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飛
?
高校輔導員學生工作案例實證
——大學新生目標教育
劉 飛
【摘 要】很多90后大學生入學后,很難適應大學的生活,處處迷茫無措,短期的學習目標、交往目標和長期的人生目標迷失,就是其重要表現。因此,學校和學生工作者必須加強以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為重要內容的入學教育。
【關鍵詞】高校 輔導員 大學
2011年3月開學的第二周,補考和學生會改選相繼結束,大一化工專業的馬鵬(化名)來到我辦公室,與我講述了以下內容:我今天來到您辦公室有兩件事情,一是我下課時故意砸壞了實驗樓的應急燈,希望導員幫忙能與有關部門聯系,我會主動承認錯誤,積極賠償。二是造成砸壞應急燈的主要原因是我人生失去了目標,心情很煩躁。高中時期我是學生會主席,學習成績也很好,都是以考上一本為我的人生目標,由于高考失利,沒有完成我所謂的人生目標。來到這個學校以后,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和生活,發現與我想象中的大學生活大不一樣,看著別人每天都在忙碌,而自己卻沒有任何目標,雖然進入了學生會工作,但都是一些瑣事,感覺我的專長仍是無處發揮。一個學期的混日子,讓我期末考試兩科沒有及格,按規定只能退出學生會。學業失敗、學生會退出,讓我的人生目標更茫然了,有了退學的想法。
解決大學新生人生目標缺失的關鍵點在于,幫助其找到目標缺失的深層次原因,激發其追求人生理想的思考,找到其樹立奮斗目標的突破口。
大學對于90后的學生來說是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在這個階段的初期,很多人會表現出強烈的不適應,某些挫折又使這種“不適應癥”變得更加嚴重,究其根本原因就是進入大學后沒有找到和樹立新的奮斗目標。
對待這種目標缺失的問題,輔導員可以通過談心談話與家校互動相結合,樹立榜樣和交流經驗相結合的方式,引導其樹立大學階段奮斗目標,擺脫“不適應癥”對其學習和生活的影響。
通過馬鵬的講述,初步判斷其癥狀為新生“不適應癥”而引發的目標缺失,這種癥狀在大一新生群體中是一種普遍現象,如果輔導員不能及時介入正確引導,可能會導致心理危機的加重,以至于影響本人的學業完成。
(1)由于辦公室有其他老師,可能是環境的原因,馬鵬好像還有很多事情要講,于是帶其來到一個沒人的教室,馬鵬顯得放松了很多。我對其說,心里有什么不悅都可以講給我聽,我盡量幫你解決。他說出了缺失目標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曾經學長和同學都說過,我的專業不好,就業前景渺茫,上課學與不學都是一樣結果,讓我對本來感興趣的專業課失去了信心。我向他解釋,專業無好壞之分,只要你成績優異,能力突出,將來的就業一定沒有問題。至于學生會退出了,我們可以加入你感興趣的社團,社團活動一樣非常鍛煉人的能力。人不能總是活在過去的輝煌中,應該面對現實,樹立階段性的目標,從今天開始,我可以指導你制定大學生涯規劃,并要求他下午再來我辦公室,我介紹一個學長給他。
(2)當天下午,把09級一位學習非常優秀、個人能力十分突出的學長介紹給他。一個下午的聊天,學長幫助其認識到了大學階段的努力直接影響到今后的就業,只要你專業成績突出,就業前景非常好,鞏固了他的專業思想。并向他介紹了自己成立的社團,希望馬鵬能夠加入,或者根據個人愛好和特長,申請一個社團,利用學習之余去努力使其成為品牌社團,也不失是鍛煉自己能力的一種選擇。馬鵬也表示學長就是他的榜樣和目標,希望日后能夠多交流,在學習和社團建設上多加幫忙。
(3)關于應急燈損壞的事情,協調相關部門說明原因,馬鵬積極承認錯誤,主動提出賠償,鑒于其為新生并且造成的影響較小,暫不處理給予口頭批評。同時,希望馬鵬以后遇到什么困難,可以找一個合理的發泄途徑,如果問題仍舊不能解決的,可以來找輔導員幫忙,不能再有過激的行為。
(1)輔導員除了在新生入學教育期間廣泛的開展學生目標教育,還應該針對學生的性格特點制定個性的目標教育。每個學期要有重點的做好階段性目標教育,并從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反饋目標教育的效果。
(2)新生入學前,并沒有接受過學校、社會和家庭的系統目標教育,入學以后的學習目標不明確、生活不適應和心理落差感等進一步導致了新生人生目標的迷惘。
(3)學生在遇到心理困惑時,除了向同學和輔導員反映,學校沒有其他宣泄不滿的渠道,學校應該成立專門的心理咨詢機構,通過多種渠道協助解決學生的困惑。
(一)注重學生目標教育,協助制定職業生涯規劃
引導大學生樹立并堅持自己的人生目標,促進其健康發展、成長成才,是每一位高校教育者的使命。輔導員在開展此項工作時要充分了解90后大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開展工作,幫助學生盡快樹立人生價值目標、人生職業目標和人生生活目標。我們可以通過更新教育主題的教育觀念,重新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等手段幫助學生樹立目標,并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給予指導。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是對自己人生目標實現過程的一個合理安排,通過規劃能讓學生對自己有個準確的定位,明確將來的發展方向。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輔導員隊伍建設規定》中明確指出:高校輔導員在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輔導員也應該充分利用自己角色優勢,利用多種載體強化學生制定規劃的意識,分階段有針對性的進行指導,根據不同學生的信息,實施個性化的輔導。
(二)輔導員把握談話時機、場所
時機的選擇需要注意:預防為主抓苗頭,重點突出抓挫折,個別對待抓意外。輔導員對學生進行談心的工作效果與交談場地同樣有著密切的關系。絕大多數學生厭煩被輔導員叫到辦公室談話,這樣的環境會增加學生戒備心理,達不到互相間尊重、信任,更不能實現良好的溝通。輔導員應盡量避免有其他老師在場時談話,可以選擇邊走邊談,在學生寢室談(沒有其他同學時),在兵乓球、羽毛球等運動中談,這樣學生可以與輔導員進行朋友式的談話,氣氛融洽,學生易于接受輔導員的忠告和批評。
(三)輔導員掌握良好的傾聽技巧
輔導員應該避免個人偏見、先入為主和自我中心等主觀偏見,不應該只注重自己的觀點和想法而排斥學生的看法,錯過傾聽的機會,給學生不平等的感覺,影響學生對輔導員的建議和幫助的接受程度。
輔導員要掌握主動傾聽的技巧:首先,眼神上的專注,可以讓師生互相信任。避免心不在焉的舉動和手勢,避免打斷學生的談話。其次,輔導員將自己置身于說話者的位置上,努力理解對方想要表達的含義,從學生角度調整自己的觀感。再次,輔導員在傾聽內容的同時傾聽情感,深刻體會學生的感受。還要透過提問來確保理解的正確性,積極、有效的問題是深入把握學生情況的途徑。
(四)加強學長傳幫帶作用
大學新生剛剛離開家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處于心理和生活兩方面的“斷乳期”,迫切需要有人在他們迷茫、困惑時給予必要的和正確的指導。在學業方面,新生也同樣存在著學習方式方法與高中迥異、學分制、各種證書的必要性等眾多的困惑和迷茫。輔導員和班主任時間與精力有限,高年級的學長也就成為了幫助、引導新生適應大學生活、指導新生轉變角色的主要力量。同時,高年級學長也是傳幫帶這一行為的受益者,鍛煉了自身的交際能力、提高了綜合素質。
學長傳幫帶的開展,需要學校搭建溝通的平臺、提高溝通的機會,各高校根據實際情況應該嘗試學長制(班導生制),并發揮其在高校學生管理中的輔助作用。這種制度既能充分發揮優秀學長的示范效應,以他們的成長經歷激勵新生全面發展、追求卓越,也能幫扶新生克服“適應癥”、協調人際關系、解決生活困難和進行學業指導。同時,我們也不能完全局限于學長制,還應該擴大傳幫帶在高年級學生的覆蓋率,增加傳幫帶的活動形式,建立傳幫帶的活動平臺,幫助新生順利度過入學適應期。
參考文獻:
[1]王松林.高職院校學生人生目標教育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2011.
作者單位:(營口理工學院)
基金項目:本文系營口理工學院2014青年科研基金,課題名稱:高校輔導員學生工作案例實證與研究。
作者簡介:劉飛(1979-),男,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