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康賢
理解文化自信的三個維度
楊康賢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的國民對于自身文化的價值、生命力和影響力的堅定信念。文化自信不僅關系到中華文化的認同和正確文化心態的樹立,更關系到中國夢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現。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文化自信,須從文化以何自信、為何自信、何以自信三個維度出發。
文化自信 以何自信 為何自信 何以自信
文化自信是國家、民族、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經久不息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和執著。[1]文化自信也就是國民對于自身文化的價值、生命力和影響力的自信。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在多個場合、多次強調文化自信的重要性。2016年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我們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再次強調要堅持文化自信,其語境更為莊嚴,觀點更為鮮明,態度更為堅決,傳遞出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導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第四個自信”。在改革進入深水區、攻堅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下,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中華文化以何自信、為何自信、何以自信,我們才能理性對待歷史虛無主義、文化復古主義思潮,樹立正確而積極的文化心態,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在傳承和創新中發揮中華文化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的重要作用。
廣義的文化,是指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從這個角度講,文化自信即是對中華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創造優秀的中華文化的自信。
(一)堅定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自信
對于擁有5000多年歷史的中國而言,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正是我們文化自信的底氣所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和基因,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的滋養。當古羅馬、古埃及、古巴比倫、古瑪雅的文明都消失后,只有中華民族以獨立姿態屹立于世界東方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們的文化沒有斷層。中華文化中“和為貴”、“天人合一”、“民貴君輕”等和合思想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思想源泉;中華傳統道德中忠、孝、節、義、禮、智、信和修己慎獨等內容成為影響一代又一代人的重要道德規范。世事變化萬千,但中華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中華民族的血液里,深深影響著每一代中國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因歷史積淀而源遠流長、因內容豐富而博大精深、因推陳出新而歷久彌新。當今,經濟全球化以驚人的速度推進各國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鋒,我們需要堅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
(二)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中國化理論成果的自信
1840年以來,伴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獨立的中國變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中國人民沒有在屈辱中沉淪,抗爭風起云涌。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都以獨立的姿態登上了歷史舞臺,提出了自己救國及施政的主張,但均以失敗而告終。最后,革命領導權交到無產階級手里。無產階級在緊要關頭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旗幟,在革命斗爭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在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開辟了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贏得了國家的獨立、人民解放。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個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又指引中國不斷實現國家的富強和人民的富裕。歷史和革命的實踐告訴我們,馬克思主義作為黨的指導思想是歷史的選擇和人民的選擇;在實踐中不能照搬照抄馬克思主義,而是要與時俱進。
伴隨著東歐劇變、蘇聯解體,社會上也出現了馬克思主義過時、社會主義將終結的思潮和言論。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證明了馬克思所論證的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即日益擴大的生產方式與資本主義私有制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的社會失調。希臘、埃及等國家的危機也證明了資本主社會固有不可調和的矛盾,證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確性。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的舉世矚目的變化更證明了21世紀馬克思主義依然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因為馬克思主義給世界提供的不是一層不變的理論,而是給予這個世界以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中國要在21世紀在激烈的世界競爭中贏得主動和跨越式的發展,必須與時俱進的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必須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堅定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成果的自信,將馬克思主義信仰轉化為自覺地精神追求。
(三)堅定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
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我們沒有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蘇聯模式成為我們的最佳選擇。但在實際中,照搬照抄蘇聯模式導致了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的錯誤。文化大革命結束后,我們黨認識到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必然趨勢和必由之路,而先進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證。因此,黨中央及時提出了我們要建設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大眾、民族的和科學的文化。特別是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繁榮和發展文化藝術事業,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努力,思想文化領域“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已經形成;各類文化藝術作品極大豐富;各項文化藝術事業大發展大繁榮。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許多優秀的文化產品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并贏得一致好評。特別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了傳統與現代、人文與科技的結合,向全世界呈現了一場精美絕倫的文化盛宴。中華文化在與時代巧妙結合后正在復興之路上揚帆起航。
堅持文化自信,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只有在了解當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的情況下,深刻把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面臨的挑戰的基礎上,才能對為何堅持文化自信有一個全面而清晰的認識。
(一)文化自信是應對復雜國際國內形勢的需要
硬實力不行,一打就敗;軟實力不行,不打自敗。人類繼資源、管理和科技的競爭后,進入了文化軟實力競爭的階段。誰掌握了文化的主動,誰就在世界競爭中占據主導的地位。有人很形象的認為美國通過INTEL芯片、薯片和好萊塢大片控制了整個世界。特別是好萊塢大片,我們年輕的一代無不受其影響。通過文化產品輸出,西方文化、價值觀念深入人心。久而久之,年輕人中對西方頂禮膜拜者比比皆是,認為西方的月亮總是比中國圓者數不勝數。這樣的結果將不利于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因此,要應對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需要堅定文化自信。只有對中華文化強烈認同,才能產生對國家和民族的榮譽感和尊嚴感;才能自覺抵制西方價值觀念影響、甚至侵蝕;才能自覺捍衛中華民族的利益、捍衛社會主義制度、捍衛我們今天來之不易的生活。
(二)文化自信是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的精神保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和全面從嚴治黨,是新時期新一屆領導集體治國理政的基本思想和方略。協調推進“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必須堅持文化自信。當今時代,經濟社會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和大調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尤其今天的中國,利益格局多元化、社會意識形態多樣化和人民利益訴求多樣化相互交織,機遇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過程中,需要堅定文化自信來凝聚共識,積聚人心,在人民群眾中形成最大的思想共識,推進各項事項不斷向前發展。
(三)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內在動力
中華民族自古有文化自信的基因,但近代以來伴隨著帝國主義的鐵蹄,文化自信蕩然無存。在新世紀、新階段,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新一代領導集體提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習近平國總書記強調指出:要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其中弘揚中國精神乃是弘揚植根于中華民族血液中、深深不息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是人們的精神家園,是我們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強大精神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實現中華民族的對中華文化大復興,就需要我們堅定對中華文化的自信,用中華文化激發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堅定走中國道路的信心和步伐;用中華文化激發全社會的創造活力;用中華文化成為統領和融通各族人民的文化血脈和精神家園。
(一)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凝心聚氣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價值觀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我們的重要戰略目標,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復興的重要標志。一個國家文化復興既表現為文化輻射的范圍、影響力有多大,更表現為具有強大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價值觀的自信。
面對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價值觀的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發展趨勢。因此,我們需要統一的核心價值觀念來凝聚共識、集聚智慧。十八大從國家、社會和個人三個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進行了詮釋。24個字既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凝練,同時也是對未來國家、社會和個人發展的重要部署。但是,要增強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信,前提就是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宣傳和教育。用群眾喜聞樂見的語言、生動活潑的形式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人心。
(二)創造性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是針對傳承而言,傳統只有發展才有生命力,只有傳播才有影響力;具有影響力了,國之強大才有持續的生命力。堅定文化自信要以與時俱進的態度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
“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變”。隨著時代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要與現代文化相結合,實現現代性轉化。在普及和宣傳中華傳統文化時,要辯證分析、區別對待、批判繼承。在內容上,選擇那些既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又與時代精神緊密契合的思想文化資源。既要把握中國優秀文化中的優秀思想觀念,特別是能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規范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和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的思想觀念。在方法和手段上,利用互聯網、微信、微博等信息平臺,采用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生動活潑的語言進行宣傳。
(三)樹立正確的文化心態
近代以來,中國長期遭受帝國主義的侵略,造成國民深深懷疑甚至對中國文化存在深深自卑。改革開放以來,伴隨中國經濟前所未有的發展,這種文化自卑的狀態未得到根本性的變化,甚至變本加厲。進入21世紀,隨著西方強勢文化的入侵,崇尚西方節日和崇尚西方文化、價值現象觀的現象比比皆是;以西方文化的標準否定社會主義文化,以反思的名義批判民族文化傳統的現象屢見不鮮。在怎樣對待傳統文化的問題上,有的人信奉歷史虛無主義,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有的人崇尚文化復古主義,封閉保守、墨守成規。因此,構建正確的文化心態顯得尤其重要。
正確而積極的文化心態,應該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用“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的態度對待中國優秀文化、外來文化。根據時代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與時俱進地實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的現代性轉化。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個人生活實踐中,樹立文化的自信與自覺。
要讓人民群眾樹立文化自信的心態,需要進一步的加強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當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
[1]云杉.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對繁榮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思考[J].紅旗文稿,2010:15~17.
[2]李月明.文化自信的意義、來源和表征[J].實事求是,2015(5).
(作者單位: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
楊康賢(1979-),女,白族,云南大理人,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