新[J].中國勞動關系學院學報,2011(8):77-81
[2]黃雯.我國工傷保險“三位一體”制度建設現狀分析與對策[J].前沿.201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