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教育,以人為本,追求人的發展,但當前語文課改教學實踐中卻出現了種種偏差。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比較重感悟,淡化了語言文字訓練,或者只停留在表面,不夠扎實,不夠深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重視核心素養的培育,對學生進行語感、習慣、學習方法的有序訓練,要做到這一點,應切實對學生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通過把握訓練點訓練口頭語言,抓住結合點訓練書面語言,活用拓展點豐富語言積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處處洋溢人文關懷,同時提高運用語文的能力。
[關鍵詞]閱讀教學;核心素養;語言文字訓練;人文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這一表述逐步得到大家的認同,但當前小學語文課改教學實踐中卻出現了一些偏差,語文閱讀教學出現了重感悟淡化了語言文字訓練的情況,注重人文性,輕視工具性,已嚴重影響到新課改的推進和效果。出現偏差的根本原因在于割裂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辯證和諧關系,尚未找到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和科學有效的操作策略和方法。現在的語文教育應當在走向核心素養,浸潤人文教育的同時,切實對學生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
一、把握訓練點,訓練口頭語言
語文教學應該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而不是依靠講解和接受語文知識。在教學中,讓學生邊讀邊想象,不僅可以使學生進一步理解語言文字,而且還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豐富學生的語言,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形成良好的語感,發展語言。
比如,在《珍珠鳥》的教學中,我在學生理解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一句話后,讓學生進行補充練習,說自己的體會、感受和啟發。
信賴,
最后,我們師生交流,共同創作了一首小詩:
信賴,使人們生活得更加美好
信賴,使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
信賴,使人與人之間距離更近
信賴,往往創造出和諧的社會
相信你,相信我,相信他……
這一環節主要是加強語言實踐,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在交流中合作、探討,在交流中提升,在交流中學習表達,在交流中感悟人與動物的真情,感悟人類社會的和諧。閱讀本身就是一種對話,這種對話可以是讀者與作者間的,可以是讀者與文中的人物、故事的,也可以是讀者與讀者間的;可以是心靈的,可以是口頭的,也可以是書面的。
語文教材無非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一個例子,它可以是學習遣詞造句的例子,也可以是學習謀篇布局的例子。課文里面有豐富的可供學生學習運用語言的方法技巧,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語言的不足之處,尋找教材中的訓練點,通過訓練有效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一篇課文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設計出不同的語言文字訓練項目。例如,在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的這一自然段時:“富饒的西沙群島一帶海水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有深藍的,淡青的,綠的,淡綠的,杏黃的。一塊塊,一條條,相互交錯著。因為海底高低不平,有山崖,有峽谷,海水有深有淺,從海面看,色彩就不同了。”可以設計這樣的練習,把這一段話用上“因為……所以……”指導學生練習說話。而教學這一段時:“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有的全部布滿彩色的條紋;有的頭上長著一簇紅纓,好看極了;有的周身像插著好些扇子,游動的時候飄飄搖搖;有的眼睛圓溜溜的,身上長滿刺兒,鼓起氣來像皮球一樣圓。各種各樣的魚多得數不清。正像人們說的那樣,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可以連續用三個以上“有的”讓學生練習說話。教學這一段時:“海灘上有揀不完的美麗的貝殼,大的,小的,顏色不一,形狀千奇百怪。最有趣的要算海龜了。每年四五月間,龐大的海龜成群爬到沙灘上來產卵。漁業工人把海龜翻一個身,它就四腳朝天,沒法逃跑了。”可以用總分的方式引導學生練習說話。經常這樣訓練學生,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口頭語言表達能力,到課后練筆時,就能全方位加強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二、抓住結合點,訓練書面語言
讀是理解吸收,寫是理解表達。有理解性的吸收,才會有理解性的表達。反之,表達能力強了,又能促進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讀寫能力是在日常的多種形式的反復訓練中提高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除了要讓學生多讀以外,還要堅持說一點,寫一點,針對課文特點,結合學生實際,隨著教學進程,設計多種多樣的隨堂練筆。特級教師李吉林說過:“閱讀教學是學生心靈的對話,重在以情激情,情動而辭發。”實踐告訴我們,學生在吸收文本中語言與精神營養的同時,富有靈性的奇思妙想就會產生。在這種情況下,結合寫的訓練會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提高智慧,在豐富和發展語言的同時提升精神生活。
比如《一面》的教學片斷:
師:閱讀全文,找出文中外貌描寫的語句,細讀深思,這幾處外貌描寫中,魯迅給你的最深印象是什么?
生:瘦。
師:再讀這些外貌描寫的語句,把描寫“瘦”的語句找出來,揣摩作者是怎樣把“瘦”寫具體的?
師:除了剛才同學們說的“瘦”外,還有哪些語句也寫了“瘦”?
生:竹枝似的手指。
生:還有“小袖管緊包在腕子上”。
師:你是怎樣體會到瘦的?
生:“手指”像竹枝,用比喻的方法寫“瘦”。
生:“小袖管緊包在腕子上”中的“小”和“緊包”說明腕子很小。
師:除了瘦,魯迅先生還給你什么印象?
生:精神。
師:是的,清瘦的面龐,這是外形給人的印象,抖擻的精神,這是神情的給人的印象。由形入神、形神兼備,這是魯迅外表的特點,聯系上下文或者以前讀過的或者是收集到的資料,交流交流魯迅先生為什么這么瘦又這么有精神?
生:……
師:我們在寫作文時要學習這種寫法,寫外貌不是為了單純寫外貌,而是為了表現人物的品質。同學們可以試著這樣練習。
學生在寫人物的習作時最大的毛病就是為寫外貌而寫外貌,不懂得寫外貌既是表現人物的外形特點,更是要適時通過外貌描寫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這篇課文為學生寫人物的習作提供了良好的示范。在讀寫結合的練習中,重點從人物外貌描寫的語句切入,首先讓學生揣摩作者是怎樣把“瘦”寫具體的;接著引入交流,體會這樣寫的好處,從而進一步體會魯迅先生“瘦而有精神”中所展現的是“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堅定斗志和不屈的斗爭精神,最后引導學生理解外貌描寫要能體現人物的品質,并在今后的習作中加以練習。
三、活用拓展點,豐富語言積累
“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少”字的含義其實有二:一是讀得少,二是記住得少。想要強化豐富語言的積累,熟讀背誦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有利時機,指導學生通過多元探讀,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體味語言文字的節奏美和音韻美,豐富自己的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并啟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這樣的多元探讀,使學生感悟語言的能力增強了,使學生的語言思維更活躍、更深刻了。同時,我們可以憑借教材特點,充分挖掘課外閱讀的拓展點,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向廣闊的課外天地。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擴大閱讀量,其實也是在積累語言文字,充實語言倉庫。葉圣陶先生指出:“為養成閱讀習慣,為充滿自己的生活, 都非多讀不可。”因此,我們除了上好閱讀課外,還要注意指導學生開展課外閱讀,讓學生從大量的課外閱讀中汲取養料。
為幫助學生克服閱讀時的盲目性和隨意性,讓學生掌握課外閱讀的一些常用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可以開設課外閱讀指導課, 根據學生實際和教學的需要,向學生推薦適合他們的書目。從學生年齡出發,向低年級學生推薦童話、寓言、卡通等生動有趣的讀物;向中年級學生推薦情節動人、曲折的故事,如歷史故事、民間故事、科幻小說;向高年級學生推薦文質兼美,富有情趣的名篇佳作。也可以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相關的文章,同時認真做好讀書筆記。比如,在教學《將相和》時,教師根據學生愛聽故事的特點,繪聲繪色地講幾段將相和之前的或之后的故事片斷,當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時,教師可以告訴學生,要知道故事發展如何,課外書里都有,只要自己去看書,就會知道更有趣味的故事。接著,可以向他們推薦《史記》等,這樣不僅能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而且有利于語言的積累。
總之,學語文重在用語文,我們在進行人文教育的同時,要加強語言文字的訓練,讓學生在實踐中把握語文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浸潤人文關懷,提高運用語文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毅榮.如何選擇文本中的語言文字訓練點[J].教師,2015(21).
[2]王曉妮.加強語言文字訓練 構建高效語文課堂[J].考試,2015(36).
[3]高紅.捕捉詞語 感悟精彩[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5(18).
[4]周曉雯.巧用教材,讀寫風光無限——《放飛蜻蜓》(第二課時)教學案例[J].小學生(教學實踐),2015(08).
(責任編輯 馮 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