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紅梅 黃雪雯
摘 要:現代學徒制已成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要形式之一,在國家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現代學徒制的發展依舊緩慢,存在的許多不可忽視的問題。本文在借鑒西方現代學徒制發展的基礎上,針對當前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化的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學徒制;比較 改革
自2014年以來,我國高校畢業生居高不下,已經連續三年突破700萬大關,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突出,其中結構性失業現象比較突出;高素質勞動力不足,低素質勞動力過剩;教育產出的供給質量對勞動力市場需求質量不匹配,造成大量畢業生就業難,企業招聘難等一系列問題。在全球經濟不發展疲軟,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以及青年失業率不斷提高的背景下,現代學徒制以其“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特點在各國職業教育中推廣開來,在發揮促進青年就業、完善職業教育體系、促進國民經濟發展、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一、學徒制的概念界定
“學徒制”是一種在實際工作過程中,以師傅的言傳身教為主要形式的職業技能傳授形式,通俗地講即“手把手”地教[1]。現代學徒制是相對于傳統學徒制而言的,它起源于二戰后的德國,伴隨著工業化生產的步伐,科技的升級應運而生,現代企業需要技能更加熟練,文化素養更高,可塑性更強的技術工人。這種以德國雙元制為典型的、適應經濟與社會的現代性要求、以校企合作為基礎的、納入國家人力資源開發戰略的學徒制形態可以被統成為“現代學徒制”[2]。與傳統的學徒制相比,學徒制利益相關者、師徒關系、學習領域、學徒時間、教學地點等都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師徒間的私人關系變為國家、行會、個人、學校、師傅、雇主、第三方培訓機構之間的利益博弈關系;學習的領域也不再僅限于傳統手工業,而向商業、工業、服務業等領域拓展;教學地點從單純的工作場所轉化為工作場所和學校并重;對學徒的年齡上限也逐步放開。在倡導“從做中學”及“終生學習”的當今社會中,現代學徒制無疑為廣大青年提供了一種有效培養職業技能的方式。
二、西方國家現代學徒制經驗借鑒
(一)德國模式。德國的現代學徒制采用雙元制模式,其職業教育培訓系統(VET),J即雙元制(DS)。“雙元制”是在傳統的學徒制基礎上而形成的,“雙元制”系統是德國職業教育的主體,也是德國整個教育系統的主體。[3]它在企業和學校兩個場所實施現代學徒制,按照法律規定,企業、學校、學徒之間簽訂培訓協議,由企業向學徒提供一定的培訓津貼,津貼數目由勞資雙方代表機構協商議定,政府每年也會向參與學徒制培訓的企業給予一定的補助,政府每年對于雙元制職業教育培訓的公共支出達59億歐元。其中,聯邦各州為全國1600所公立職業學校提供了32億歐元的撥款,聯邦政府對于學徒制的指導、監控和支持發展投入了27億歐元[4]。并且制定了一系列的企業培訓標準和職業學校標準,這一標準的最基本目標就是培養出達到勞動力市場職業資格需要的青年,參與學徒制培訓的企業和學校按照標準明確培訓應達到的最低要求,學徒應掌握的具體學習目標和內容以及具體的職業理論知識。德國通過《職業教育法》保護學徒自由擇業的權利,但其培訓和評估相對其他國家而言更加嚴格,并帶有大量職業教育的要素,雖然企業培訓的成本很高,但學徒的忠誠度,技藝的高超性都是其他沒有參與學徒制培訓的員工所不能比擬的。所以說,從長期來看雇傭學徒的性價比很高。
(二)澳大利亞模式。澳大利亞從的現代學徒制包括兩種:一種是學校本位的學徒制,受訓時間較長,通常為3-4年,需學徒與雇主簽訂培訓合同,雙方關系相對比較穩定。另一種是培訓生制,時間較短,通常為1-2年,需要雙方簽訂合同,但任何一方都可單方面解除合同,穩定性也差些。自1996年開始,澳大利亞將現代學徒制納入高等教育序列中來,已經成為該國就業本位培訓的新形式,為廣大青年提供了有償兼職培訓的機會。其學徒制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國家有一致認可的行業標準,行業和政府之間建立了一種合作伙伴關系。然后,企業發布招聘廣告,招募學徒,經過企業挑選之后,雇主和學徒之間簽署正式培訓協議。最后,學徒到TAFE學院(注冊培訓機構)進行面試,通過之后,三方簽訂正式的培訓計劃,明確各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在整個過程中,政府會給開展學徒制培訓的企業和培訓機構一定的補助和稅收減免;在學生方面,政府會在學生參與培訓期間提供一定的貸款支持。根據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研究中心2014年數據統計,19歲及以下有79700萬人開始學徒培訓,45歲及以上有17500人開始培訓,20-44歲有94700人,很好的說明了學徒制培訓具有全民導向的特點,證明了“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全球學習趨勢。
(三)英國模式。英國的學徒制以支持青年就業為主要目標,學徒制的發展為整個國家帶來了廣泛的經濟效益。國家頒布統一的學徒制框架,根據框架,學徒制主要由三個級別組成:中級學徒制(國家職業資格2級)、高級學徒制(國家職業資格3級)和高等學徒制(國家職業資格4級及以上)[5]。在學習過程中,政府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對不同學習能力的人給予不同的資助,國家對學徒制給予很大的經費支持,各個地區對于學徒制的資助額度在學費的五成至十成之間;對學習的具體內容和校企分工也沒有限制,比較強調職業技能和勝任能力,總體符合國家學徒制框架即可。與澳大利亞模式的相似之處在于,一兩國的培訓均需要第三方培訓機構的介入,學徒經過培訓機構面試后確定入用與否,入用后簽訂合同,按照合同要求,在企業和培訓機構進行交替培訓。二學徒參與培訓期間均可獲得一定的薪資報酬,并針對所有年齡都展開學徒制培訓。此外,試點的行業和領域已經超過70多個。英國學徒制最大的特點在于它積極嘗試建立“三元制”培訓模式,通過加強學校、企業及行業組織的聯系,很多行業組織都開設了專門的培訓中心或實訓車間,由此形成企業、學校和實訓車間“三位一體”的超強培訓組合機制,也成“三元制”。
三、對我國職業教育學徒制未來發展的建議
學徒制作為提高就業者技能水平的一種機制,為解決地生產率、高失業率和促進教育到工作的平穩過渡提供了有效途徑。[6]將現代學徒制與現代職業教育相結合,“雙師型”教師與高技能師傅共同“傳道、授業、解惑”,頂崗實習、訂單式培養,校、企、行業、第三方培訓機構聯合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等文件的要求,促進我國由人口大國轉換變人力資源強國,提高人口科學素養,培養技能型人才,打造“大國工匠”。
(一)政府應該加強對學徒制的支持力度。從西方國家學徒制發展的經驗來看,政府在學徒制發展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首先,充足的資金政策支持是學徒制發展的重要保障,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人口基數大,需要參與學徒制培訓的青年也多,所以政府需要進一步加強財政支持力度,使生均經費達到更高的標準。二,政府應加大學徒制的宣傳力度,使更多的學徒和雇主參與到培訓中來,逐步改變大眾“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觀念,引導大眾更好地接受并認可學徒制的優勢之處。同時,制定相對嚴格的教學、培訓標準和政策法律標準,不排除一些強制性的規定,確保學徒制教育質量的同時保障學徒的合法權益。
(二)構建完善的現代學徒制考核評價體系。學徒制涉及到國家、行會、個人、學校、師傅、雇主、第三方培訓機構等利益相關者,教學主體由學校、行業、企業等多元參與,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和評價模式已不再適應復雜的現代學徒制。因此,必須對現行的教學組織形式和模式進行改革,由學校和企業根據各自不同的培養目標,在充分聽取教學老師和企業師傅建議的基礎上,設置不同的考核標準對“學生”和“徒弟”進行考核評價,體現學徒制“雙重身份,雙元育人,雙元管理”的特點。
例如:學徒自我評價、師傅評價、行業評價等形式,突出對學生科學素養、職業道德、能力結構等的評價。實行動態評價體系,全方位的體現學徒成長、成才歷程。(作者單位:青島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 謝俊華.高職院校現代學徒制人才培養模式探討[J].職教論壇,2013(16)
[2] T.V.Gelder,(1998).The hypothesis in cognitive science.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21:615-628
[3] 周紅利,張萬興.人力資本理論視域的德國現代學徒制研究[J].高教探索,2014(4)
[4] 李玉靜.《國際視野下我國學徒制的未來發展——德、英、澳、新學徒制發展特點及對我國學徒制發展的建議》[J].職業技術教育,2015(21)
[5] 杜啟平,熊霞.高等職業教育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瓶頸與對策[J].高教探索,2015(3)
[6] 張勇,江萍.職業教育中的學徒制:英國與德國之比較[J].江蘇高教,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