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月 崔 迪
?
民辦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的構建
劉月崔迪
民辦本科院校本身的定位與其人才培養目標關系很緊密。學校本身的定位是培養目標的指向標,培養目標一定要根據學校定位而制定,這對課程體系的構建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培養目標是課程體系一切問題出現的源頭,如單一、趨同的培養目標會造成課程體系沒有新意,缺乏創新。本文就課程體系與民辦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之間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論證,并提出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體系的思路和方法。
民辦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 人才培養目標 課程體系構建
目前許多民辦本科院校制定的培養目標過于虛高、趨同,這都是因為學校在定位的時候沒有經過詳細調查,出現了學校定位過高,脫離實際等負面現象。具體而言,民辦本科院校培養目標現狀及存在問題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培養目標趨同
很多民辦本科院校不根據自身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勞動市場的需求制定人才培養目標,都隨波逐流提出爭創“一流大學”培養“一流人才”的口號,甚至還有一部分本身硬性條件不足的民辦本科院校自擴招以來為了向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看齊,制定與其相同的培養目標,更加造成了培養目標的趨同。
(二)培養目標錯位
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具有指導作用。但是,一部分民辦本科院校在培養人才的時候,將開設專業和課程放在了培養目標的前面,培養目標成了專業的從屬,甚至一些學校對于人才的培養是盲目的根本沒有目標。從理論上來講上,專業方向和課程都是為實現培養目標服務的,只是實現培養目標的具體方式和手段,并不能包含目標。即便是為了闡述兩者之間的關系,也不能將培養目標看作的專業與課程的從屬。一旦培養目標被專業和課程所掩蓋,必然會導致理論混亂,實踐迷茫困難等不良問題。
(三)培養目標虛設
培養目標虛設的具體表現就是培養方案與培養目標相脫離。一般而言,一旦培養目標確定,就應該有相關的培養規格作具體的闡述,制定相關的培養方案對其進行落實。但是,一些民辦本科院校卻是只重視培養目標的確定,而忽略了培養方案的制定,這就導致培養目標虛設。如一些學校根據市場的需求以培養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但是要想培養復合型人學生在學習期間就必須至少學習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專業,然而,一些學校卻沒有與其相符的辦學條件和教學制度,各種學位制度也沒有配套執行,因此,培養目標事實上形同虛設。
培養目標對課程體系的構建具有指導作用,它是構建課程體系的前提和基礎。因此,培養目標是課程體系一切問題出現的源頭,如單一、趨同的培養目標會造成課程體系沒有新意,缺乏創新。隨著社會科學技術和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民辦本科院校課程體系本身也逐漸暴露出很多問題。
(一)課程體系陳舊落后
學校課程體系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將人類社會在科技發展中所積累的知識成果傳授給學生。課程體系應該根據科技的發展做出最敏感而迅速的反應,課程體系的內容應該不斷地豐富、深化,知識體系也應該不斷地推陳出新。不然,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會跟不上時代的發展,社會就無法進步。課程體系落后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二)課程的內容跟不上科技發展的步伐
現代社會知識的更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而且現在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曾有調查統計,發現一些學院每年會去除大約百分之五陳舊的課程內容,增加大概百分之九的新內容。但是,即便如此,我國高校課程內容也依然趨于陳舊,無法與科技的發展保持一致。大部分傳統專業使用的教材都不是最新版的,有的甚至還是幾十年前的,哪怕被重新印刷了很多次,里面的內容還都是比較陳舊,特別是一些數據,很多新內容和最新數據并沒有被添加進去。
(三)課程的設置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
隨著時代的發展,高科技滲透進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經濟、市場、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也意味著課程設置要不斷地改進與完善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適應時代的需要。但很多高校的課程體系并沒有做出相應的變化,傳統守舊的課程設置脫離了時代的發展。很多企業也發現,很大部分應屆畢業生對于現代企業運作模式并不了解,因此,他們很難再短期內勝任其工作。
(四)課程的搭配比例不均衡
1、專業課程與基礎課程比例失衡
在當今社會,人類創造知識的速度越來越快,創造的知識也越來越多。但是大學的學習時間是有限的,兩者之間的矛盾逐漸突出,只有開設一些核心的基礎理課程和必要的基本技能課程,以提高學生獲取知識和適應變化的能力,才是能有效緩解此矛盾。
2、課堂教學課程與集中性實踐課程比例失衡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知識來源于實踐并服務于實踐,素質也是在不斷的實踐中養成,只有通過無數次的實踐活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才能得到提高。與外國許多大學相比,我國民辦本科院校對實踐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如國外大學,開設的實踐課程數量較少,質量較低,而且幾乎所有的學校安排的實踐課程趨同。
3、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比例失衡
在我國,民辦本科院校中有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就是:大學的必修課一直比選修課更重要,由于這種過度的重視,導致了必修課分量過重,而選修課嚴重缺乏的不良情況。學校的辦學理念、設備硬件條件和師資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選修課的設定,很多民辦本科院校忽視選修課的重要性,開設的選修課數量不足、質量也不高,使得學生很多的課外生活得不到拓展,知識結構缺乏多樣性,甚至是抑制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國家課程、地方課程與校本課程比例失衡
在我國,民辦本科院校由于長期實施大一統的“公共框架”課程,國家課程基本處于主要地位,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很少有甚至沒有。但是,世界上很多著名高校設置和實施課程都是以對本校研究為基礎,再借鑒融合優秀學校的經驗,強調體現本校的個性和特點。地方特色和學校本身的特殊需要都是影響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因素,地方相關教育部門、師生家長都是有可能參與課程的開發。因為民辦本科院校是根據地方需求開展人才培養工作,所有更需要開設具有地方特色和校本特色的課程。但是由于民辦本科院校各方面能力都有限,所有沒有辦法做的完全依托地方開設課程,一部分教師依然用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授課,導致課堂缺乏活力激情,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自主選課的積極性不高,沒有辦法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優勢。
(一)民辦本科院校培養目標:發展應用型人才
第一,我國在推行高等教育普遍化的過程中提出了發展應用型人才。高等教育普遍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教育方式多樣化,多樣化更多地體現在不同形式進行辦學、不同類型進行辦學、和培養目標等方面。但是也有一些目標與多樣化的教育發展趨勢是背道而馳的,例如有非常多的地方本科的校長都把學生的培養目標設立為唯一的,那就是培養研究型人才。
第二,在當前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過程中提出了發展應用型人才。我國正一步步從勞動密集型轉向高科技知識集約型。因為有發展的轉變,行業的調整,并且也在不斷催生新興的行業、職業,這樣就使得市場需要一群,不僅能夠進行知識創新同時也能夠把科技轉化為生產力,把知識轉化為產品的拔尖的應用型人才。因此,培養出應用型人才就成了迫切的任務,這便說明我國的高等教育應該改變教育方式使教育發展與社會發展相結合。
第三,在勞動力市場出現逐漸趨于結構性的失業情況的背景下提出了應用型人才。專于研究的人才一般都擁有對知識進行創新和科學發明的能力,但是畢竟社會需要的和能夠勝任的都只有少數人,現在的社會需要量大的其實是應用型和實用型的人才,因為科研成果可以被他們將轉化為生產力并且直接服務于經濟發展。因此,在將來一段很長的時間內,應用型人才將成為年輕人中的主要群體。
第四,為面對不同高校競爭越來越激烈的情況民辦本科院校提出了發展應用型人才。首先,應用型人才終究是本科具有高職高專院校學生所不具備的學歷和基礎知識;其次,應用型人才又具有研究型大學學生無法比擬的強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經驗。可見,民辦本科院校把目標定位于應用型人才,一方面有利于促進高等教育系統類型結構的優化,形成一個各類院校各安其位、分層而居、功能完善的高等教育體系;另一方面也適應了社會發展需求,有利于自身在激烈的高校競爭中贏得市場。
(二)構建應用型人才課程結構
1、課程目標:強調能力的培養
學生應注重掌握專業知識,能力培養也更應該得到重視。在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中實踐和應用的能力應是一名合格的人才的必備技能,因此在設計課程目標時,應同時注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實踐能力的學習。
2、課程內容:強調不斷更新與綜合
一是增強時代性:為了使課程內容可以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讓學生學到最新鮮的知識,課程內容應該與時俱進及時刪掉已經陳舊的理論,和已經不符合當下社會的事例,使內容更加精煉。二是增強個性:民辦本科院校的教學課程應該區別于研究型的大學教學課程,基礎理論知識的教學框架可以一致,但在專業教學內容方面應更加注重實踐課程的設計。設計教學內容時可以讓更多的教師參與進來,因為他們是站在教育第一線的實踐者。三是增強綜合性:現代社會在不斷發展高科技,因此也應讓學生在校園中跟著時代的步伐,了解社會的動向,課程內容滲透、摻叉著科技和社會實情,有利于學生的綜合發展,也符合當代社會所需人才的要求。
3、課程實施:強調實踐經驗的構建
實踐應用能力是應用型人才的根本落腳點,因此,我們主張實現學科課程模式到實踐課程模式的范式轉換,即把課程實施為理論教學的方式轉化為實踐教學或者模擬教學的方式,讓學到的知識為實踐所使用。
4、課程評價:強調評價指標的多元化
首先,多元化的評價主體。因為評價要結合不同利益、不同階級的人群的意見,所以就要求評價主體同時要包括課程專家、老師、學生、家長、社會人士等。想要評價的實用價值越高民主程度越大,就需要評價的主體越多元化,這樣能夠更加促進課程的科學發展。其次,多元化的評價對象。課程評價的不僅是學生,也有對教師的評價和對課程本身的評價。教師對于課程最后呈現出來的效果同樣有著重要的責任,因為教師是課程的設計者,在課程實施的過程中起著主導者的作用。
總之,民辦本科院校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民辦本科院校只有在明確自身責任的前提下,才可以制定出適合的培養目標使得應用型人才更加有助于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確定可實施的具體的人才結構標準,并以此為基礎構建相應的課程體系模式,才能不斷地提高其人才培養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發揮出應有的作用。
[1]樊哲,鐘秉林,趙應生.獨立學院發展的現狀研究與對策建議—我國民辦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探析[J].中國高等教育,2011(3/4):24~27.
[2]劉維儉,工傳金.從人才類型的劃分論應用型人才的內涵[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6(3):98~100.
[3]季誠鈞.應用型人才及其分類培養的探討[J].中國大學教學,2006(6):57~58.
[4]工玲.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下應用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分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6):13~17.
(作者單位:西安歐亞學院)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互聯網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與課程體系構建研究”課題成果,課題編號SGH140884。
劉月(1977-),女 ,漢族,陜西西安人,碩士,西安歐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國民經濟與金融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