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悅
?
高中社團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養成作用探究
張楚悅
【摘 要】高中學生社團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在旨趣各異的社團活動中,學生實踐能力各個因素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鍛煉和發展。但目前普通高中學生社團存在管理兩極化、活動形式化、評價單一化等問題,通過完善學生社團日常管理機制、拓寬社團實踐活動平臺、建立社團活動評價監測體系等優化策略能夠提升學生社團實施水平,促進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
【關鍵詞】高中學生社團 實踐能力
普通高中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指學生吸收、整合個體基礎資源和教育性資源,解決實際問題,發展自身素質的能力。[1]傅維利、劉磊等學者參照英國學者斯皮爾曼的智力結構學說,通過大量的實證調查和理論分析,提出個體實踐能力結構的構成要素:實踐動機因素、一般實踐能力因素、專項實踐能力因素和情境實踐能力因素。四個構成要素相互獨立、相互影響,其中(1)實踐動機因素是激發個體進行實踐活動,維持已引起的實踐活動,并促使該活動朝向某一目標進行的內部啟動機制。它是高中生實踐能力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由實踐興趣、實踐成就動機、實踐壓力構成。(2)一般實踐能力因素是指個體完成某項具體的實踐活動必須具備的最基本能力,為高中生開展實踐活動奠定了生理和心理基礎。由情景感知能力、知識構成能力、信息處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機體運動能力構成。(3)專項實踐能力因素是指個體在某個特定領域所表現的專業知識和專項技能,可以使高中生在該領域加快或減緩實踐活動的過程。(4)情境實踐能力因素是指在真實情境中,個體根據具體情境和自身能力,恰當地制定決策并將之付諸行動的能力,主要包括策劃力和執行力。能夠保證高中生順利、流暢的完成實踐活動。[2]
隨著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也將日益突顯。學生社團作為課堂生活領域外的課外空間,是促進高中學生全面自主發展的獨特載體。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不僅有利于促進校園文化的建設、幫助學生了解社會、走進社會。更重要的是社團拓寬了學生的成長空間,在課堂之外為學生提供知行合一的實踐平臺,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有效舉措。
(一)弘揚學生興趣,增強實踐動機
高中生對于實踐活動興趣濃厚,并抱有積極態度。學生社團能夠將眾多興趣相投、志同道合的同學聚集在一起,圍繞興趣和愛好開展活動,有利于拓展學生認知領域,弘揚學生實踐興趣。社團為學生展現自我提供了舞臺和機遇,學生在活動中獲得成就和榮譽,滿足學生的尊重和自我發展的需要,強化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的實踐成就動機。在學校和教師的組織管理下,社團活動得以有效進行,能夠促進學生的實踐壓力轉化為實踐興趣和實踐成就動機,從而增強實踐動機。
(二)豐富個體經驗,發展情境能力
學生是社團的主人,自主自治是社團運行常態。社團活動有利于學生學習新知識,利用信息處理能力,不斷重構和優化自己的知識體系,形成合理有效的社團活動理念,并以此指導和提升社團活動質量。同時,高中學生思維具有預計性,能夠在社團活動之前形成活動方案、活動計劃,預設管理機制;在社團活動時,調控活動進程,解決突發狀況;社團活動結束后,結語反思活動經驗。真實的情境活動對于豐富學生個體經驗,促進情境實踐能力發展具有關鍵作用。
(三)重視同輩群體,提高基礎能力
高中社團對學生人際交往能力發展具有獨特作用。學生社團的本質是學生同輩群體亞文化,亞文化的核心內容是具有共同經歷和價值觀念。社團活動為同輩群體之間的交往提供有利平臺,志趣相投的青年學生在商討制定社團管理的規章制度,積極參與社團活動的組織開展的過程中,各抒己見,自由表達。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領導能力以及社會交往策略,從根本上促進了社團成員的個體社會化和個體個性化。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對學生實踐能力的重點關注,社團成為學生弘揚興趣,發展能力的重要平臺。但是社團還未完全發揮其應有的價值。當前高中學生社團實踐能力培養主要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
(一)社團管理兩級化,規章制度不健全
學校對于社團的建設和管理上,存在著兩種極端:第一種是“不作為、不管理”。學校不重視社團的教育價值,任由學生社團自生自滅;或是因為社團不符合學習實際需求而缺乏關注。第二種是“多作為,嚴管理”。學校由引導者變為指揮者,硬性要求社團活動質量,社團活動的組織和策劃有教師全權負責,學生被動參與。錯誤的管理模式下,社團活動的開展出現各種問題,主要表現為社團功活動功利性和娛樂性;社團發展不平衡。學校和社團內部的管理還存在制度建設不健全問題。學校層面缺乏完善健全的社團管理機制,表現為社團成立流程不嚴格、社團日常管理不規范、社團考核制度不全面。學生層面因為高中階段的學生生理和心理發展等因素,導致社團內部管理比較混亂。表現為缺乏制度化建設,以社團干部意見為主導意見或者完全依托指導教師進行管理;即便有一定管理制度,但管理散漫,社團責任分工不明確,社團負責人選舉和任用沒有有效規章。不僅影響社團活動有效進行,而且對于學生實踐動機、個人經驗和人際交往等方面的發展具有消極作用,最終阻礙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
(二)社團活動形式化,保障機制不完善
目前部分高中的社團活動存在嚴重的形式化問題,呈現活動內容娛樂化、活動方式單一化等特點。學校對于社團價值的認知局限于滿足學生興趣層面,缺乏正確的價值引導,導致不少社團活動過于重視娛樂性,忽視教育目的。加之社會流行文化的沖擊,學生更傾向與選擇娛樂性較重的藝術類、體育類社團,而注重學術探究和社會服務功能的學術類和服務類社團無人問津。部分社團由于條件缺乏,開展活動的方式乏味單一,傾向于單純的“上課”式傳授理論知識或者“活動”式組織實踐活動,存在理論與實踐脫離現象,從而導致學生降低參與社團活動的積極性,削弱社團的教育作用。高中學生社團活動的開展依賴于學校的支持和保障,社團保障機制不夠完善,致使社團活動舉步維艱。硬件方面表現為活動時間較少;活動場地不足;活動經費匱乏。軟件方面表現為專業指導教師缺位、指導教師權利難以保障。導致指導教師對的社團工作積極性降低、社團活動開展缺乏理論性和計劃性。
(三)社團評價片面化,發展動力不充足
必要的激勵機制和合理的獎懲制度是社團健康發展的不懈動力,目前學校關于社團評價方式主要采用社團成果展示,以結果和成績作為評價的標準和依據;缺乏對活動過程的關注和評價。評價主體以支持性群體的學校領導和教師為主,學生作為社團的參與性主體卻極少參與評價,無法真正體現評價的適切性。社團內部的評價機制亦然,個別社團根本沒有評價機制或者出現了為評而評的現象。單一片面的評價方式嚴重偏離了教育評價目的,致使學生無法獲得實踐成就動機和成就感。高中階段學生面臨高考,學業成績是學校的關注焦點,學生社團不受重視,僅是作為滿足學生興趣的實踐平臺,沒有形成具體的、系統的、連續的社團發展規劃。新舊社團的繼承和發展不夠,注重外在形式,缺乏內涵傳承。社團之間缺乏橫向的溝通和交流,存在“各自為政”“互不干擾”的現象。學校的忽視和學生的短視造成部分社團只為追求轟動效應,忽視社團長期發展,猶如曇花一現。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直接影響學生實踐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高中社團對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作為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主要途徑之一。針對目前高中生社團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三個方面的建議。
(一)完善社團日常管理機制
高中學生社團原則上應由學生自我管理,但高中學生因為心理、生理等自身因素的限制,需要學校進行正確合理的管理和引導,以促進社團健康有序的發展。第一,學校制定完整規范的社團管理制度、完善社團申報制度以及評價激勵制度。監督社團內部制定活動章程和管理制度,為社團發展指明方向,淡化行政管理職能,將自主權還給學生。第二,重視社團指導教師隊伍的人才隊伍建設。一支高質量的專業指導教師隊伍有利于提高社團活動的質量,提升社團活動層次。學校可以選聘本校教師,也可以選擇校外具有專業特長的人士兼任社團指導教師。組織并開展社團指導教師的培訓,建立獎勵機制,充分調動指導教師的積極性。第三,加強社團負責人的管理和培養。社長是保障社團正常運作的基本條件,學校提供管理知識培訓和交流平臺,定期開展社團骨干培訓。
(二)拓寬學生社團實踐活動平臺
實踐能力需要在真實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得到鍛煉與強化,在學校內部層面,打造精品社團、特色社團。引導社團可持續發展。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促進社團之間的橫向交流。在積極參與校內活動的基礎上,將社團推向社會,挖掘社會教育資源。第一,構建校際交流平臺,如區域范圍內的學校進行經驗交流。第二,在大高鏈接視域下與大學生社團展開學習交流,有利于豐富學生實踐經驗、學習自主策劃思路、體驗活動開展過程。第三,積極參與社會賽事,為社團成員或者社團整體性實踐能力提供可靠的實踐機會,在比賽過程中,使學生獲得進步,體會成功與失敗。社團活動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同時能夠促進學生團隊合作意識、信息處理能力、意志堅持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這些關鍵能力作為高中生核心素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學生獲得全面發展和面向未來生活有著重要意義。
(三)建立社團活動評價監測體系
完善社團活動指導與評價,加強學生社團活動的實效性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舉措。首先,社團性質和發展狀況各不相同,因此針對不同的社團給予相應指導策略。對于發展較為成功的社團,繼承和發揚并舉,創新與完善雙行。反之,對于發展較慢的社團,關注與指導為先,幫扶與糾正緊跟。以此保證社團活動有效進行,避免走入形式化道路。同時還要促進社團之間的橫向交流和合作,開展社團聯合活動,讓學生自主交流、自由討論,發展同輩群體,促進實踐能力的共同發展。第二,建立完整細致的社團活動評價機制,關注點覆蓋常規活動質量及其活動過程。并在學生綜合素質考評和評優、推免政策中給予一定照顧,能夠激發學生的實踐成就動機,強化實踐興趣。第三,充分考慮社團活動開展的現實條件。社團活動課程化能夠保證社團活動時間和地點等一般條件得以實現,但是針對部分開展活動的客觀條件要求較高的社團,學校要客觀衡量。不可盲目追求社團多樣化,從而削弱學生實踐動機。
參考文獻:
[1]劉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論綱[D].大連:遼寧師范大學,2007.
[2]劉磊,傅維利.實踐能力:含義、結構和培養對策[J].教育科學,2005(2).
[3]吳志華.中小學學生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策略[J].教育科學,2006(5).
[4]陳昕欣.普通高中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2.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