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 晶
動畫運動規律“反作用力”現象應用分析
戰 晶
目前,在動畫運動規律設計時,沒有對反作用力引起足夠的重視,其主要應用的范圍有兩個方面,第一是角色設計;第二是自然現象。反作用力通過夸張的形式不僅使動畫角色在運動時充滿張力,還能將自然現象的變化表現得更加具體,將豐富的內涵通過動作加以呈現,可以使動畫中形象特征更加鮮明,使整個劇情更具感染力。本文將反作用力對運動設計的作用進行了簡要分析,并對反作用力現象的應用進行探討。
動畫運動規律 反作用 應用分析
反作用力實際存在于人和自然的動作中,而動漫運動和自然現象之間具有相互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通過力量的影響,動作設計出現新的姿態。所以,動畫運動既要考慮到與自然規律的高度吻合,又要彰顯藝術個性,反作用力現象的應用就必須慎重考慮。
動畫設計動作需要結合生活的基礎,其實,大多數動畫題材都是對人們生活的向往和意愿進行表現,而程式化的動畫動作是不夠生動的。運動規律是動畫的靈魂,其能將角色個性和自然現象的動作明確表現出來。一部成功動畫作品的核心就是形象的造型設計,將其夸張、精準、簡約的進行塑造,角色的形象和性格不能受到任何鏡頭特定動作的影響。反作用力是運動規律中必須重視的內容,比如角色走路的姿勢和表情,身體的運動應當和表情具有呼應的效果,所以,只有對角色的姿態和造型按照動作設計加以強化,才能實現角色表情和動態的高度擬人化。通常,動畫角色最關鍵的姿勢就是開始和結束時,包括運動的方向、距離,必須通過有效時間才能將反作用力動作表現,在對姿勢確定時間后,則形成原畫稿。
(一)動畫運動規律的反作用力現象
動畫角色在進行擬人化的造型和動作時,應當與運動基本規律相符,模仿人的說話口型和表情,以及動作習慣。同時,設計運動規律時,還要對不同人群的性格特征、情緒等進行研究,以為動畫角色增添不同的性格特征。比如日本作為動漫領域的領先者,其在動作設計上不但高度逼真,還將一些夸張、變形和虛構的手法引用到運動規律的設計中,使日常生活中人的生活習慣和視覺經驗等反作用力真實反映到角色中。
(二)動畫運動規律方面
動畫運動規律在進行角色的四肢、面部、動作以及情緒的描繪時,大多通過跑、走的運動原理來理解,加上時間觀念的融入,通過逐幀拍攝,最后進行編輯合成。動畫的劇情可以通過角色的運動方式來體現其價值,角色就是通過變速和勻速兩種運動相結合,特別是變速的設計尤為關鍵,如果要將角色的內心活動加以表現,其主要利用角色的面部表情和位置的移動來表達,將角色的表情,以及動作內涵夸張的呈現出來。在表情夸張的表現中,最關鍵的就是角色的嘴巴和眼睛,要實現動畫表演的夸張程度,主要依靠角色的表情和動作變化為基礎。所以,肢體的變化時間、表情變化和技術手段都是必須重視的內容,以將要表達的劇情內涵恰當的表現出來。
(三)運動規律方面
動畫運動的基本規律,如跑、跳等都是根據人的正常運動規律來進行設定的,要對動畫動作的姿態和造型進行研究,并通過少量張數來實現是近年來大家研究的重點。同時,對動畫角色動作的臨摹,對動畫中的造型背景,以及動作畫面的色彩等都是值得研究的內容。好的動畫劇情是吸引觀眾的首要關鍵,但是動作的生動也是必不可少的,對角色的各種動作習慣進行生動的呈現,將動畫更加流暢的進行動作設計。
動畫的原理和電影基本相同,其對各種藝術加以綜合,通過豐富的表現形式來處理運動規律的關系。在動畫中,由于角色受到物體定位的差異,導致產生大小不同的形變,要優美的設計自然現象,曲線是常采用的方式,對動作合理變形夸張,利用曲線特有的慣性、柔和和圓滑來加強動作的規律性,如飄揚的旗幟、小狗的尾巴等動作設計。其中最難的是傳遞力的方向和結束動作時,需要完整的對動作設計進行終止,比如被風吹動的旗幟,要對其運動軌跡線進行準確的描畫,可以將動作幅度盡量夸張,以和正?,F象加以區別,動畫也能更具表現力。
要對一系列的自然運動規律畫面呈現,通過相應的姿勢和原畫,來對角色賦予性格特征。要將運動規律準確描繪,設計的中間畫與相鄰的原畫之間必須具有相應的距離和時間,關鍵姿勢較為復雜的場面,可以利用繪制使畫面通過分層來變得簡單,將運動畫面自然流暢的表現出來,使背景與角色能夠更具生動的運動軌跡。比如在描繪奔跑的人物時,要將身邊的風表現出來,可以采用幾種線法,第一是流線運動;第二是夸張手法;第三是運動線;第四是曲線,通過幾種方式的結合來將角色動作描繪的更加生動,同時還可以對奔跑的人物身邊增添一些其他自然現象,如煙、霧和火等,使畫面更為生動。
動作規律設計中的變形和夸張手法是假定性的,其與自然現象具有相應的邏輯。同時,角色與動作也具有緊密聯系,故事情節也因為動作之間的影響更加順暢。動畫作品中,角色關系和動作之間都具有內涵蘊意,以通過奇思妙想的表達方式來對主題精神加以體現。
[1]劉萍.影視動畫角色動作設計初探[J].藝苑,2012(01):110~112.
[2]劉家?。囄鲞\動規律在二維動畫中的運用[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6(04):78~79.
(作者單位:長春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