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歌予
摘 要: 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詞作最大的一個特點是善用典故。在他晚年的詞作《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中,他一連串用五個典故,各個典故應景應情,古為今用,彼此獨立而又相互關聯,將詞人滿腔報國志但無法施展的悲憤之情淋漓盡致的表現了出來。
關鍵詞:典故 古為今用
中圖分類號:I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08-0373-01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是南宋詞人辛棄疾創作的一首懷古詠史詞。這首詞一連使用了五個典故,淋漓盡致地展現了辛棄疾善用典故的詞作特點。本文結合詞作寫作背景和詞作內容對文中出現的典故進行簡要賞析。
辛棄疾生活的南宋王朝屢遭金兵侵犯,中原失守,國土淪喪。可南宋統治者卻偏安江南一隅,非但不思抗金御敵,反而屈辱求和。辛棄疾目睹這一切,從小便立下抗金殺賊的報國之志,他21歲時就組織義軍英勇起義,23歲時又率眾南歸,但南渡之后卻屢遭排擠,不被重用。因此辛棄疾從42歲到64歲十多年間,一直在江西過著閑居隱居的生活。宋寧宗嘉泰三年(1203年),執掌南宋朝廷大權的韓侂胄為鞏固自己的地位,決定北伐抗金。因鎮江瀕臨抗戰前線,韓侂胄于第二年(1204年)起用已閑居十多年的辛棄疾,任他作鎮江知府。辛棄疾到任后積極備戰,向韓侂胄獻言獻策,提出了很多切實可行的建議,可韓侂胄只想迅速出兵北伐,并不采納辛棄疾的建議,反而排擠打壓辛棄疾,并于1205年將辛棄疾調離鎮江,不許他參加北伐大計。這首詞就是辛棄疾于1205年在鎮江任知府時登上京口北固亭所作。
作者一登上鎮江京口北固亭,就想到了和京口相關的兩個歷史人物——孫權和劉裕。孫權是三國時期吳國的皇帝,他足智多謀英勇善戰,在京口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并且建功立業。辛棄疾一直希望南宋朝廷可以像孫權那樣不懼外敵,積極北伐,保家衛國。他在詞中寫道“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作者將孫仲謀放置在“千古江山”這樣一個廣闊的空間和悠久的時間中,并且毫不遮掩自己對孫權的贊譽之情,稱贊孫權為“英雄”,可見作者對孫權的崇敬之心何其濃厚。在寫這首詞前兩年(1203年),辛棄疾還寫了一首詞《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在這首詞中詞人寫到“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生子當如孫仲謀”這句詩也運用了孫權的典故,雖然這句話是曹操所說,但是辛棄疾將此詩句化用在自己詞作中,實借憑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嘆南宋朝廷無人執掌乾坤。辛棄疾越是極力贊揚孫權,那么他對南宋朝廷的譴責之情就越是強烈。與此同時,詞人還寫到了另外一個和京口相關的古人——南朝宋武帝劉裕。詞人寫道“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寄奴”是劉裕的小字。劉裕在京口起兵討伐桓玄,平定叛亂,之后滅南燕、后秦,最終建立劉宋王朝。詞人想象劉裕當年征戰疆場時的壯闊場景:“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這是何等的英武雄壯啊!作者感慨劉裕出身貧賤,卻一樣能建功立業,這更是體現了“事在人為”的道理。可是作者再想想現在的南宋朝廷,悲憤之情不免涌上心頭。想到現實,最讓作者掛懷憂慮的當屬韓侂胄打算草率北伐之事。所以作者緊承現實,在下片用劉義隆草率北伐、戰敗而歸的典故警告韓侂胄。“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這是劉義隆好大喜功,聽信他人之言草率北伐最終落得個倉皇而逃的真實寫照。作者借劉義隆慘敗的事實告誡韓侂胄等人不可草率行事,其用心何等良苦啊。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這句話一下子將作者的思緒帶回到紹興三十二年(1162)。那時,辛棄疾意氣風發率眾南歸,在戰火彌漫的揚州一帶帶領戰士積極抗金。他原本想憑借自己的能力恢復中原,但是可嘆英雄無用武之地。時間一晃已過去了四十三年,當年心懷壯志的青年已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者,可是報國之志依然無法實現。辛棄疾追思往事,不覺引發身世之感!
“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作者的思緒又從對往事的回憶回到了眼前:宋氏王朝的老百姓正在佛貍祠前迎神賽鼓。而佛貍祠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劉義隆大軍后在長江北岸瓜步山建立的行宮,后來佛貍祠成為異族侵略武功的象征。辛棄疾用拓跋燾建佛貍祠的典故,也表達了自己深深地隱憂:如果宋氏王朝再不積極北伐,恢復中原,那么宋室百姓就會安于異族統治,早晚忘記自己還是宋室臣民。那么北伐抗金,恢復中原的重任由誰來承擔呢?作者寫道:“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作者想到了趙國老將廉頗,他雖受排擠流落魏國,但當趙國有難,趙王派使者去打探他的身體狀況時,他“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作者以廉頗自比,也正是借廉頗之典故表達自己不服老、為國效力的赤子忠心。整首詞以廉頗作結,這正是作者愛國之心不衰的最好明證。
整首詞自始至終幾乎全在用典中展開。這些典故含意豐富,蘊藉深厚,具有強烈的針對性、明確性和統一性,每個典故都融注著作者鮮明的愛憎感情。作者借古諷今,用典而不被典所束縛,句句懷古又句句不離現實。這也正體現了辛詞善用典故的特色,在用典方面,辛棄疾不愧為古今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