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娟
(西安半坡博物館,陜西西安710038)
史前遺址博物館與社區文化建設
郝娟
(西安半坡博物館,陜西西安710038)
[摘要]國際博協將新世紀第一個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確定為“博物館與建設社區”,這顯示著博物館與社區間的關系已成為21世紀博物館發展的關鍵。本文分析了史前遺址博物館在社區文化建設方面的優勢,并提出史前遺址博物館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史前遺址;博物館;社區文化
時下,“博物館”與“社區”都不再是人們陌生的詞匯;博物館應該在社區文化建設方面有所作為,也已經成為博物館界的共識。作為博物館大家庭中的一員,史前遺址博物館為社區文化建設略盡綿薄,亦是分內之事。
(一)不可移動優勢
和其他類型的博物館不同,史前遺址博物館別無選擇地建筑在史前遺址所處的位置和原來的地域,如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建在北京房山區遠古先民生活的周口店,西安半坡博物館建在陜西西安浐河東岸進行過考古發掘的半坡村,其他如沈陽新樂遺址博物館、甘肅大地灣博物館、桂林甑皮巖博物館、柳州白蓮洞洞穴科學博物館等,莫不如此。歷經風雨滄桑的史前遺址數千年乃至上萬年未曾動遷,建成博物館后成為當地社區擁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地標。
(二)文化信息優勢
史前遺址博物館保存、展示的文化信息既有文物藏品的,又有遺址本體的;既涵蓋遠古人類衣、食、住、行等生活和生產的方方面面,也包括史前先民藝術、信仰等思想精神的點點滴滴。更值得一提的是,史前遺址博物館還包含特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類文化、人類活動關系的大量信息。如史前先民在什么樣的環境下生活,聚居地的選擇有何原因,先民為什么廢棄曾經的家園,而這些文化信息和當下社區建設密切相關,有著重要的參考、借鑒意義。
(三)聯想、體驗優勢
原地保存的古老遺址、身臨其境的歷史氛圍,是史前遺址博物館獨特鮮明的魅力所在和最為引人入勝的地方。當人們零距離面對坑洼不平的文化地層和“土里土氣”的出土文物時,總會引發思古之幽情,產生深入探尋和體驗的欲望。通過聯想、對比古今之異同,通過史前文化的參與和體驗,觀眾能夠從中認識先民的創造能力,提升自身的創新能力。這不僅是觀眾思想和精神的升華,也是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
(四)認同、和諧優勢
史前遺址博物館對遺址狀態真實而準確的呈現,以及對遺物、遺存科學而通俗的解讀,不僅幫助觀眾豐富了遠古歷史文化知識,更增進了觀眾對史前遺址價值的理解和認同,其中既包括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影響,對增強文化凝聚力和文化自信心的影響,也表現在對積極、和諧、健康文化生活的影響。
(一)辦展覽
史前遺址博物館是所在社區的重要成員,辦好陳列展覽,吸引社區民眾參觀是博物館開展社區文化建設的主要形式。近年,國內各史前遺址博物館陸續進行基本展覽的調整改造工作,將保守、刻板,老學究式的專業化陳列,變成通俗易懂、注重參與互動的親民化陳列。河姆渡遺址博物館2008~2009年閉館改陳,重新開放后展覽大獲成功,其放下身段,強化與普通觀眾溝通的陳列設計理念贏得觀眾廣泛好評。舉辦臨時展覽也是史前遺址博物館參與社區文化建設的一項重要工作。據《國家一級博物館運行評估報告》(2011年度)統計報告,周口店北京人遺址博物館2011年舉辦原創性臨時展覽四個,引進臨時展覽三個。這些與史前遺址博物館內容相關的展覽,不僅讓社區民眾獲取了更多的知識信息,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增加了民眾對于社區內史前遺址博物館的關注度。
(二)送講解
史前遺址博物館在館舍之外的社區文化活動既有較傳統的形式,如博物館在社區舉辦一些小型流動展覽并安排同步講解或講解員走進社區學校開辦“史前歷史文化課堂”、博物館專家在社區單位舉辦專題講座;也有一些創新、時尚的教育項目,如西安半坡博物館的“原始部落快樂行”。這項活動2012年開始實施,旨在通過交流、展演、參與、體驗等新穎活潑、靈活生動的形式解讀原始文化。目前,根據傳播對象和主題的不同,分為不同版本,其中包括“時光倒影”、“遠古之旅”、“情景舞臺”、“半坡古韻”、“爭分奪秒”、“古今穿越”等板塊。“原始部落快樂行”豐富的活動內容,熱烈的現場氣氛,令人感受強烈,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十三行博物館地處臺灣省新北市八里鄉淡水河海口交界處的南岸,是一座保存大量陶器、鐵器和史前煉鐵遺跡的臺灣史前遺址博物館。十三行博物館的建立,緣起于遺址的搶救性發掘——當時臺灣省住都局已得到批示決定在十三行遺址上興建污水處理廠,此舉勢將徹底破壞遺址,后經考古學者大力呼吁,遺址搶救發掘工作得以開展。在此過程中,考古學者們一方面從事嚴謹、細致地發掘,一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地遺址保護宣傳,贏得了社會大眾,尤其是八里社區民眾熱情的支持和回應,最終十三行遺址被內政部指定為國家重要文化資產二級古跡,并決定保留遺址區域,由臺北市政府籌設十三行遺址文物陳列館,后更名為十三行博物館。
2000年之后,十三行博物館開始了新館建設和陳列改造,這項工作歷經三年時間,從博物館館區環境、建筑的規劃設計到陳列方案的擬定和布展,十三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設計師與八里社區的民眾深入溝通和交流,采用鄰長訪談、調查問卷等形式仔細聽取民眾的意見和建議。2002、2003年,十三行博物館新館建筑因內涵深刻的設計理念和獨特的外觀造型,兩度獲得“臺灣建筑獎”首獎和“遠東建筑獎——國內杰出建筑設計”首獎。
十三行博物館的陳列展覽凝聚了社區民眾的智慧。在社區座談中,民眾提出:希望于博物館之外就有回到十三行人生活年代的感覺,希望展覽視角從普通參訪者切入,展覽內容讓普通觀眾易于理解。這兩點建議在十三行博物館的陳列展示中得到了體現。2003年重新開放后,觀眾來到十三行博物館新館之外,從觀賞博物館建筑時就已進入“重返十三行”的情境之中了——不同形態的建筑群,象征山與海,表達出過去與現在的時空意象;特意設計成傾斜不正的八角塔,隱喻考古現場無法重現。十三行博物館常設展以“重返十三行”命名,各個單元的內容用講述故事的方式串聯起來,觀眾從“發現十三行”、“搶救十三行”、“探索十三行”開始,慢慢“走進十三行”、“遇見十三行”、“認識十三行”,逐漸強化了對十三行遺址的理解。
十三行博物館還制定了“水岸·社區·博物館”的總體規劃,旨在結合社區力量,吸引民眾積極參與八里地區的自然和文化建設,以提升社區生活品質。十三行博物館的社區文化活動可謂多姿多彩,充滿奇思妙想,且影響廣泛。僅以2012年年度年慶活動為例。元旦期間,十三行博物館舉辦“蛋生好運·幸福希望十三行”活動,合作者既有社區八里國小大鼓隊同學,又有社區推選的愛心媽媽們;春節期間活動異彩紛呈,有配合賽德克文化特展的“八里彩茶趣——賽德克彩虹幸福茶”,有以龍年為主題的“龍騰馬躍卡幸福——十三行馬卡龍”,還有觀眾動手參與的“勇往擲前——擲出幸運十三”;2~4月,又成功舉辦了“新北市考古生活節”,活動不僅包括“八里左岸藝術節暨社區營造”、“考古博覽會、考古工作坊”,還有“十三行博物館九周年館慶”和“十三行遺址踏查”,據《2012新北市立十三行博物館年報》中的統計數字,這次不到兩個月時間的活動一共服務社區民眾28911人。
(一)社區文化建設要從讓民眾理解保護史前遺址的意義和建立史前遺址博物館的重要性入手
文學家陳之凡先生在著作《劍橋倒影》中感慨:“許多許多的歷史,才能形成一點傳統;許多許多的傳統,才能形成一點文化。”悠久的歷史是寶貴的文化資源,保護好深蘊內涵的史前遺址,不僅能夠促進社區民眾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更能夠從中提煉出社區文化的精神。建立史前遺址博物館,不僅是重構起社區民眾的記憶,也體現了社區民眾對于歷史遺產的自覺的認識,而這也正是社區文化的一個重要基點。
(二)理解的方式是吸引社區民眾積極參與史前遺址博物館活動
載入西安半坡博物館館史的一次展覽給了我們最好的例證。據《叩訪遠古的村落——石興邦口述考古》一書所記:上世紀50年代,半坡遺址發掘過程中曾舉辦過一個展覽會,“展覽分兩部分進行,一是在發掘現場由學生(北大實習生)現場講解,再一個是在墓葬區的斷崖下劃出三十多米長的一段地方,掛了些圖片和繪圖,由群眾自由觀看(也有學生義務講解)”。就是這次不講究形式設計的“路邊展覽”,吸引了“數十萬人,有附近的農民、工人、機關干部和中小學生。有些當地群眾看到古人的壇壇罐罐居然這么重要,就把他們以前在附近其他地方挖土挖到的出土東西交了上來”。“令人驚訝的是,一些交來的東西比我們挖出來的還完整。”時隔60年,現在史前遺址博物館不僅可以策劃實施更多更新的宣傳教育活動提供給社區民眾,還有事關史前遺址博物館建設的,如土遺址的加固保護、投資決策會、發展論證會等都應該邀請社區民眾參與。
(三)史前遺址博物館的建設、發展要和社區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
誠如國家文物局單霽翔先生所言“博物館正在從館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史前遺址博物館應該立基于所在社區,為社區民眾廣泛使用。這種使用不僅包括讓老人在這里聚會,戀人在這里完婚,友人在這里小酌,孩童在這里嬉戲;還應該包括讓文化在社區土地上生生不息,無論社區生活怎樣繼續和變遷,古老文化的因子能夠得以傳承和延伸。
目前,國內大多數史前遺址博物館都積極投身于社區文化建設之中,但是,社區文化建設的路徑選擇需要我們科學構思,社區文化活動的經驗還需要我們摸索總結。路漫漫其修遠,唯有在正確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遠。
[中圖分類號]G26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0-006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