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 博
?
馬克思主義中國早期傳播中李達的貢獻研究
岳博
【摘 要】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對中國革命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馬克思主義開啟了中國社會主義思想道路,而作為早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李達先生是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者和先驅者,對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與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李達先生幾乎參與了馬克思主義在早期中國傳播的全部過程,本文結合資料分析李達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關鍵詞】李達 馬克思主義 傳播 發展
李達出生時,中國正處于動蕩的時代,正是由于當時國家的狀況,以及自己出身農村的經歷使他認識到勞動人民的疾苦,正是這樣的生長環境下激勵了他想用實際行動振興中華民族的意識,李達對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以及堅定中國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有著重要的貢獻。馬克思主義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全人類解放的學說,開啟了中國的光明之路,以下將理性透視李達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
馬克思主義是人類優秀的文化遺產,推動了歷史的發展。因為俄國十月革命爆發,催生一批偉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而李達就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之一。
李達于19世紀末出生,湖南人,因為自身成長環境加上那時候的中國處于動蕩時期,促使他萌發了實業救國的決心。在1915年日本對中國提出的二十一條,激起了全國學生的憤怒,包括李達,在此背景下,李先生開始了新思想學的道路,學習俄國革命經驗,初步掌握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并且翻譯了《唯物史觀解說》、《馬克思經濟學說》等書籍。這些是早期中國共產黨學習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文獻。
李達先生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后,翻譯了很多和馬克思主義有關的文章,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科學社會主義,他還翻譯了很多著作,像安部磯雄的《產兒限制論》、馬克思的《德國勞動黨綱領欄外批評》,為中國的翻譯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現代社會學》是李達先生第一次提出“歷史的唯物論社會說”,全面地詮釋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界限。到了1929年,又先后出版了《中國產業革命概觀》、《社會之基礎知識》和《民族問題》3本著作,更深層次表明中國向何處去的見解,還有歷史上出名的《社會大綱》它是第一部馬列主義哲學的教科書也是李達的代表作,李達的這些翻譯和著作對于中國新思想的改革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在翻譯馬克思主義相關書籍的同時,李達先生還積極地參與馬克思主義的宣傳,為了更加系統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又接連的撰稿了關于馬克思主義的文章,這一系列文章中的代表作有《馬克思還原》和《馬克思派社會主義》,并批評了當時政府對馬克思主義的排擠。對馬克思主義宣傳上的貢獻有以下幾點,第一個是面向國民更系統的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介紹和傳播,批判各種反對馬克思主義聲音的錯誤思潮。第二個是向我國共產黨建立初期介紹其他國家共產黨建立的經驗,提供了重要的借鑒,尤其是鼓舞了愛國主義人士,共產黨的影響力日益增加,李達在中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傳播道路上起到了一個關鍵的重要角色。
(一)日本求學時期的行動
因為當時甲午中日戰爭擊敗中國,使得廣大知識分子開始研究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制度,大批求學新知的青年留學日本,其中包括李達,而當時的日本就已經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思潮,在日本求學時李達就開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并推進馬克思主義開始向中國傳播。
1917年,李達考取了東京第一高等院校,接觸了河上肇教授,并追隨他學習馬克思主義。通過研究《資本論》、《政治經濟學批判》、《共產黨宣言》深深被馬克思主義吸引,并很快成為一個馬克思主義者,當時中國開展新文化運動,李達為了滿足國內思想解放的需要,專門發表了《社會主義的目的》、《什么叫社會主義》等一系列專門介紹科學社會主義的文章,對企圖混淆無政府主義與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進行批評,充分闡釋了馬克思關于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
(二)理論聯系實際宣傳馬克思主義
在中國共產黨創建初期,李達積極地撰寫了一系列批判反政府反馬克思主義的論文,揭穿張東蓀的冒牌社會主義者身份,指斥張東蓀等反社會主義者。李達在艱苦的環境中仍然不忘寫作,就是為了宣傳新思想,改進舊思想、舊觀念。
(三)開展對偽理論和無政府主義思潮的斗爭
馬克思主義是在十月革命以后傳入中國的。李達高舉著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兩面大旗,堅定地捍衛了馬克思主義的立場。他一直堅守著馬克思主義,不斷地和資產階級唯心論作斗爭,批判實用主義派別,與假理論、假主義者劃清界限。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掃除障礙,進一步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潮。
無政府主義思潮是在清末傳到了中國,到20年代初更加泛濫起來,刊物、團體和流派不斷增多,成了馬克思主義傳播和建黨的重要思想理論障礙。李達在批判研究系的同時,又積極投入到批判無政府主義的斗爭中,他主編的《共產黨》月刊從第一期到第五期的《短言》都批判了無政府主義。他的《社會革命的商榷》和《無政府主義的解剖》兩篇文章,在這場論戰中起了非常突出的重要作用。
李達主要批判了無政府主義在生產和分配上的錯誤觀點,在生產上,他指出:“共產主義的原則主張把一切農業工業的生產機關都移歸中央管理,有時因生產機關的種類不同,或移歸地方管理。”而無政府主義則要將一切委諸自由人的自由聯合體管理。在分配問題上,李達批判了無政府主義的分配觀,即絕對平均主義和“各取所需”。他主張“借助貨幣的形式分配生產物”,并加以“限制”。其次,李達深刻地揭露了無政府主義的世界觀基礎是個人主義。李達正是抓住了問題的要本質,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當時共產主義者在這場論戰中的不足之點。
通過對無政府主義論戰,不少無政府主義者放棄了原來錯誤信仰,走上了馬克思主義的道路,頑固分子只剩下極少數而逐漸沒落了。
(四)與時俱進的宣傳馬克思主義
李達先生堅定的堅守馬克思主義,在剛開始宣傳馬克思主義時,他積極地參與共產黨的創建工作,和反馬克思主義者進行斗爭反抗,同時為了宣傳馬克思主義,積極地投入到寫文章宣傳馬克思主義當中去,像《馬克思學說與中國》,就是討論馬克思理論與中國實踐相結合的問題,到了馬克思主義成熟階段,也是李達本人翻譯了大量的哲學著作階段。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源于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由李達、李大釗和李漢俊等人在日本留學將學習到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引入中國,但是因為日本文化的影響,讓馬克思主義烙上日本文化的標記,引起國民對馬克思主義的誤解,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變得曲折,然而李達作為馬克思主義的忠實擁護者,轉變思路掌握了更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方式,與時俱進的傳播馬克思主義理念。
李達是我國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者,他對馬克思主義早期在中國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并且不斷地同那些資產階級唯心論作斗爭,全力地宣傳馬克思主義,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掃清障礙。
參考文獻:
[1]謝水明.李達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D].重慶:西南政法大學,2010.
[2]朱銳.《新青年》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D].濟南:山東財經大學,2013.
[3]付冉冉.《共產黨》月刊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D].株洲:湖南工業大學,2013.
[4]吳艷東,李強.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早期傳播與大眾化[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5:20-24.
[5]毛瑩瑩.中國早期馬克思主義大眾化傳播方式研究[D].河南:河南工業大學,2011.
[6]田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軌跡[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 2006.
(作者單位:海軍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