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格格
(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 北京 100081)
名利,生死
齊格格
(中央民族大學理學院 北京 100081)
儒家的思想在社會這個尺度上,要求人擔當;但在道家的思想層面上,要求人超越。超越,是一種生命境界。在當下看破名,穿透利,生死淡然處之,我們就真正做到了超越自我。無論名利與生死,讓我們內心無所拘囿,體驗精彩人生。
名利;生死;儒家;老子
從古至今,很難看破“名利”二字,因為我們無時無刻不在面臨這個社會帶來的紛繁誘惑。或許曾經夢想著放下塵世間的一切,去追求自己想要的境界;或許也曾想像莊子一樣“乘物以游心”。可我們總會因為生活問題將曾經的夢想封存在心底深處,但我并不認為這可以成為放棄夢想的理由。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由于網絡的誕生而更多的選擇在虛擬中荒度。若已迷失了自己卻又找不到出口,不妨看看古人的處世之道,不定會體悟新的心境。莊子的生活并不富裕,甚至稱得上窮困潦倒,可是他的心中有境界。一個真正放得下的人,是不會在意生活上的貧困的,反倒是在意內心的空虛,精神的潦倒。這時我突然想到陶淵明“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鏤空,晏如也。”這不正是看淡利的真實寫照嗎?
所謂“名就是精神的榮譽,利就是物質的利益”,因為社會活動存在著兩種追求對象,即名和利。單一個“利”字,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都取決于我們的心。“利”在我們心中的分量,決定我們的生活態度。物質是不可缺少的,但又不是質的存在。如今社會物質已經相當充裕,因而更加頻繁的聽到對于精神世界的建設之語。中華民族能昂然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正靠著華夏文明所基甸的民族精神。于大于小,利便有了更深層次的意義。當然,利的存在有著維持生命前行的必要作用,俗話說“德者,得也”。因而以道德來獲取生活資料,便是最智慧方式。③“健康的名利觀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正是儒家這種“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對不朽之名的矢志追求,才形成了中國文化巨大的導向與激勵的超越力量,引領著人生與社會的發展一步步地走向崇高。
“名利”二字,名在前,可見名對于人的誘惑遠大于利。從古至今,名人雅士或許不在乎利益得失,但總會對名聲有所追求。多少文臣武將,一生鞠躬盡瘁或浴血疆場,不都是為了死后的封號——“贏得生前身后名”。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他的人如同他的句,了然于胸即可,何必費舌多說。莊子才是真正的看透“名”,即便相位拱手相送亦不動心,不愿一生困據于“名利”二字。為什么只有少數人可以享受自由,因為他們放下了,看淡了,不在乎了。如果可以做到,還有什么可以牽絆你追求自由的腳步?當你真正放下心中那名利的重擔,會發現前行的腳步更加的輕快,行走的路途更加遙遠,心中的豁達便如霧開見星般明鏡。月被云覆蓋,別無奈,看淡些自然會得到風的偏愛。
名利,或許可以置之度外,那么生死呢?看破紅塵的古今中外又有多少?
我們畏懼死亡,卻終究要面對它。死亡是那么的寂靜,緩慢,優勢卻又突然,直接。總說生是死的對面,可我不這樣認為,生與死就像我們與鏡子中的虛像,彼此依賴,沒有差異,無時無刻不在對峙。生死之間,不過是生命形態的轉化罷了。為什么一定要抗拒和顧慮死亡呢?當然,我認為看透名利是看破生死的必要前提,若你一生追求那無謂的金錢、權利,也便無法坦然的面對失去,面對死亡。老子曾說過“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生并不代表真正的活著,只有當我們精神堅毅才會使我們的身體堅強,那死也并不意味著消失,精神之不朽方可永流傳,那死便是堅強的。而莊子則認為,既然生死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事,既然生必然要轉化為死,死也要轉化為生,既然生有生的意義,死也有死的價值,那么人們對生死的態度就應該是坦然地面對它,安然地順從它。雖看似兩位古人對于生死觀大相徑庭,但滲透參悟其中道理也不妨發現妙趣之處。順其自然的接受死亡的洗禮,便意味著我們對于死亡無所畏懼,也不就意味著死也堅強。近二十年左右也出現了生死學與生死哲學這一門學科,至今還沒有形成比較確定的學術界都認可的知識系統,可見我國對于生死的研究已經是但對于生死的研究已是超越世界好幾千年的文化了。古人對于生死的見解是值得我們用一生來體悟的真言,經過歷時沖刷的精神傳承不愧為中華民族千年的瑰寶。但其中生死哲學特別強調全人類文明傳統中一切生死的智慧具有同等的價值,每一個人都可根據自己所遭遇的生死問題進行理性與感性的抉擇。而我認為更重要的是能夠坦然面對一切,那么就會少些憂苦坎坷,多些。活在當下,就會看到更多風景,便是一件值得感恩的事情。
在宇宙這個浩瀚的坐標系上,讓我們找到真正的自我,淡然面對名利;讓我們為自己的心而活,無所畏懼生死;讓我們內心不再拘囿,活在精彩的擋西。這一番逍遙的境界,值得用一生去追尋。
[1] 劉長欣.早期儒家的名利觀[J].孔子研究,2013,03:45-53.
[2] 張英.傳統儒家生死觀研究[D].黑龍江大學,2007.
[3] 張麗萍.莊子生死觀融入高校生命教育研究[D].南昌大學,2013.
[4] 趙迎華.先秦儒家生死觀在大學生生命教育中的價值[D].安徽師范大學,2014.
[5] 李霞.老莊道家生死觀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06:16-21.
O652
A
1672-5832(2016)10-0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