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涵
[摘 要]“符號學”一詞自被提出就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和研究,它是事物主體的一種存在形式,是人類精神文化的具象表示,各種符號的存在自成一體又互相影響。鳳凰古城作為重要的國家文化名城,經歷歷史和戰爭的洗禮依舊保存完好,人文和自然和諧相處。本文將從符號學的角度欣賞鳳凰古城景觀的魅力。
[關鍵詞]符號學;鳳凰古城;空間句法;景觀
符號學最早是由索緒爾提出的,他在《普通語言學教程》中正式提出了符號學的概念。他提出了語言和言語,共時性與歷時性,句段關系和聯想關系,能指與所指。索緒爾以后的很多學者也發表了關于符號學的種種理論,像美國哲學家皮爾斯,蘇珊·朗格等人都有不同的對符號學理論的探索。現代符號學認為,一個物質能代表自身意義外還能被感知出其他事物,該事物就成為一種符號,人們通過各種作為符號的事物來認識世界。
物體的能指是指的符號本身,也就是我們第一反應能看到的東西,是給我們的直接反應。而所指就是符號帶給我們的符號物體本身之外的聯想,是經過大腦思考的間接反應。能指和所指是內容與形式之間的關系。景觀作為社會發展以來就一直存在的視覺感受,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自然和文化,其可以看做是一個符號傳播的形式。從符號學的角度看,景觀是一種特殊的視覺系統,它和符號學理論相互進步,景觀為符號學提供更多研究理論的實例,符號學為我們深入研究景觀的形成提供了理論基礎。
鳳凰古城印象符號認知
吊腳樓
湘西鳳凰古城沱江岸邊的吊腳樓是中國典型的民居建筑形式之一,它的形成和存在代表著當地少數民族長期積累下來的獨有的社會背景、生活習俗、民族性格和美學情感,是構成鳳凰古城印象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符號因素,更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構成吊腳樓的材料,色彩和形狀等建筑符號在鳳凰古城的景觀句法學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這些建筑符號成為景觀符號中不可或缺的代碼構成。鳳凰古城吊腳樓的整體造型表現出了靈巧和考究的特點,顯著的融合了苗族民俗與徽派建筑的特征。建筑有退層或錯層等形式,利用上下傳芳支撐挑出走廊或房間,懸垂在河道上,加上瓦和木頭等材料的運用,吊腳樓上的紅燈籠在整體視覺上有明顯的顏色差,從而形成獨特生動的河岸風景。吊腳樓既有靈秀之氣,又有參差錯落之美,其景觀形態多樣中統一,體現著當地人民樸素的生態意識和空間想象力,更是當地的標志性符號之一。
街巷和廣場
《詩經》中說:“直為街,曲為巷;大者為街,小者為巷。”街巷作為城鎮的見證者,是人們生活、交流的場所,它無聲的記錄著生活的軌跡,聚落的歷史和無數人的記憶。古代的鳳凰古城是一個軍事重地,利用沱江天然形成的護城河保護市民安全,整個城市受到自然山水的影響,空間布局較為凌亂,其街巷空間形態更是隨著古城的發展而變形。原有的祠堂附近較為規整,其他各處均依靠沱江的河流走勢形成錯綜復雜的街巷空間形態。沿兩岸修建的沿江街道、店鋪、橋梁等元素構成了古城內獨具特色的沿江觀景廊道。古城內最具活力的場所是人民廣場,廣場周圍有圖書館、沈從文故居,館下有露天舞臺,圓形水池和古城的地標性雕塑銅鳳凰雕塑。空間是承載人類行為的物質媒介,記錄著古城發展歷史的街巷發揮著向世人自然的展示古城的歷史,以自身龐大的系統包含著世人。對于旅游者和居民來說,在古城內行走的感覺、情緒和印象是在多年后回憶里仍然存在的,組成古城空間的重要因素在其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眼前的畫面會被大腦篩選成一個個畫面,一個個符號和標志留在人們的印象中。這種不拘泥形式自由變化的建筑景觀整體布局,體現出自然山水和地形緊密聯系“天人合一”的傳統環境理念。
獨具特色的民族符號
鳳凰古城是自然生態文化景觀和社會人文文化景觀的結合,身處在鳳凰古城,無時無刻被苗族人民的民族文化所感染。從服裝、語言、苗寨歌舞表演到苗銀飾品、姜糖臘味、人力車甚至到蠟染刺繡的手工藝,苗族婦女街邊刺繡的場景等濃郁的苗族特色。鳳凰古城的中亞熱帶季風濕潤行氣候和丘陵、溶洞和石灰巖等地形的復雜性和多邊性造成當地自然環境的神秘性,復雜而純粹的自然環境賦予了湘楚人民無限的想象力,形成當地人民對自然的崇拜,孕育了巫楚文化。鳳凰古城從方方面面展示著她的多元文化的融合成果。
苗族的文化具有極強的繼承性。民族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是一般常見的民族文化分類,民族文化都是民族元素,物質文化元素多表現為已有的能體現民族特色的有形的物質,像苗族特色的服裝,舞蹈形式,各種手工藝等。無形民族元素即民族的精神文化元素,表現為苗族人民時代相傳的民族精神。
自然符號和人文符號的結合
水有時柔和有時洶涌,是自然符號是最容易產生視覺效果的元素,沱江作為當地人民最主要生活用水的河流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因為有了沱江,才有后來的居民、城鎮,才有了現在的鳳凰古城。沱江泛舟、沱江小橋和沱江水車等人文符號都是在自然符號的基礎上形成的。從材料方面來說,吊腳樓的木質、庭院、街巷所用的青石板等石板、隨處可見的竹編、苗族典型的布料紋樣等,各種材料在色彩和所給予的視覺感受上與整個自然風格相協調,在平面構成上以重復的形式反復出現,讓人的對比形象記憶不斷加強。古城的建筑鋪地采用不同的材質,形式多變卻獨具匠心,充分體現著當地人民“天人合一”的生活觀。
景觀作為一種別樣的符號記載著一個地方的歷史和文化的變遷,承載著幾代人辛苦勞作的心血,講述著動人的故事。鳳凰古城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從符號學的角度欣賞她是一個解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反映著人們的思想、意志和情感,與現有的文化形成呼應。鳳凰古城的景觀充分顯示了歷史的積淀,人和情景交融的境界,與“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理念完美結合,是現代社會功能主義與自然完美結合的典范。
參考文獻:
[1](瑞士)費爾迪南·德·索緒爾著 普通語言學教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2]葉坤《基于空間句法的鳳凰古城街巷空間形態研究》 [D]. 華中農業大學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