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津
(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天津300072)
“一帶一路”上的保加利亞文化
——中國對保加利亞文化研究綜述
劉津
(天津大學國際教育學院,天津300072)
[摘要]作為國家級頂層戰(zhàn)略,“一帶一路”對推動國家間政治互信、經(jīng)濟發(fā)展、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其中,文化作為“一帶一路”戰(zhàn)略建設的靈魂,是促進國家間政治互信互利、經(jīng)濟合作共榮的紐帶。保加利亞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東歐沿線的主要參與國,本文通過對其文化的深層研究,增強中保兩國文化的交流與進步,進而促進“一帶一路”戰(zhàn)略更有效的實施與發(fā)展。
[關鍵詞]保加利亞文化;“一帶一路”;國別文化
保加利亞共和國位于歐洲巴爾干半島的東南部,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保加利亞有據(jù)可查的史前文化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期。在它的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色雷斯人、波斯人、土耳其人的足跡。1946年,保加利亞作為蘇聯(lián)為首的東方陣營的一部分,成為一黨執(zhí)政制的社會主義國家,并成為第一個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東歐劇變后的后社會主義時期,保加利亞在加入歐盟的同時,也不斷與中國進行合作,并在2014年與中國建立全面友好合作伙伴關系。
“一帶一路”是我國新時期對外開放的重要戰(zhàn)略,涉及沿線國家眾多,民族眾多,社會文化情況也各不相同,這種復雜而又多元的文化情況無疑給“一帶一路”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保加利亞作為“一帶一路”中東歐沿線上的重要國家,研究兩國之間的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
國內(nèi)在對于保加利亞的研究成果中,經(jīng)濟、政治等領域研究成果豐富,但有關保加利亞文化領域的研究情況數(shù)量較少。
在已出版的保加利亞文化著作中,從內(nèi)容上說,主要以保加利亞歷史、文學為主。克蘭普頓著、周旭東翻譯的《保加利亞史》(2009)、馬細譜著的《保加利亞史》(2011),主要講述了保加利亞國家從古代到當今主要發(fā)生的歷史事件。楊燕杰所著《保加利亞文學》(2000)則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了保加利亞文學史。從類型上說,大部分關于保加利亞文化的著作主要以介紹或選集翻譯為主,并沒有過多研究論述類的內(nèi)容,如呂圣堯譯的《保加利亞美術》(1958)、姚念賡譯的《保加利亞音樂》(1959)、英譜等譯的《保加利亞簡明地理》(1977)等。其中,國內(nèi)對于保加利亞介紹最全面的一本書是由張穎編著的《列國志:保加利亞》(2006),從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各個方面綜合而全面地介紹了保加利亞。從時間上來看,大部分研究保加利亞文化的著作都比較陳舊,也沒有一部專門而又系統(tǒng)介紹保加利亞文化的書籍,對于當今時代尤其是后社會主義時期的保加利亞文化研究也略顯不足。
關于中國知網(wǎng)收錄的文獻論文,主要有以下特點:在對于保加利亞文化的研究中,以保加利亞科學、文學、旅游這三個領域的論文居多,如《保加利亞文學在中國》(1992)、《玫瑰之國:保加利亞》(2006)、《保加利亞科技創(chuàng)新探析》(2015)等。與此同時,國內(nèi)學者對于保加利亞民俗和文化遺產(chǎn)等狹義的民族文化研究卻少有建樹。根據(jù)中國知網(wǎng)的數(shù)據(jù),以“保加利亞文化”為主題的論文僅有71篇,其中多為期刊雜志,內(nèi)容淺顯且年代久遠,例如《保加利亞文化的發(fā)展》(1955)、《保加利亞民俗面面觀》(1989)、《保加利亞的民間節(jié)日》(1991)等。
“一帶一路”戰(zhàn)略提出后,也有不少學者對于新形勢下的中國和保加利亞關系與文化交往發(fā)表了自己的論述。這些論述文獻主要出現(xiàn)在報紙期刊中,如《中國與保加利亞的“玫瑰之誼”》(2014)、《為中保友誼架起音樂橋》(2014)、《在索菲亞,感受文化直抵心靈的力量》(2015)、《保加利亞:與中國共同推動“一帶一路”》(2015)等。從這些文獻中可以看到,在“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推動下,保方愿意并積極與中國進行文化交流,文化往來不斷密切。在這種形勢下,研究并認識保加利亞文化就變得更為重要。
保加利亞是歐洲的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亞歐文化的交匯處,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很多學者都將保加利亞古代文化歸納到斯拉夫文明中去,這也說明傳統(tǒng)保加利亞文化與斯拉夫文明是密不可分的。它不僅包含了對色雷斯、斯拉夫及古保加爾文化的傳承,又受到了希臘、羅馬、奧斯曼土耳其、波斯及凱爾特文化的影響。
保加利亞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其主體民族是保加利亞族。保加利亞族人是斯拉夫人和古保加爾人的后裔,占全國總人口的85.8%,剩余部分為少數(shù)民族。①同保加利亞民族一樣,保加利亞人民的宗教信仰也是多元的。他們主張宗教信仰自由,東正教是保加利亞傳統(tǒng)宗教,此外也有民眾信奉基督教、天主教等。第一保加利亞王國時曾將基督教確立為國教,楊燕杰、張穎等學者認為,這是因為當時需要統(tǒng)一信奉的宗教作為鞏固政權的思想基礎。②在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的5個世紀里,土耳其人迫使保加利亞人信奉伊斯蘭教,也摧毀了保加利亞豐富的中世紀文化和藝術。在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保加利亞開始實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不再主張以宗教來控制民眾的思想。
保加利亞的燦爛文化也離不開它的文學發(fā)展。基里爾與麥托迪于公元9世紀創(chuàng)造了斯拉夫文字,保加利亞成了使用斯拉夫文字的中心,同時也成為了斯拉夫文化的中心。用斯拉夫文撰寫的東正教書籍被認為是保加利亞最早的文學創(chuàng)作。保加利亞文學的發(fā)展作為啟蒙大眾的工具,為文化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保加利亞民俗音樂是目前傳播最廣的傳統(tǒng)藝術,其民族音樂文化也是多元而又獨特的,在歷史的每一個時期都創(chuàng)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在龔天卓的研究中,保加利亞音樂風格多樣與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密不可分,它的音樂形式以斯拉夫傳統(tǒng)音樂為基礎,并受到了色雷斯、希臘、拜占庭、奧斯曼等民族音樂的影響,從而形成了自己具有鮮明特色的音樂形式。③
美術在保加利亞文化中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tǒng),并留下了豐富的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加利亞最初的美術作品大多同宗教壁畫與雕塑有關,中世紀后期藝術作品的形象有著自由鮮明的特點。18、19世紀興起的民族建筑和木雕、裝飾藝術是保加利亞建筑藝術的瑰寶,這些傳統(tǒng)也在城市建筑中得到了發(fā)揚。
保加利亞還有很多獨特的傳統(tǒng)節(jié)日。5月24日是保加利亞文字節(jié),用來紀念基里爾和麥托迪所創(chuàng)造的斯拉夫文字對保加利亞乃至斯拉夫文明的重要貢獻。保加利亞的玫瑰聞名于世,玫瑰節(jié)也是保加利亞人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在王瑜的研究中提到了文化的重要意義。④文化間的交流與認同可以促進兩個民族的發(fā)展,反之文化間的沖突與不認可也會造成摩擦甚至戰(zhàn)爭,不利于社會的進步與發(fā)展。只有獲得民族文化的認同,才能更好地進行國家間的合作與交往。中國與保加利亞分屬于不同的文明圈,不同的民族,它們的文化特點也有很大的差異。因此,面對全球化的趨勢以及“一帶一路”的實施,兩國之間的文化認同也變得尤為重要。
保加利亞與中國雖然在地理位置上相距很遠,但也有著一定的歷史接觸。在伊莉埃娃、知白的研究中也證明了這一點。⑤研究表明,原始保加利亞人屬于古突厥族系統(tǒng),由于戰(zhàn)亂的原因,他們在公元2世紀從中國西域遷到東歐南俄草原,居住在里海和黑海之間,過著游牧生活。7世紀初組成部落聯(lián)盟,他們的統(tǒng)治者有可汗的稱號,也以圖騰為信仰崇拜。同時,原始保加利亞人所使用的紀年法也同中國紀年法相似,即以12年為一周期,每年都以一種動物來命名。這說明了兩國之間在文化認同上有著一定的文化基礎。
當然,隨后保加利亞民族又融合了色雷斯、拜占庭、斯拉夫等各種民族文化,后期又受到了土耳其、德國及前蘇聯(lián)的影響,從而形成了與中國文化并不相似的多元文化。尚宇紅、王春巖研究了中國與中東歐文化價值觀的差異,發(fā)現(xiàn)保加利亞具有明顯的西方文化特征,由于受到宗教與西方文明的影響,與中國的文化距離較遠。⑥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保加利亞一直與俄羅斯,關系,親近,受其影響在冷戰(zhàn)期間也停止與中國間的文化交往,思想交流有過斷裂,東歐劇變后又選擇回歸歐洲,向西方思想逐漸靠攏。在這種背景下,中保兩國之間的文化認同也存在著挑戰(zhàn)。
面對目前中保之間存在的文化差異與挑戰(zhàn),我們更應該加強文化思想交流。馮敏、宋彩萍提到,在國家層面,兩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⑦徐剛⑧、王明國⑨也提到,2006年在保加利亞設立了中東歐首個孔子學院,孔子學院作為重要交流的載體,很好地傳播了中國的文化。
通過綜合了解與研究,中國學者對于保加利亞文化的研究仍有許多的不足之處。“一帶一路”是國家級頂層戰(zhàn)略,而保加利亞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東歐沿線的主要參與國。因此,研究保加利亞文化有利于更好的推動與保加利亞的合作與交流,從而帶動“一帶一路”戰(zhàn)略更有效的實施與發(fā)展。
[注釋]
①R.J.克蘭普頓著、周旭東譯:《保加利亞史》,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版。
②張穎編著:《列國志·保加利亞》,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頁。
③龔天卓:《保加利亞民族音樂及其藝術風格》,《藝術交流》,2013年第7期。
④王瑜:《三種文化的交匯處——東歐歷史與文化評價》,《今日東歐中亞》,1997年第4期。
⑤伊莉埃娃、知白:《保加利亞學和中國學之間有無接觸點》,《東歐》,1996年第3期。
⑥尚宇紅、王春巖:《中國與中東歐國家文化價值觀對比研究》,《國際社會科學》,2014年第6期。
⑦馮敏、宋彩萍:《運用“一帶一路”發(fā)展中國與中東歐關系對策》,《經(jīng)濟問題》,2016年第1期。
⑧徐剛:《中國與中東歐國家關系:新階段、新挑戰(zhàn)與新思路》,《現(xiàn)代國際關系》,2015年第2期。
⑨王明國:《中國對中東歐國家人文外交:發(fā)展、挑戰(zhàn)與對策》,《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15年第2期。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0-0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