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本
摘要:小學語文課外作業是鞏固學生課堂上已學知識的一種手段,有效的語文作業既能加強學生的知識積累,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布置課外作業的過程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形式要豐富多樣,注重趣味性,并且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體現層次性、開放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作業;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0-0026-01
小學語文課外作業是鞏固學生課堂上已學知識的一種手段。有效的語文作業既能豐富學生的知識積累,又能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長期以來,語文課外作業形式單一枯燥,學生感到厭倦;作業設計以客觀為主,沒有考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過于強調知識的掌握,忽視學生能力的發展等。因此,我們從作業形式、內容方面進行了創新,形式上注重豐富多樣,內容上體現生活化、個性化和實踐化的設計,讓學生變"苦做"為"樂做",變"厭學"為"樂學"。
1.激發興趣,通過作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長期以來,人們往往把作業的功能定位于"知識的鞏固"和"技能的強化上",導致作業陷入了機械重復、單調封閉的誤區。教師布置作業總是本著面面俱到,多多益善的原則,認為學生做得越多,記得越牢,將來學生的能力也越高。但是,小學語文要培養的是學生聽說讀寫四方面的能力,因此,這種單一的書寫作業已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而且,單調的書寫工作也常常是一些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做或不完成作業的原因之一。
教學實踐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我們語文作業的設計首先要從學生興趣出發,針對學生的教學實踐,在設計作業時,就應該靈活新穎、富有情趣,吸引學生。如教學《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后,為了鞏固對詩的理解,設計這樣的練習:擅長繪畫的人,請根據詩的意境畫一幅圖;擅長習作的人,請把詩改寫成文,或者根據"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展開想像寫一段話,并用上這一句詩等。無論是繪畫、改寫、造段,都要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同時也在"活動"中理解。另外每個月,在規定學生完成一篇讀書筆記的前提下,也是鼓勵學生嘗試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書籍,不需要人云亦云。
2.設計多層次作業,尊重學生的差異性
我們的教育對象具有極大的差異性。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發展也各有不同,應使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不同起點上,得到最優發展。而他們的知識基礎、智力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長都要有較大的不同,他們對所需知識的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必須多層次,有差異。我對某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適當的降低作業的難度,讓他們做一些抄寫、簡單動手、有趣味的作業,一方面使這些"差生"易學、樂學,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他們"吃不了"的問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適當拔高要求,設計一些積累語言文字、擴展課外閱讀、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業。這樣,學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鍛煉,滿足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理,而且也解決了"吃不飽"的問題。
有研究表明:當學生對他所知道的東西猶感不足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才最有效。適量、適當的作業和要求,能有效地幫助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樹立信心。對優生是如此,對后進生更是如此。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難度的作業,讓好、中、差的學生在不同層次的作業上得到相應的知識,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不同的收獲,使得事半功倍。
3.加強實踐性
3.1 增強主體意識,自主完成作業。主體教育思想理論認為,學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學生對一個又一個知識學習參與的過程,便是學習主體素質一次又一次重構與發展的過程。作業的完成過程是學生在相對獨立的狀態下,以最自然、最真實的形式進行求知、研究、解決問題的過程,許多重要的學習品質就是從這里表現出來的。因此,要增強學生作業中的主體意識,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一次,我在網上看到一位老師給學生布置了兩道作業:①我讀一首夏天的小詩。②我說幾句描寫四季的話。兩者選一完成。這種以第一人稱的形式提出來的作業,正可以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學習是我的任務,我要學會,我能學好。
受此啟發,我將"抄詞語3遍"改成"我要抄詞語( )遍",讓學生在寫作業前考慮一下:我抄幾遍可以掌握詞語?這是我應該完成的,也是我自己要完成的。一段時間試下來,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比原先主動了,聽寫也有了很大的進步。當然,學生的進步更體現在預習課文上。自從我把作業改寫成"我今天預習( ),讀了( )遍后,我認識了( )幾個字,懂得了( ),不明白的是( )。"以后,學生的自學能力明顯提高。實踐讓我體會到:這樣布置作業,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還能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
3.2 尊重個體差異,分層設計作業。學生的差異是現實存在、不可否認的,所以,我們的作業要有層次性,供學生自主選擇,改變作業的命令性、強制性,使優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飽,后進生吃得消。如教學《日月潭》一文后,可以這樣設計分層作業:①抄寫課后詞語,選兩個詞各說一句話。②摘抄你認為優美的語句,有繪畫特長的同學還可以畫一幅山水畫。③讀后你有什么感受?請你當導游試寫一段導游詞,并向家人介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愛好,選擇其中的一種來完成。同時我們可以讓學生自主設計作業,來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相信學生會興趣盎然,他們設計的作業內容一定比老師布置的要豐富得多。學生根據自己設計的作業進行練習,喜歡讀的讀,喜歡寫的寫,喜歡畫的畫,喜歡說的說,你說他們的思維能不活躍?態度能不認真?
3.3 加強生活實踐,改變傳統作業。實踐性作業,主要是指讀、寫、背以外的調查、訪問、觀察、實驗、參觀、制作等活動性作業,要改變傳統的作業內容,就要布置一些與學生學習和生活實際緊密相連的作業。如教完《葡萄溝》、《日月潭》后,舉辦以"我的足跡"為主題的攝影展;教完《數星星的孩子》一文后,讓孩子觀察夜空,找出北斗七星和北極星;教學《愛迪生救媽媽》一文前,布置學生查找有關愛迪生的資料;教完《寓言兩則》、《丑小鴨》課文后,引導學生閱讀有關《伊索寓言》、《安徒生童話選》等書籍。
4.要改進評價方式
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能力不同,完成作業的質量也各不相同,故對學生要給予嘗試、發現的機會。對課外作業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式要相應改革,不要單純使用分數和等第評價,而要給予鼓勵、獎勵、提醒等具體語言評價。這種評價不同于傳統的單純的分數評價,不是單一的知識內容的評價,而要對學生在完成作業中相伴而生的目的、心態、方法等進行評價。教師要盡量用短語評價,在作業本上標出正誤符號后,用贊揚、鼓勵、期盼、惋惜等情感語言代替學生司空見慣的分數標記。如有些學生善于觀察,勤于思考,你可夸她"你真是個有心人,在生活中學到了這些知識,好樣的!"有些學生善動腦筋,設計題目很有新意,教師就可以用"你點子真多,要再接再厲?。?有些學生作文愛寫錯別字,但有進步,教師就可以用"你比上次少了3個錯別字,希望自己能查字典認真訂正,相信你下次作文肯定不會有錯別字的。"這樣的話語效果很好,達到了預期目的。
讀與寫·上旬刊2016年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