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潔 段聯崢
關于推進我國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思考
周 潔段聯崢
農業是固國之本,糧食安全又是促進農業發展的重中之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提高糧食生產效率,是我國順利進行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基本前提和主要任務,任何時候都不能懈怠。新時代下,我們要學會用新理念、新創新、新技術來破解農業發展遇到的難題,進而找出糧食供需方面存在的問題,尋找有效解決途徑,推進我國農業供給側在糧食方面的結構性改革,實現我國農業的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
糧食 供給側 結構性改革
針對我國當前農業面臨的諸多問題與矛盾,2015年12月24日至25日,中央政府首次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提出了進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針對于在農業供給上,對供給質量和效率兩方面進行提高,使農產品在數量、質量和品種等內容上都與消費者的需求得以契合。這為我國糧食生產改革指明了一條正確發展道路,作為農業大國,對糧食進行結構性改革成為當前農業改革發展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針對我國糧食生產存在著生產量、進口量和庫存量“三量齊高”并呈現持續增長的怪現象,對糧食供給進行結構性調整已勢在必行。
加強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要是圍繞著糧食供給側問題,進行結構性的調整,以提高我國糧食競爭力。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糧食結構調整為核心,主要是指根據糧食供需結構現狀,對糧食的品種結構進行調整,結合市場需求,并使政府在其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對糧食的價格、質量等進行改革,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在維護農民的權益的同時,激發農民的糧食生產的積極性。同時注重生產綠色、安全和品牌化糧食產品,使糧食產品的供給數量、品種、質量真正達到并符合消費者的需求。
很顯然,我國對糧食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并不是毫無根據,隨隨便便就提出來的。下面我們主要從糧食產量供需和質量安全兩方面入手,分析我國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從糧食產量供需方面切入
我國的糧食供給結構出現了失衡。近幾年來,我國的糧食都是處于不斷增產的狀況,國家的糧食收儲部門也一直出現爆倉情況。盡管如此,出于糧食結構性的需求,國內外糧價的競爭等原因,我們每年卻還要進口大量的糧食,我國農產品的品種結構分布很不均衡,有的品種產量供大于求,如玉米,我們生產出來很多玉米,但市場上需要并沒有那么大,則多出來的就要進倉,爆倉糧滿現象也就會隨之出現。有的品種仍依賴于國外進口,如大豆,因為我國供給不足,而市場又有需求,則我們就不得不依靠進口。接下來很多人就會問,為什么我國就不能來自己生產這些供不應求的產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國的生產成本遠遠高于國外,而同樣的產品,相比價格較貴的,人們往往更加趨向于購買比較便宜的,因此,不論是對生產者還是購買者來說,對于這些供不應求的農產品,進口是最明智的選擇。這就使我國的糧食生產不僅出現了品種結構供需失衡,還呈現出高產量、高庫存量和高進口量的“三高”齊增的現象。
(二)從糧食的質量安全方面切入
我國糧食的質量方面也存在很大問題,優質的、品牌化及特色的農產品并不多。首先,在生產優質農產品方面,我們面臨一個很大的難題。為了提高我國的農業供給量,在國家各項政策的大力鼓舞下,人們加大對農業方面的投入,但隨之而來的各種不文明,破壞農業的生態圈的行為不斷出現,如亂用農藥化肥等,這樣產出的農產品不僅不安全,還嚴重地破壞了生態環境,長此以往,農業將不能持續地發展下去。在農產品品牌化道路方面,人們往往趨向于購買具有某種品牌的東西,認為這種有品牌的產品更可靠,可以讓消費者放心,但農產品的品牌方面卻做得不盡人意,目前我們知道的可能也就“三只松鼠”、“百草味”等一些堅果類產品,對其他的糧食方面農產品卻幾乎找不到相關品牌,因此,糧食品牌化的道路還是比較遙遠的,同樣在特色農產品方面我們也是相當欠缺的,這些都是我們對糧食供給方面需要改革和加強的。
(1)眾所周知,單純地靠追求糧食產量的增長這條路并不能行得通。這就需要我們堅持從調整農業品種結構方面入手,適當地調節糧食的生產比例,如適當地減少玉米的種植,增加大豆產量,推進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時也要做好去庫存工作,加速消化我國的玉米庫存的積壓,減少糧食陳腐所造成的損失。要樹立大農業的思想,合理調整種植結構,發展適度規模經營。
(2)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來進行糧食生產,加大生產市場上緊缺的農產品,這樣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多元化的消費需求,也有利于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同時也要加大對高品質、品牌化農產品的生產,增加消費者對我國糧食品質的信任感,使消費者買得放心,吃的安心,進而刺激消費者對我國自產糧食的需求。
(3)就國內情況而言,為保護農民的利益,國家出臺了各項扶持政策,這雖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農民的利益,但也造成了農民把國家政策當成農業生產的風向標,而忽略市場的作用,進而造成糧食生產與市場上的需求相脫節,此時改革并完善糧食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就顯得十分必要。就國際情況而言,為了提高糧食的國際競爭力,我國的糧價也要與國際市場接軌。因此,為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我們不僅要密切關注農民農業糧食生產的補貼問題,保護好農民的利益,還要實行市場定價,價補分離,使政策與市場相結合,以發揮最大功效來調動農民進行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4)在推進我國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我們要重視“三新”,即新理念、新創新、新技術,在降低糧食生產成本時,注重提高糧食生產效率,生產出優質化、品牌化的農產品。在新理念方面,我們要做好補短板的工作。其主要是針對我國目前農業存在的問題,補我國農業基礎建設和農業生態資源的短板,改善我國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提供糧食生產技術水平。實施農業生態修復工作,大力治理農業污染問題,加大農業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實行輪作休耕制度試點,樹立綠色高品質的正確理念,走農業綠色、健康、可持續發展之路。在新創新、新技術方面,利用高新技術帶動我國農業生產,利用農業互聯網技術,實行“互聯網+農業”的新型發展模式,在提高糧食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成本的同時,確保我國糧食質量安全,生產出高品質的農產品。
總之,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求我國的糧食供給不但要數量上充足,還要在質量和種類上適合消費者的多元化需求。現在人們生活水平不斷地提高,人們對于高質量的農產品需求也在不斷提升。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國際市場,如果我們的糧食改革跟不上人們消費需求的步伐,那么我們國家生存的命脈將會握在別人的手上。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進行農業生產改革,進行糧食生產的結構性調整,在保護農民利益的基礎上,走規模化的大農業生產經營之路,在新理念的引導下,注重農業創新,發展農業科技,進行機械化糧食大生產,降低糧食生產成本,在政府加大對糧食生產政策扶持的同時,以市場為導向,使政府與市場共同發力,走一條綠色、健康、安全、優質和品牌化的農業發展之路。
[1]劉妍杉.關于對糧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點思考[J].中國糧食經濟,2016(02).
[2]謝波,王梅.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入手破解玉米市場面臨的困境[J].中國糧食經濟,2016(03).
[3]鄒進泰.農業大省必須注重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J].學習月刊,2016(04).
[4]張志棟,伊彥圣.玉米市場供給側結構改革思路探討[J].黑龍江糧食,2016(01).
[5]王宇,劉羊旸.結構性改革如何引領"三農"新走向[J].農村·農業·農民,2016(01).
[6]井濟.如何看待糧食領域"三量齊增"現象[J].農村·農業·農民,2016(03).
[7]李飛,崔麗,簡承淵.降成本,提升農產品競爭力[J].農村·農業·農民,2016(03).
(作者單位: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周潔(1992-),女,山西運城人,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及“三農”問題;通訊作者:段聯崢(1965-),男,云南南華人,云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及“三農”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