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梅
摘 要: “十三五”規劃建議的突出亮點就是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和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共享是五大發展理念的著眼點、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發展的最終目標。深刻理解共享發展的基本內涵、重大意義及實踐要求,具有重大。
關鍵詞:共享發展 基本內涵 重大意義 實踐要求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345-01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并闡述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我國發展理論的又一次重大創新。五大發展理念既相互聯系、相互支撐,又各有重點和特定地位。共享發展是貫穿其中的一根紅線,是五大發展理念的著眼點、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發展的最終目標。這五大發展理念中,普通老百姓最為關注的也是共享發展。深刻理解共享發展的基本內涵、重大意義及實踐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共享發展理念的豐富內涵
《建議》在闡釋共享發展理念時強調:“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一論述深刻揭示了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
1.堅持共享發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鄧小平深刻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經過30多年波瀾壯闊的發展,“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早日深入人心,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目前“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課題。實現共同富裕就是要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讓廣大人民具有更多的獲得感,增添更多的認同感。只有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才能真正實現共同富裕,才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2.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首要原則
共享發展是我們黨針對新的發展要求提出的科學發展理念,同樣要堅持人民主體地位,要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讓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滾滾洪流中,形成浩浩蕩蕩的建設力量,共享發展才能真正實現。
3.堅持共享發展必須以加強制度建設為根本保障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共享發展,需要完善制度,做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共享發展需要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民生領域涉及的醫療、教育、就業、扶貧、食品安全、社會保障等問題,紛繁復雜、千頭萬緒,如果就事論事、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只會事倍功半。要解決這些問題,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歸根到底要通過制度來落實,有了公平正義的制度,共享發展才有堅實的根基。
4.堅持共享發展必須以共同富裕為目標指向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指出:“必須堅持走共同富裕的的道路。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共同富裕是是廣大人民群眾的迫切愿望。
“十三五”規劃強調我們要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共同富裕道路是改革發展順乎民心的大方向,我們的共享發展必須以這個為目標指向。
二、牢固樹立共享發展理念的重大意義
1.實現“兩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基本要求
“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一個是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年時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是在新中國成立100年時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離不開共享這一科學發展理念。
“十三五”時期是我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在這個階段,必須按照共享發展理念謀篇布局,實現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普遍提高,尤其要讓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甩掉貧困帽子。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堅持共享發展,讓人人都有獲得感、人人增強幸福感依然是基本要求。堅持共享發展是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重要思想引領。
2.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現實需要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由于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在客觀上的不平衡性,以及我們在發展過程中相應的政策、法規、制度一下子還很難健全完善等原因,社會公平正義某種程度受到侵蝕,社會憤怒情緒日益積累。這些都嚴重的影響到改革發展成果為人民所共享這一目標的實現。這就要求我們在以后的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須堅持共享發展的理念,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增加老百姓的改革“獲得感”,讓改革的成果為群眾所享。
3.中國共產黨執政興國的迫切要求
黨的發展歷程告訴我們,來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務人民,是中國共產黨永遠立于不敗之地的根本。中國共產黨歷屆領導集體對民生問題有非常清晰的認識,關注與改善民生的責任與使命始終一脈相承。在新世紀新階段,只有堅持共享發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不斷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永續發展。
三、牢固樹立共享發展理念的實踐要求
《建議》以增進人民福祉為重點,從八個重大民生方面進行部署,更加注重問題導向,突出有效性。我們重點分析其中的三個方面,以促進對共享發展理念實踐要求的深刻理解和把握。
1.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公共服務是人民共享的公共產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亟需補齊的“短板”之一。《建議》針對“十三五”時期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出,要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的原則,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的轉移支付。這就要求我們在深化財政體制改革中,繼續堅持把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作為重要取向,擴大這些地區的基礎設施覆蓋面,解決通路、通水、通電、通網絡等問題,為群眾公平享受基本公共服務提供保障。這也將有力促進區域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2.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
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目前我國的貧困人口是5575萬人,讓這部分人分享發展的成果,應該說是共享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規劃建議提出實施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戰略,并提出了四大措施:特色產業和轉移就業、扶貧搬遷、生態保護扶貧、兜底性保障政策。
3.調整收入分配格局,縮小收入差距
2015年我國基尼系數是0.462,超出了國際警戒線,反映出我國貧富差距較大。十三五期間我國的收入分配結構要向橄欖型不斷靠攏,為此,《建議》提出了縮小收入差距的八個字具體措施:扶低、擴中、調高、打非。扶低就是要保基本,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擴中就是擴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這個是現階段調整收入的一個關鍵所在。規劃建議提出要健全科學的工資水平決定機制、正常增長機制、支付保障機制等。調高,就是調節高收入。打非就是打擊非法收入,這幾年也做的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