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晶晶
90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的調查研究
——以陜西省高校為例
張晶晶
本文通過問卷調查、走訪陜西省16所高校,分析了800余份調查問卷,得出90后大學生總體上對傳統文化有一定興趣,對傳統文化的發展也持有樂觀態度,但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不深。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價值。因此,引導90后大學生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90后大學生 傳統文化 認知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作為整個社會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是國家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正在這個意義上,習主席指出: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實現我們的發展目標就有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2008年9月,大學校園迎來了首批90后大學生,這意味著更年輕的90后已經長大成人,有關90后大學生的話題也成為當今社會輿論的焦點之一;另一方面,傳統文化被淡忘的客觀現實已引起社會各界關注和重視,傳統文化的復興成為又一焦點。本文旨在通過分析90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知與關注程度調查的結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貢獻一份綿薄之力。
傳統文化離不開文學,傳統文學是傳統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在傳統文化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調查中,對于中國四大名著閱讀情況,認真讀過四部的占14.25%,認真讀過三部的占22.25%,認真讀過兩部的占26.75%,認真讀過一部的占19.88%,沒有讀過的占16.88%。以上數據表明,90后大學生經典閱讀率普遍較低。進一步分析數據,筆者發現在理工類院校(以西安交通大學為例)被調查者中有17%的同學未閱讀過四大名著中的任何一部,但在文史類院校(以西北政法大學為例)調查時,這個比例竟然高達30%,這是一個令人稍有意外的結果。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以儒家文化最為代表。在過去兩千多年來,儒家文化以其兼容并蓄的姿態,確立了它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地位,一直指導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直到今日,儒家文化依然推動著現代文明的進步。在訪談中,當問到您對中國儒家文化中的“仁愛誠信”,“天人合一”“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中庸”思想了解多少?其中,大多數人回答“了解一種或兩種”,而“全部了解”的人數少之又少。由此可知,90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精髓了解程度較低。
問到“大學是否有必要把‘中國古代文化’這門課程作為必修課”時,結果顯示有3.75%的同學認為“完全沒有必要,過時了”;認為“ 沒必要,想了解的自己找課外閱讀或完全沒必要,過時了”的同學也占到了20.5%;也就說有1/4的人認為(完全)沒有必要。由此看出,90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認同度偏低,且不穩定。
行為傾向并非行為本身,它是一種行為意圖,是建立在認知和情感基礎上的行動準備狀態。因此,對傳統文化行為傾向的調查,更能體現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程度。調查中,國家將清明、端午、中秋等節日定為法定假日對于弘揚傳統文化的作用而言,認為“作用很大”的同學占26.25%,認為“很有效” 的同學占42.25%,認為“一般”的同學占26.50%,而認為“無效” 的同學占5.00%。
由此看來:90后大學生還是非常喜歡、推崇中國傳統節日的,而且認為這是一種傳承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因此90后應更理性地看待傳統文化,發揮自己的能力讓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讓傳統文化有條不紊地進行變革,從而更好地適應社會,將其傳承下去。
對于有多民族的中國來說,不同民族的服飾也造就了中國服飾的多元化。據專家考證,古代中國確實是個衣冠大國。那么,在中國有這么豐富、多元化的傳統服飾,為什么現今卻見不到了呢?對于90后群體來說,很多人都會去追求時尚,買各式各樣潮流的T恤和昂貴的名牌,而對于一些帶有傳統色彩的服飾拒之于千里之外。調查中,對于是否應該復興漢服,結果(見表1)。
可以看到,有超過半數的人選擇“無所謂,各有各的喜好”,這與90后大學生一個顯著的特征——尊崇個性,追求時尚息息相關。從中筆者也得出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行為傾向是不排斥傳統,也不拒絕現代,希望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
魯迅先生說:“中國傳統文化是靜態的停滯,西方文化是動態的進化。”一方面,以西方文化為代表的外來文化對傳統文化產生了沖擊,如圣誕節等西方節日在中國變得相當流行,而像重陽節等傳統節日卻逐漸被淡化。另一方面,以網絡文化為代表的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對于如何看待90后大學生熱衷于西方節日而冷落了中國傳統節日,在被調查群體中有56.13%的人認為“洋節流行只是表面現象,因為傳統節日的慶祝形式嚴肅內斂,大學生才通過西方的節日添加娛料,宣泄情緒,其實處于核心地位的中國傳統文化并未動搖”;25.63%的人認為“西方節日帶來新鮮感,大學生喜歡嘗試新事物,只是一時流行”;6.63%的人同意“其實現在大學生更熱衷中國傳統文化,西方節日才會受冷落”的說法;11.63%的人認為“現在很多年輕人崇洋媚外,中國傳統文化已被西方文化所取代”。由此可見,很大一部分人對中國傳統文化還是有比較有信心的,中國傳統文化還是處于主導地位。
在現代文明的沖擊和洗滌下,中國的傳統文化將走向何方,它將如何發展以永葆活力,這也是筆者極其關注的問題。調查中,對于“現在您對傳統文化的未來持何種態度”,結果36%的人對傳統文化的未來持“比較樂觀”態度,34.13%的認為“一般”,超過20.13%的人認為傳統文化的未來“不樂觀”,還有1.13%的人持“很悲觀”態度,僅有8.63%的人認為“很樂觀”。
由上數據可見,大部分90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未來還是比較樂觀。但是要意識到在當今這被叫作“地球村”的時代里,傳統文化在全球化洗禮下將會完成轉變,中國的傳統文化應該適應全球化的形勢,吸取百家之長,去其糟粕,但又不失去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實現合理的轉變。也有一部分學生態度比較激進,認為“全球化將導致傳統文化衰退”。這種態度是不可取的,畢竟中國的傳統文化有其合理而積極的一面,我們不應該完全拋棄。
通過本次問卷和訪談調查,得出以下結論:
(1)90后大學生在對傳統文化了解程度和認知深度偏低且在思想領悟態勢方面不容樂觀。
(2)傳統文化在中國仍占主導地位,90后大學生對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比較有信心,對其未來持樂觀態度。
(3)90后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度偏低,且主觀性較明顯。
(4)90后大學生沒有完全意識到傳統文化的現實意義,對自己的未來缺乏考慮和規劃,對于自身性格的發展、能力的提高沒有很好的設想。
結合此次調查,我們提出以下建議:
(1)在大學逐步開設傳統文化教育課程,并改革授課方式
(2)借助社會媒體資源加強輿論引導
(3)90后大學生應該加強自身文化素質培養與提高
(4)加強90后大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習主席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對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當代價值。因此,引導90后大學生傳承和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1]彭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當代大學生認知的調查思考[EB/OL]. http://www.cycs.org/Article.asp?Category= 1&Column=101&ID=853,2005-11/2010-7-27.
[2]姜丹.大學生傳統文化認同探析[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6):13.
[3]張凱之.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序.
[4]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7533.htm
[5]賀雄飛.中國為什么不高興[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9:87~96.
[6]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OL]. http://news.southcn.com/shizheng/ content/2016-03/08/content_143633328.htm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
張晶晶(1982-),女,漢族,陜西周至人,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