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章亞楠+朱悅衛+肖多聞+周青+李高峰
摘要:提出STEM教育的三大核心理念:跨學科整合、問題驅動、情景與合作。并且以校本課程的形式,通過制作“天氣瓶”為課程案例,呈現了STEM課程的實施過程和設計原則。此外,研究也表明基于STEM理念的校本課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關鍵詞:STEM教育;天氣瓶;校本課程;學習興趣
文章編號:1005–6629(2016)10–0012–04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B
STEM教育是科學、技術、工程、數學教育(Science,Technology,Engineering and Mathematics)的簡稱。它起源于1980年代的美國,旨在打破學科領域邊界,培養學生的科技理工素養,進而提升國家競爭力和創新能力[1]。美國的STEM教育在提升國民科學素養、增強國家經濟實力、驅動創新等方面均具有顯著作用[2]。為此,美國建立了STEM學校專注于培養高素質人才,這些學校的相關案例值得國內借鑒[3]。截止2014年,美國大約有358所公立STEM中學,而美國總統奧巴馬呼吁在未來10年要新建1000所STEM中學[4]。
我國的STEM教育起步較晚,在基礎教育階段還沒有建立起完整的STEM教育體系,也沒有專門的STEM中學。鑒于美國發展STEM教育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重視并發展我國的STEM教育具有深遠意義?;谖覈A教育的實際情況,本研究側重于化學教學并結合校本課程進行相應的探索,為我國的STEM教育發展提供相應的參考。
1 STEM教育的框架與特征
科學本身不能生產東西,孤立的技術也不能,單獨數學更不能,只有把科學、技術和數學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能夠生產出有價值的東西或者其他高科技產品。這也是提出STEM這一框架的直接原因[5]。美國國際技術教育協會(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Education Association)提出了STEM課程的基本架構(見圖1),其核心觀點是以解決工程問題為課程主軸,再輔以技術設計、數學與科學相關知識,發展專題導向的教學模組,以培養學生各學科知識的整合能力并激發學生學習工程的興趣[6]。因此,我國基礎科學教育的發展需要依托整合的STEM課程,以已有的科學課程為載體,開發整合與不同學科內容相關的工程設計任務,注重教學實施中科學探究與工程設計的有機結合[7]。
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這四門學科都包含了知識和實踐的部分,它們幾乎囊括了理工科課程的全部范疇,四者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偟膩碚f,STEM教育應具有三大核心理念:跨學科整合、問題驅動、情景與合作。
1.1 跨學科整合
科學是數學的思想和平臺,數學是科學的工具和語言;數學和科學是工程的基礎,工程又是科學和數學的關鍵;工程設計能產出高新技術,高新技術又為工程實施提供有利的硬件支持。但是,這四者又各有側重點:科學重在發現探索,技術側重發明革新,工程強調集成建造,數學強調邏輯推理。總的來說,STEM教育的理念就是促使四門學科既立足于每一門學科的特殊性,又彼此間滲透,培養學生各學科間的綜合素養[8,9]。
1.2 問題驅動
工程問題的解決往往是STEM課程的主軸,學生的學習活動必須與任務或問題相結合,以探索問題來引導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創建真實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帶著真實的任務學習,以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10]。與此同時,問題驅動還能夠提高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參與程度,容易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活躍其思維。
1.3 情景與合作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由教師向學生傳遞知識,而是學生自我建構知識的過程,教師只是作為該課程的引導者。STEM課程活動不僅僅教授學生孤立、抽象的學科知識,更強調把知識還原于豐富的生活情境中。學生再通過情景互動,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協同互助、相互啟發,參與、體驗獲得知識的過程,不僅能夠獲得結果性知識,還習得蘊含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的過程性知識[11]。與此同時,合作學習還能培養其主動參與的意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最終共同達成教學目標。
2 課程設計
本研究選擇了某中學初三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旨在探索基于STEM理念的校本課程對學生學習興趣的影響,并討論STEM課程在中學教學過程中的實施方案和設計原則。
2.1 研究選題
“天氣瓶”是一種簡單的手工藝品,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用它作為預報天氣的參考。對于STEM課程的建設,“天氣瓶”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蘊含豐富的化學知識和其他學科的相關知識,并且制作過程又能考驗學生的動手能力。因此,本研究以制作“天氣瓶”為主題。該課程在學習完人教版初中化學第九單元“溶液”之后進行,此時學生已經掌握了溶液、晶體相關的基礎知識,對天氣瓶的制作有一定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此外,天氣瓶的制作在網上有許多樣本,諸如上海STEM云中心(http://www.stemcloud.cn)也有相關的介紹,但是都沒有從課程的角度出發進行探索。
2.2 設計思路
在科學知識層面上,試圖重點突出化學知識又兼顧其他學科知識的跨學科整合。其中,化學知識涉及到結晶、飽和溶液等重要概念,其制作原理是天氣瓶內的飽和溶液析出了樟腦晶體,硝酸鉀、氯化銨和水作為次要成分,對控制樟腦晶體形成有很大的作用;物理知識涉及到氣壓、濕度、電場、磁場對晶體形成均沒有影響,只有溫度對其有影響,一般對于這種體系,溫度越低,就越容易出現結晶;生物知識涉及到樟腦為樟科植物的枝、干、葉及根部,經提煉制得的顆粒狀結晶,天氣瓶使用天然樟腦的效果要比人造樟腦的效果好。endprint

在技術層面上,本課程主要是化學實驗的操作技術。在活動中,每個小組都扮演了獨立的天氣瓶制作工廠的角色,體現了STEM理念中的情景與合作。從工廠生產的角度,每個步驟都是技術的體現。
在工程問題層面上,利用預報天氣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天氣瓶真的能預測天氣嗎?”,從而讓學生用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隨后的第二個問題是工程設計問題,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制作天氣瓶,并利用天然樟腦和人造樟腦兩種配方進行實驗。這種進階式的問題體現了工程學中從明確問題到制訂方案,最后測試和優化改進的系統性步驟。此外,學生還有可能面臨這些問題:實驗藥品的用量各為多少?要用到哪些實驗器材?先做哪一步?以上問題均能體現問題驅動的STEM理念。
在數學層面上,本課程將數學作為一種輔助工具,主要涉及藥品稱量時的讀數、計數以及制訂藥品配比,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數學素養,還加深了學生對科學探究和科學概念的理解,促進了工程問題的解決。
2.3 教學流程
依據教學設計思路,設計“天氣瓶”的教學流程,具體如表1所示。
3 結論與啟示
通過本研究的試點,我們發現基于STEM理念的校本課程,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因此,化學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地開設相關的校本課程,給學生創造更多的動手機會,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進而提升學習效果。在制作“天氣瓶”的課程中,我們也發現STEM課程的實施和設計應當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實施課程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而不是教師,該課程大多數時間是學生自主學習,自己動手實驗,這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其次,教師對課程內容的選擇應該是既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又與教材內容相關,從而使課程充滿趣味性、知識性;最后,課程應當充分體現STEM教育理念,蘊含科學的教育設計和基礎性學科知識,促使教學內容既立足于每一門學科的特殊性,又相互滲透,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旭卿.面向STEM教育的創客教育模式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15,(8):36~41.
[2]龍玫,趙中建.美國國家競爭力:STEM教育的貢獻[J].現代大學教育,2015,(2):41~49.
[3] Eisenhart, M., Weis, L., Allen, C. D., Cipollone, K., Stich, A., & Dominguez, R. (2015). High School Opportunities for STEM: Comparing Inclusive STEM-focused and Comprehensive High Schools in Two US Citi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52,763~789.
[4] Ofpresident, E. O. (2010). Report to the President. Prepare and Inspire: K-12 Education in Science, Technology, Engineering, and Math (STEM) for Americas Future. 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15(6),30~31.
[5]李雁冰.“科學、技術、工程與數學”教育運動的本質反思與實踐問題——對話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Nashon教授[J].全球教育展望,2014,(11):3~8.
[6][8][10]李揚. STEM教育視野下的科學課程構建[D].金華:浙江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7][9]唐小為,王唯真.整合STEM發展我國基礎科學教育的有效路徑分析[J].教育研究,2014,(9):61~68.
[8]余勝泉,胡翔. STEM教育理念與跨學科整合模式[J].開放教育研究,2015,(4):13~2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