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安縣李堡鎮人民政府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儲旭東
?
基層鄉鎮機關青年干部綜合能力培養初探
——以海安縣李堡鎮人民政府為例
文/海安縣李堡鎮人民政府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 儲旭東
【摘要】為實現青年干部綜合能力全面更好地發展,建議在現有青年干部培養平臺搭建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創新,協調諸多矛盾,輔以有效溝通和個人調查等方式,促進青年干部培養實效。
【關鍵詞】青年干部;能力培養;平臺搭建
青年干部培養是促進政府機關老中青結合、實現“傳幫帶”的重要環節。海安縣李堡鎮黨委、政府采取一系列活動,促進青年干部綜合能力提升,如一年一度的三八節綜合系列活動、“赤岸講壇”系列講座、青年干部駐村調研活動等。這類活動一方面使許多青年干部提升語音表達能力、培養承受壓力的優秀心理素質、開拓部門之外的全面視野,同時有效地為黨委政府發掘人才、深入了解青年干部個人能力現狀有著更為積極的作用。
青年干部綜合能力培養范圍很廣,不同部門和崗位對各自工作人員的素質和能力要求各有不同,同時每個人的基本情況和成長環境的不同也注定了人才培養不可“批量生產”。從這個角度來說,綜合能力提升的重點更傾向于基本素質培養、基礎能力鍛煉,黨委、政府的培養重點也將更偏向于平臺的搭建。
要實現青年干部綜合能力全面更好地發展,應當在現有青年干部培養平臺搭建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創新,協調諸多矛盾,輔以有效溝通和個人調查等方式,使上級領導的真正出發點和良苦用心更具有針對性、個性和有效性。
(一)現有形式。培養平臺建設按照時間跨度為參照可以分為短期培養和長期培養的結合模式。我鎮現有培養為長期短期結合。
“赤岸講壇”系列講座通過講和聽的形式,讓青年干部為全鎮機關工作人員講述經歷、見聞、思想認識、研究成果等,通過傳播正能量來培養青年干部語言表達能力、信息收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以每周一次的頻率進行,屬于長期低強度培養形式。
駐村調研是通過派駐青年干部走村入戶,進行村情村貌及經濟發展情況調查的形式,培養青年干部語言表達溝通、統籌協調、團隊協作等能力,以一個月為時限駐村開展調研,屬于短期高強度培養形式。
(二)可拓展的平臺形式。分為長期和短期兩種形式:
1.長期培養的拓展形式。優秀青年干部入村掛職鍛煉方式:派遣優秀青年入村掛職至少一年時間,簽署掛鉤村發展責任狀,配合村支書開展工作,參與行政村重要村民小組活動,分工村民小組工作,獨立完成掛鉤村重點經濟指標的綜合調研。青年干部師徒“傳幫帶”掛鉤:選出我鎮杰出且工作能力強的中高齡干部作為“導師”,各分配一名優秀青年干部作為“學生”,歷時至少一年,青年干部充分學習各自“導師”在不同領域的好的工作方法和經驗,確保我鎮寶貴的人脈、經驗、技術能力等寶貴資源留有繼承,并配合老干部完成各自領域技術和工作經驗的文稿撰寫,實現紙制化資源,保存鎮檔案室。青年干部公共管理項目創新立項:每年年初實施公共管理類創新性研究項目申報,全政府人員均可參加,鼓勵青年干部組成團隊申報,政府提供立項資金,依據領導小組審核結果、答辯成果給予不同級別標準的項目經費。次年新一輪申報前做結題成果匯報、驗收答辯等工作,研究成果有獲得上級或本級政府書面表彰,發表論文、報導等類型。項目費用票據在結題驗收后憑票據統一報銷。實行多崗實習制:每一位優秀青年干部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接受黨委、政府的安排,接受跨部門的另一項崗位的工作,但并不參與跨部門考核,實行年終考核加分制,按照跨部門的工作成果依據既定標準實行加分。此形式目的是拓寬青年干部的多方面技能,在跨部門協調工作中實現個人能力提升和部門工作新思路的創新。拓展青年干部網絡學習模式:此類形式強調青年干部的工作外學習,以理論課程的形式強化思想、技術、素質等各方面的學習培訓,必修選修結合,以客觀題形式網上考察學習成果,憑借積累學分進行差別化考核。同時,進一步鼓勵青年干部加強在職再教育學習或深造。
2.短期培養的拓展形式。開展專業性或政治性講座:邀請具備豐富理論知識或實踐經驗的教授、調研員等給青年干部做講座,拓寬知識廣度和深度,加強青年干部的哲學、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新知識學習,為青年干部提高素質進一步鋪路搭橋。組織召開專題“補課”碰頭會:由相關負責人統籌,安排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領導聽取青年干部的思想狀態、職業規劃和專業設想,以及對自己全面綜合發展的一系列計劃,給予其經驗上的指導和建議,促進青年干部的發展更具針對性、有效性,少走彎路。組織青年干部進行更為實用的競賽類活動:如以“鄉村美”為主題的攝影活動,給青年干部隨機分配一個或多個具體拍攝的村組,要求其拍攝居民生活照、田間景、民宅、活動照、生產照、全景照等多角度、多主題的照片若干張,進行美麗李堡鄉村景的照片評選,促進青年干部進一步下基層,對一線農村的村情村貌進行深入了解。也可以在系列活動中開展常用計算機軟件技術的競賽,將平時容易遇到的操作問題、使用問題進行共同探討,提高后期工作效率等。
(一)時間的協調性。搭建青年干部能力培養平臺首要考慮其時間的協調性。短期培養平臺的形式可以相對豐富,但盡可能減少活動“扎堆”的現象。長期培養平臺的搭建不宜過多,避免青年干部被牽扯過多的精力,影響正常主體工作。
(二)人數的協調性。每個部門的情況各有不同,青年干部的數量也有多有少,在參與同等人數要求活動時,青年干部人數多的部門機動性則更強,人數少的部門則更為辛苦。所以在考慮平臺發揮培養作用時,可以嘗試破開以部門為單位的一般形式,采用編號抽簽或年齡段分組等形式,實現青年干部參與人數的協調。
(三)能力的協調性。能力是很寬泛的概念,所謂能力協調并非充分考慮每個人所具備的全部能力,而是關注每個培養平臺對能力的各自需求,按照標準分配具備(或缺乏)相應能力的青年干部或目標培養對象,使培養效果達到最佳。
(一)實現有效溝通。青年干部對各自參與的培養平臺的需求和參與熱情是有差異的,不可否認存在有的青年干部綜合能力相對較強,各類平臺的參與都能游刃有余,也有的青年干部需要進一步鍛煉,培養其他能力以適應各種平臺的挑戰。同樣的,有的青年干部熱情度極高,愿意參與各種平臺活動,也有的青年干部積極性不高,只愿意完成手頭工作,不愿意參與或者面對培養平臺所制定的一系列活動。
對熱情度不高這一部分人,需要加以有效溝通,避免“過猶不及”。做通思想工作是有效溝通的關鍵,從領導角度確實是處于全面培養青年干部的考慮來培養年輕人,但也要從青年干部的角度,讓其提高個人思想覺悟,明白上級領導的真實用意。所以領導定基調、搭建培養平臺,青年干部參與平臺之間需要做好有效溝通工作,這個工作誰都可以做,只要將正能量融入其中,才可能促使這部分青年干部克服心理或思想上的畏難情緒,積極參與各類培養平臺,正視各類活動。
(二)開展個人調查。開展個人調查并非針對平臺搭建之前的參與熱情度調查,而是強調對每個青年干部能夠勝任不同平臺角色狀況的摸底調查。
個人調查的關注點為青年干部的既有能力及發展規劃。調查內容設定則更傾向于將青年干部個人自我能力認知的相關既有能力信息進行搜集,以便于一方面可以保障平臺搭建有的放矢,同時保證對部分青年干部的培養起到實際效果。個人發展規劃的調查作為調查輔助信息,旨在為平臺培養提供個性化元素,更有針對性。為確保個人調查的實際效果,則更建議采取個人談話筆錄的形式,一對一交流有利于調查結果更為理性。
綜上所述,結合李堡鎮人民政府在青年干部培養現有平臺的實際情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創新,拓展其他更好的思路,并輔以有效溝通和個人調查等輔助工作方式,是實現基層鄉鎮機關青年干部綜合能力培養的有利方案。
【參考文獻】
[1]趙增援.干部選拔機制的創新與優秀青年干部培養的思考與實踐[J].陜西電力.2007.8(20):61-62.
[2]申作芳.關于青年干部培養的探索與思考[J].山東社會科學.2012(12):190-192.
[3]沈傳華.高校青年干部素質與能力培養的思考[J].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3(10):124-126.
[4]李超.新常態下事業單位青年干部的培養策略探討[J].東方企業文化.2015.9(23):193-194.
[5]李偉萍.高素質青年干部培養對策的思考[J].前沿.2003.6(5):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