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相遠
《商君書·墾令》中的平等思想研究——建立在政令統一基礎上的“平等”
劉相遠
《商君書.墾令》中所包含的平等思想是建立在“統一”的基礎上的,不管是賦稅制度、徭役制度,還是刑罰制度,“統一”是貫穿于三者的共同指導思想,其目的都是為了樹立君主的權威,實現權利集中于君主,富國強兵,而其主要是通過政令的統一來實現。
《墾令》 平等 統一 政令
近代“平等”的概念源于西方文藝復興時期,在資產階級所標榜的“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中,“平等”是被作為“人本主義”的一個重要體現,它包括人權平等和法律平等兩個方面的內容?!捌降取睆娬{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平等的關系和態度,不存在絕對的平等,平等不是“相等”或“平均,”現代社會的進步就是人和人之間從不平等走向平等過程是平等逐漸實現的過程,它體現在它政治則表現為沒有或否認世襲的階級差別或專斷的特權。而戰國時期的商鞅在他的變法法令中便體現出“平等”思想的一些內容,他的變法思想主要保存在《商君書》一書中?!渡叹龝芬卜Q《商子》,是商鞅及法家后學的合著,是法家的代表著作。《商君書》全書共有26篇,《商君書.墾令》是其中的第二篇,“墾令”,即開墾荒地的法令。《商君書.墾令》是有關墾荒令的內容,其中涉及有20條墾荒令的論證和解釋?!渡叹龝?墾令》中所體現出來的平等思想主要包括賦稅制度平等、徭役制度平等和刑罰制度平等內容。當然《墾令》中所包含的“平等”思想和近代所謂的平等思想是有著截然的不同的,其平等的基礎是建立在全國政令統一之上的,其目的是服務于統治者的統治,樹立君主的權威,實現權利集中于君主,富國強兵。
“壹”是貫穿《商君書》的一個重要思想,是專一、統一的意思,其表現在政治上則是政令的統一?!耙肌痹凇渡叹龝分谐霈F的頻率很高,而其意義也比較豐富。如,在《墾令》中,“上壹而民平”是要君主將法令貫徹始終如一,“意必壹”、“民壹一意”,意思是要統一民眾的思想;在《賞刑》中則有“壹賞,壹一刑,壹教”,是說作為君主要有統一的政策和措施,所以商鞅又有“圣人治國也,審壹而已矣”的判斷。在《農戰》篇更是把“一”在治國中的重要作用給體現出來了,“國作壹一歲者,十歲強;作壹十歲者,百歲強;作壹一百歲者,千歲強”?!笆ネ踔我?,慎法、察務,歸心于壹而已矣”(《農戰》),用政令統一的標準來規范和總結圣王的統治。可見政令統一在治國方面是多么的重要,于鞏固君王的統治是多么的不可或缺。
首先,我們先來看看秦國當時的社會政治現狀。商鞅變法前,當時秦國最大的社會現狀就是封建社會的經濟基礎已經逐漸建立,但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尚未完全鏟掉。秦國的貴族,同時也是最大的奴隸主階級,仍然處于政治統治的核心,以甘龍、杜摯為代表的達官貴族積極維護奴隸制,以庇衛奴隸主階級特別是貴族的利益。但問題是奴隸主貴族享有世襲的特權,貴族子孫剝削人數天天在膨脹,剝削分量天天在加重,大不利于勞動人民??梢哉f秦國的積貧積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奴隸主貴族所主導的“井田制”。而在以“井田制”為基礎的分封、等級、世襲三個制度中,諸侯、大夫各有各的封地和采邑與軍隊,諸侯國內實際上是處于分列割據的狀態,君主的統治受到很大的削弱,政令根本無法統一,每個小封地和采邑內都是一個小王國,君主的權威遭到巨大的挑戰。特別是魏文侯重用李悝變法,國勢日強;從公元前413年起,不斷向秦進攻,一直攻到秦的鄭。從此秦的河西之地全被魏占有,秦人只好退守洛水,秦失守了河西大塊土地。可以說奴隸主土地所有制度,使得國家實際處于分裂割據的狀態,并使得秦國的實力大大地被削弱了。
再者,貴族除了有世襲的特權外,還具有不受刑罰的特權。這就使得君主的政令并不能夠真正做到上傳下達,政令根本無法得到很好的貫徹。在實行禮治的奴隸社會,統治者規定“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钡牵瑧饑鴷r期社會已經發生極大地變化,秦國要大力推行耕戰、富國強兵,就得營造一個“信賞必罰”的氛圍,而要保證法治的強化,其前提則是建立新的法律秩序,取消貴族的特權。商鞅更是直接指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所以怎么才能使得國家法治屈居于國君的權威之下正是商鞅所要做的,政令的統一則顯得尤為重要了。
怎么才能實現政令的統一呢?《墾令》中主要從三個方面進行了論述,一是賦稅制度;二是徭役制度;三是刑罰制度。這三者之間又有著一個共同的思想,那就是“統一”,“統一”則包括“耕戰”政策的統一和君主集權的統一,并且統一是“平等”的基礎,只有在政令上實現了統一,君主才能樹立自己的權威,也才能維護自己的統治,進而實現富國強國,其在《墾令》中則主要表現為政令的統一。
《商君書.墾令》中最能體現出來的便是在稅法上的平等。首先是征稅的對象從平民到達官貴族都覆蓋到了,“祿厚而稅多,食口眾者,敗農者也。則以其食口之數賤而重使之,則辟淫游惰之民無所于食”,稅賦的征繳是按照人口來計算的,而征繳的對象不僅僅包括平民百姓,也包括達官貴人和王室貴胄及其所養的食客門人。當然這樣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得“法出令行”,實現政令的統一。很顯然,稅法制度的平等,一是為了增加國家的財富,使得強兵有望;二是為了使得更多的人服從國家的耕站政策,使得更多的勞動力能夠從事農業勞動,增加糧食?!蚌に诙悾瑒t上壹而民平。上一則信,信則臣不敢為邪;民平則慎,慎則難變?!笨梢哉f,稅法制度的平等實際上是為了貫徹和實現國家的耕戰政策,進而實現國家政令的統一,“法不阿貴”,這一方面打擊奴隸貴族的特權,一方面又取信于民,樹立君主的統治權威,集權于中央,把征稅的權力收歸了君主,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貴族對王權的威脅。
當然,民與官和貴族都按照人口納稅了,但《墾令》對“民”又進行了不同的分類,其納稅的標準又是有很大不同的。《墾令》篇中對民按職業進行了分類,分別是農民、商工、手工技藝之人,好學問之人。針對農民是“訾粟而稅”,按照糧食的產量進行納稅,收成好的時候多收稅,收成不好的時候減少,這切實關心到了百姓生存問題,順應了民意,鼓舞了民心,也是重視農業和農民的表現。至于對商人則使“使商無得糶”、“商無得糶,則多歲不加樂”、“無裕利”、“貴酒肉之價”、“重關市之賦”,商人有錢但也無特權,而且地位往往低下,并且“以商之口數使商”,商人除了家人要納稅服役,其家里的奴仆也是需要納稅和服役的,則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商人經商的成本和減少了商人的奴仆人數,增加更多的農業人口,保障了足夠的農業勞動生產力。而對不同類型的民實行有差別的稅收,其目的是為了政令的統一,秦國的國家意志是實現富國強兵,而當時富國強兵的主要方法就是執行“耕戰”政策,所以商業是必須得壓制的,保證社會有足夠的從事農業勞動生產的人口,而壓制商業最好的辦法就是對商業活動進行重稅重法,加大其經商成本。
《商君書》歷來被人所詬病的是其推行的“愚民政策”,其在《墾令》篇中也有所體現,“使民無得擅徙,則誅愚”、“愚心躁欲之民壹意”,政令已經講得十分清楚了,其政令施行的邏輯也很清楚明了,就是讓更多的農民能夠安心地在自己的土地上勞作,從而保障有足夠的農業生產力,要知道“人”這個因素在古代勞動生產的作用往往是決定性的,其政令的頒布主要是為了使得國家的“耕戰”政策能夠得以順利進行,雖然在我們現在看來這完全是值得批判的“愚民政策”,但回到當時的具體政治環境之中,這無意是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的,而且事實也證明,秦國施行這些政策后,國力逐漸增強,為掃平六國奠定不可或缺的基礎。
《墾令》在徭役制度中體現了百姓和士大夫在服役對象上的平等,“均出余子之使令,以世使之”、“不可以辟役”要求士大夫的庶子也得按照身份的服役,并且提高了免除徭役的條件,出生士大夫家族的人也是要服徭役的,而且免除徭役的條件是提高了很多的。雖然服役的具體內容還是要按照身份的等級進行劃分,但至少在服役對象上,實現了最大化的平等,這已經是難能可貴了。從表面看,這是為了實現緩和貴族子弟和百姓之間的矛盾的目的,其實質是通過削除貴族子弟長期不服徭役的特權,從而將權力緊緊抓在君主手中,集權中央,把政令的頒布和施行統一于中央,弱化貴族對王權的制約,增強君主的權威。《墾令》中是體現了一定程度的平等的,但更重要的是實現《商君書》一以貫之的政令統一,“百縣之治一形”要求國家的政令和治理的措施必須一致,不能隨意更改和美化,也不能隱瞞錯誤。
如何才能將君主的意志切實的實現下去,增強君主的權威呢?重刑重法便是秦國政令得以切實有效地施行下去的保障,而其重刑重法不惟百姓,也針對貴族,當時秦國太子的老師犯了錯,差點就被商鞅處死便是例證。“重刑而連其罪”、“無得為罪人請于吏而馕食之,則奸民無主”,重刑重法的目的就是讓作奸犯科的人沒有指望,讓不利于社會穩定的五種人(“褊急之人”、“很剛之民”、“怠惰之民”、“費資之民”、“巧諛、惡心之民”)沒有生存的空間。
可以說徭役制度上的平等是君主把權力收歸于中央,削弱貴族特權的,增強自身權威的第一步,而重刑重法的刑罰制度的平等則為第一步徭役制度的切實施行提供了保障,這是第二步。最重要的是能夠實現全國政令的統一,這便是《商君書》中所要體現的“壹”的思想了。
綜上所述,《商君書.墾令》中所體現的平等思想一定程度上是體現在賦稅制度、徭役制度和刑罰制度等方面的。而《墾令》中的平等思想的基礎則又是以政令的統一為基礎的,賦稅制度是為了施行國家的統一的“耕戰”政策,富國強兵,徭役制度則是為了切實削弱貴族特權,實現權力收歸中央,增強君主權威,刑罰制度是為了所有的政令能夠得以切實施行的保障。但《墾令》中的所體現的平等思想和我們現代所說的平等還是有很大差距的,其目的還是為了實現君主權力服務的,其所體現出來的弊病是我們所要注意的,其所體現的有利于國家治理的經驗也是我們所要借鑒的。
[1]高亨.商君書注譯[M].北京:中華書局,1974.
[2]鄭良樹.商鞅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8.
[3]劉澤華.中國政治思想史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羅玉中等.人權與法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
[5]羅露平,葉新源試談.商君書·墾令中的平等思想[J].牡丹江大學學報,2009(10).
(作者單位:贛南師范大學)
劉相遠(1991-),男,漢族,江西崇義人,研究生,研究方向:古代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