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 玥廣東工業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
論土木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路徑
——以廣東工業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為例
陸 玥
廣東工業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 廣東廣州 510006
【摘要】土木工程專業學生既要具備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具備很強的實踐能力,同時還應具備腳踏實地的務實精神。廣東工業大學在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上,形成了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強化培養學生寬厚的專業知識和較強的創新實踐能力,同時開展具有土木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立體式、專業特色強的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土木工程;專業能力;創新能力
土木工程專業是一門覆蓋面廣,與其它學科關聯較多、融合緊密的實踐性較強的學科。結合土木工程專業的特點,在人才培養定位上,要體現高等教育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要突出“適應性寬、動手能力強、富有創造性”的特點,這就要求學生具有豐厚的理論基礎,開闊的知識視野,能跟上未來科技發展的步伐。為了實現這一培養目標,培養新時代需要的土木工程人才,廣東工業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始終以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土建專業人才為育人目標,通過打造學生創新實踐平臺、構建科技活動體系、發揮學術競賽作用,聯合企業社會力量,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實踐能力,培育“善創想、敢創新、能創業”的適應時代要求的學生,人才培養特色鮮明,成效顯著。
廣東工業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對土木工程專業本科學生的培養要求是:“既有扎實基礎,又有知識拓寬能力的工程應用型人才。”本專業立足于廣東,面向全國,主動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具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專業知識,具有較強的應用能力,掌握現代化土木工程技術,具有創新精神的土木工程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在人才培養方案設置方面,充分體現了“厚基礎、寬專業、強能力、高素質、能設計、會施工、懂管理、適應廣、后勁足”等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特征的要求,重視創新創業意識與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實現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創造條件。
為了實現土木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我院始終堅持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相結合,同時把學生思想工作納入人才培養體系,形成了立體式的人才培養路徑。
(一)第一課堂:培養學生寬厚的專業知識
1、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發揮學科潛力。從事土木工程的人才必須具備較強的數理化、外語、材料性能、結構、計算機科學基礎知識。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信息時代,知識積累以及技術發展的速度都很快,學生在校短短幾年時間里所學到的知識遠遠不夠,加之目前有些課本教材內容的滯后性,使大學生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可能面臨老化的危險。為開放國內建筑市場的需要,建設部對建筑工程勘察設計及施工質量驗收規范進行重大調整,國家大力提倡綠色建筑設計、施工,為了解決能源,在民用建筑工程領域進行建筑節能強制性設計,加強工程建設標準化工作,與國際建筑市場接軌,而這些較新的知識內容學生通過教材是學習不到的,這就需要通過講授專題,擴大學生學習的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所以,在制定培養目標時,要求學生不但專業基礎知識扎實穩固,而且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及技術創新能力,有在實踐中發展工程技術學科的潛力,更好地在高科技發展中立足,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
2、明確工程技術應用方向,構造專業知識結構。拓寬專業知識,是多年來教育界不斷研討的課題。土木工程專業具有廣泛的知識覆蓋范圍和知識內涵,因此,在培養目標上要確立寬窄合適的技術應用方向,并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教學體系。從專業結構模式方面探討,可以結合土木工程設計、施工、管理等知識,綜合分析研究課程設置,拓寬土木工程知識面和生產施工工藝過程。尤其是目前我院土木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大部分分配去了施工單位的現實情況,更應該加強學生對施工技術和施工組織設計等方面內容的學習,在施工技術的教學上,應當考慮到教材內容的滯后性,增加大學生去施工現場從事實踐活動的教學環節,培養大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從而激發大學生的創新能力。
3、拓寬知識面,培養實用型人才。由于社會經濟發展和對土木工程專業人才要求,土木專業人才在社會中角色隨時間發展而改變。一份報告表明“土木工程學生畢業后的5~10年內可能從事技術工作,10~15年后從事經濟管理方面工作的會占較大的比重,20年以后社會問題的重要性將會突出出來”。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土木工程技術人員不僅要直接從事管理工作和經濟活動,而且要具有一定社會活動能力,這就需要在專業調整中考慮到工科和文科知識的兼容,緊跟時代的發展和根據中國同世界經濟接軌的需要,培養學生具有獨立應付未來環境變化的能力,使學生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成為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實用型人才。
(二)第二課堂:培養學生扎實的創新能力
1、聯動師生,打造平臺培育創新意識。學院以學生為主體,以專業教師為主導,以組織化的管理與創新氛圍的營造為支撐,成立了學生創新工作室,延伸課堂教育,打造專有平臺培育學生的創新意識,提升創新基礎能力。學生創新工作室脫胎于學院的興趣社團“創想工作室”,聚集了具有科研興趣與實踐熱情的學生,形成一定的群眾基礎。學生創新工作室接受本科生與研究生創新創業團隊進駐,為學生提供辦公設備與實驗條件,便于學生開展課題研究或者項目研發。通過指導教師的教育、啟發與引導,學生之間的相互啟迪、促進與競爭,激發學生的研究興趣與創造潛能,鍛煉學生的創新思維,樹立創新品格與團隊協作精神。
2、構建體系,豐富活動強化創新能力。學院積極承辦學校學術科技節活動,并始終以“專業特色顯、科技含量高、文化氛圍濃”為導向,學院策劃舉辦了一系列學生學術科技創新與創意文化活動,通過整合提升,創辦了系列活動品牌“魯班節”,以我國古代著名的土木工匠、發明家魯班命名,旨在弘揚善于發明創造的“魯班精神”,鼓勵廣大學子培育科學創新精神,增強實踐動手的能力。經過這幾年的發展改革,“魯班節”科技創新系列活動已形成力學架構大賽為核心,多項與專業相對接的比賽并存的活動體系。
3、以賽代培,拓展渠道孵化創新項目。除了搭建課外科技活動平臺,營造濃厚的創新實踐氛圍,學院還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級各類科技創新比賽,例如全國周培源力學競賽、“高教杯”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全國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全國測繪工程測量技能大賽、中南地區高校土木工程專業結構力學競賽、“廣廈杯”粵港澳高校結構涉及信息技術大賽、廣東省大學生結構設計競賽等國家級、省級競賽。學院以參賽為契機,檢驗育人成果,拓展育人途徑,進一步提升同學們運用理論知識,實際動手操作,凝練創新成果等方面的能力,全面增強綜合素質。依托各類比賽,學院開展賽事宣講、專業輔導、優秀作品展示與評比表彰等,有效提升各項賽事的群眾基礎。此外,選拔一批創意好、技術含量與實用價值高的學生作品,組織專家教授進行重點技術指導與資金資源支持,參加“挑戰杯”競賽等重點國家級競賽,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創的人才培養模式成效顯著。
4、協同校企,聚集資源助推創新成果。學院積極開拓途徑,與行業龍頭企業開展廣泛合作,建立多個校外學生創新實踐基地,協同社會力量,開展產學研合作,提升學生的整體創新與實踐能力,吸收企業資金贊助,用于支持學生參與學術科技創新實踐活動,表彰優秀學生等。在我院的推動下,學校與廣東中山環宇實業有限公司共同建立了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校外實習基地),中心成立十多年來,為教師進行實踐教學、學生開展實習實訓、參與科技競賽等提供了活動場地、實驗設備、學習模具、企業導師、后勤服務等環境與人員保障,成為我院開展實踐性教學活動的重要平臺。組織學生參與各類企業實踐實習活動,或依托企業生產需求開展科研項目,邀請企業技術及管理人員為學生做主題講座或項目指導,通過多項舉措引入企業加入學生創新培養,引導學生開展貼近生產及研發需求的科技創新活動,進一步增強學生與企業的溝通,解決學生創新資源及活動不足的難題,開創學生、學院與企業共建共贏的良好局面。
(三)基于專業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
對土木工程專業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我們強調學生應做一個“又土又木”的專業人才。一方面,要求學生學好“土木”專業課程,另一方面要求學生在為人處世上也要體現“土木”特色。其中,以“土”為本,要求學生要接地氣,少一些花哨的“洋氣”,多一些腳踏實地的“土氣”;以“木”為魂,要求學生要懂得“木訥”的精髓,孔子曰“君子訥于言而敏于行”,土木專業的“木”就是要做一個“木訥”的人才,即“納言、敏行”。
我院通過“第一課堂+第二課堂+思想政治教育”的立體式人才培養,學生培養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近年來,我院本科生成功申報了“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00多項,學生積極參加“挑戰杯”、全國大學生先進成圖技術與產品信息建模創新大賽、數學競賽、力學競賽、結構設計大賽、結構設計信息技術大賽等各種競賽中等課外科技競賽和實踐活動,綜合能力得到了良好的鍛煉和提高。學院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先后在相關大型企業建立了多個校外教學實習基地。始終立足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與專業相關的行業領域保持緊密聯系,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優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創新就業服務形式,增強就業工作成效,助力廣大同學充分挖掘自身優勢,順利走上工崗位,開創美好未來,總體就業率連續五年達到99%以上。
參考文獻
[1]唐艷娟等.“專業競賽”在土木工程實踐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石河子大學水建學院為例[J].中國西部科技,2013,(01):105-106.
[2]付云松等.土木工程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基本規格探究[J].大學教育,2015,(10):134-136
[3]陳愛玖等.土木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5,(01):1-3.
作者簡介
陸玥(1987-),女,陜西西安人,壯族,碩士,廣東工業大學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