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頤嬌
淺談古代中西方教育觀異同
劉頤嬌
世界文化長廊中,中西方文化交相輝映,各自綻放著獨特的光華。單以古代文化視角進行分析,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鮮明,特點顯著。教育屬于文化領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本文以中國古代教育著作《孟子》等,以及西方教育著作《演說術原理》等為例,對中西方古代教育觀的異同進行具體分析。
中西方 古代教育觀 異同
“教育”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的孟子的文學中,西方的教育則要從古希臘時代說起。在古時中國文化教育與西方文化教育的不同主要在于中國的教育是在為國家培養統治階級而創造教育,而西方的教育更注重于個人知識層面的提升,因此導致他們的教育流派也較為雜散,而中國的教育也因統治需要而更為集聚做到派系分明。中國古代教育與西方古代教育同屬于人類文明不斷發展的產物,兩者之間必然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但是由于產生于不同的社會與文化背景之中,當然差異性也是十分顯著的。研究中西方古代教育觀的異同,對當代世界教育的發展和創新,有著巨大的現實意義。
中國古代的教育著作中《孟子》最具代表性,下面以《孟子》的教育思想為例:
孟子在中國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論。他把人性歸于天性,把道德歸于人性,又把人性歸于天賦,構成了他的先驗主義的人性論。孟子認為人性不是食色,告子曰:“食色性也”。應當是提“仁義禮智”之類的道德屬性。他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費思耳矣。”孟子認為仁義禮智這些人的“良知”、“良能”,是人所固有的,這反映了唯心主義觀點(勤思整理)。人性本初稱不上善,所謂有善性是在漫長的社會生活中學習積淀而成。所以孟子的“性善論”指出了:教育與學習是人的必須,也是人的可能;教育與學習必須遵循人的內在依據,發揚人的自覺。
孟子同孔子一樣,其施教的目的在于培養“治人”的“君子”,在道德教育方面他也繼承了孔子所提倡的“自省”、“求諸己”、“忠恕”、“厚于責己”、“知恥”、“過則勿憚改”、“殺身成仁”等思想,并且在其“性善論”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了這些思想,提出了一系列道德教育的方法與內容,可見孟子主張人的個人修養。
基于對孟子教育思想的分析,總結如下四大特色:
第一,統一的派系下有著緊密的結構使理論知識更加系統化;
第二,使政治和經濟在教育上達不到統一,在教育上政治得到了更好更充分的使用,而經濟上教育就顯得有些施展不開,在生產力上也受到了影響;
第三,教育隨著歷史的演變也在個別方面有所調整,但是因為在古代教育的制度結構已經相當穩定所以很難對整個構造產生影響;
第四,中國古代教育具有嚴格的等級制度和廣泛性。
(一)蘇格拉底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第一位具有長遠影響的教育家
教育目的論:歷史上最早專門為國家培養人才的治國論者。
德育論與智育論:(1)教人做人。教育主要要做的就是在道德上教育人做人的方式;(2)智慧決定德行。道德是人對自己的判斷所做出的正確的選擇,正確的選擇基于正確的判斷事物,而一個人的道德行為取決于他的智慧,這也是教人判斷自己行為是否正確并且會分辨是非善惡的過程,因此智慧決定道德。智慧與道德達到統一的論證的提出使教育實踐更加有意義,因正確的認識決定正確的行為因此在道德上的教育是可實施的。道德教育是可以給人正確的認知的知識。但又因為道德在教給人的過程中還摻雜著人的行為和感情上的一些因素,受此影響這論斷又不完全可以使知識和道德達到統一,即道德是一種知識,但是知識不等同于道德。(3)道德行為的基本是一個熱對自己的自制力。(4)正義的基礎是守法。正義是一種行為道德也是道德智慧。(5)以身作則比語言上的教育更重要。統治者本身必須具有高深的智慧和強大的能力。
(二)柏拉圖的教育思想
回憶也是一種學習。達哥拉斯提出人的學習知識在會議人一出生就已經得到的知識的思想,并與洛克展開的對立思想也有很大的影響性。
在《理想國》中的教育觀念。第一,因為覺得早期教育很重要因此提出了學前教育的思想以及優生這一主張也是有他第一個提倡。第二,在一檢查為基礎的前提下提出通過故事及游戲和在音樂上的結合來教育兒童的方法。第三,教育的最終目的:培養哲學和政治上的綜合型人才。并根據年齡劃分出五個教育階段來進行教育培養。第四,是最早對女性教育的重要性的論證者,為女子教育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依據和深遠的影響。第五,將古代算術、幾何、天文、音樂作為重要的四種教育。第六,對于教育的相關事項都將由國家負責和承擔。
其教育特點是:(1)以為國家培養領導者為目的培養優秀人才的教育。(2)實行考核制度,嚴格執行進行優勝劣汰的選擇,已選擇出最優秀的全面性的人才作為領導者。
(三)亞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靈魂論與教育。靈魂分為動物和人兩種但是從理論上講人也是動物,但是人有的是動物沒有的理性和智慧。在人性論中道德、智慧、體育這三個是靈魂重要的組成部分。亞里士多德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個明確地將兒童的年齡進行劃分為三個時期并且首次提出兒童教育應該順其自然的教育學者。
教育作用論。人的天性和本身的習慣以及其所具備的理性對人的發展有著很重要的影響。為了使人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而改變成道德和行為都優秀的人,就要在天性和習慣的基礎上來發展對人的理性教育,使理性可以主導天性和習慣。這種作用論是對后來教育論的基本模式,也是盧梭對教育形式劃分的基本主張。在對教育的重視的同時他又否定了教育在人的成長歷程中的重要作用。因為他覺得對于那些天生就品行不端的人法律的制裁比較與更為有利。
(一)國家對教育的控制
因在古時的中國教育家們更重視教育與政治的密不可分的關系而忽略了教育對生產力的作用,因此政治與教育一直緊密相連。為了方便以及更重視統治階級人才的培養與選拔就出現了以學校為單位的教育模式。由古代于西國家對教育出現不同程度的掌控手段而使學校教育的模式和管理方面演變為多元化自由分散的局面,當教育在一個時代中整個社會中成為一個獨立的存在時就會很容易脫離政治的掌控,并能夠根據自身的發展規律形成一種獨特的存在,并且很好地與生產力相結合從而推動了社會的發展。
(二)在教育教學的具體內容方面
中國式的教育一直以五倫作為核心教育思想。而那些味道的作輔助的教育則變得地位不穩。西式教育則更注重一個人的道德智慧和體育和審美的綜合素養,而學校的課程也是圍繞這四點進行設置,以著重培養。
(三)在教育教學思想、教育制度和學校管理以及建立教育科學方面
西方的教育學者們主張普及教育,而中國的學者以孔子為首的教育理念則是有教無類,西方學者教育的出發點是針對國民素質和國防力量所提倡的教育主張,而中國式的傳統教育則是具有智慧與階級分類的因素所提倡的教育主張。我國的教育在西周時期就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育體系,經過朝代的更換和對教育體系的不斷演變唐宋官、私在教育上的嚴格制度逐漸發展成熟。西方古代的教育因為國家和民族的更替而導致在教育制度上的多次中斷因此存在著連貫性和嚴密性不足的缺點。西方在柏拉圖時期教育就逐漸脫離政治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存在,又經歷了人文主義和空想主義洗禮,教育開始逐漸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并向現代教育模式發展。我國因在春秋時期私學的壯大很大程度聲影響了教育和政治的關系,在經歷了朝代的演變教育與政治的關系愈發密切,并以政治為主導地位是教育完全喪失了獨立存在的可能性。
中國古代教育倡導和諧,而西方教育也倡導和諧,中西方的和諧理論都曾在文學理論上閃現耀眼的光輝,從而成為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它是人類社會審美理想的結晶,表達了個體的人對安寧幸福生活的一種向往和渴求。可以這樣說,“和諧”是人類夢寐以求的理想。對“和諧”的追求源于人類本性因此,當人們探尋美的真諦時,首先就會想到它、追求它、豐富它,這也許就是“和諧”永恒價值之所在。
[1]鄭建設.自信是熏陶出來的[J].教書育人,2008(07).
[2]吳迪,劉玥.由電影《刮痧》看大學教學中的中西方文化及教育理念差異[J].繼續教育研究,2015(02).
[3]師保國,王黎靜.創造性的西方文化模型及其教育啟示[J].創新人才教育,2015(03).
[4]楊君,周莉琨.中西方文化的沖撞與融合在中國教學”以學習者為中心”中的體現[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7(04).
[5]霍韜晦.教育的末途:為競爭鋪路[J].全國新書目,2010(11).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