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瀚
?
淺談《立體構成》課程教學中的思考與創新
王 瀚
【摘 要】本文從立體構成教學現狀的分析、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提倡課堂上多種媒體形式介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賽促學等幾個方面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力圖使立體構成教學更好地適應當今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培養出優秀的設計工作者。
【關鍵詞】立體構成課程 教學 思考與創新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德國包豪斯設計學院(Bauhaus)創立了立體構成課程,它是一切立體造型相關專業的基礎課,一直以來都是各個高校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造型藝術設計專業、服裝設計專業以及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等不可缺少的基礎課程之一。在平面構成,色彩構成,立體構成組成的三大構成教學系統中,立體構成能夠更好地開發學生無限的空間想象力,使學生的設計思維能從平面過渡到立體,發現空間的形式美感,能夠鍛煉學生的全局觀念和理性與抽象的綜合思考能力,通過理論學習和創作實踐使學生擁有將設計行為延伸至三維立體空間中的構建能力。但是由于社會的發展、信息的更替、設計理念的革新,它在教學內容、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正面臨著新的考驗。
我國正式引進設計教育基礎課程至今三十多年,在短時間內由引進到發展,再到探索出適應自身情況的教學方式,進而呈現出豐富的成果,是一個繼承與發展的過程。我國各大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接觸到立體構成這門設計教育的基礎課程很容易會產生“是什么?怎么學?做什么?”的疑惑和茫然。因為除了各大高校的藝術設計專業開設此造型基礎必修課之外,一些大專、中專、職業高中也將其作為特色課程開設,甚至于有的小學也開設以立體構成為名目的折紙、泥塑等類似的手工課,所以如何確立高校各藝術設計專業中立體構成課程的定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對學生的要求和作品的創作方向、完成效果等問題便成為了重中之重。筆者在上課的過程中發現立體構成課程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立體構成課程在高校藝術教育中普遍不受重視
三大構成應是初學設計就必須首先認識和學習的關鍵課程。以著名的包豪斯設計學院為例,作品中均具有明顯的構成元素和強烈的形式美感,其中立體構成所創造出的空間設計語言體現得更為典型、鮮明。但是目前在大多數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中都存在一種普遍現象,就是無論從學校的角度或是學生的角度,都會認為構成課程的學習并不是重要的,甚至是可有可無。換言之,立體構成課程在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受重視程度及地位都是日益降低的。
(二)立體構成課堂教學現狀及弊端
立體構成是研究立體形態與空間造型的一門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立體空間思維能力和設計創新能力。但是目前的教材及相關參考書籍內容千篇一律,普遍是圍繞半立體構成、點、線、面的構成這個固定模式逐條講述。又因為要配合教學檢查不能脫離教材講課,這使得許多教師在授課時毫無創新性,只能是機械地為了完成課程而照本宣科,與此同時,學生的學習任務就是在這限定好的條條框框之下集體統一做好某件作品,無須經過獨立的思考和想象。此外,教學長期以來被限制在課堂,只能使用簡單的材料來完成作業,制作的實物最后也得不到很好的保存。
(三)立體構成課程中學生存在的問題
首先,學生美術功底不夠扎實,審美能力較弱,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對待學習的普遍態度是不求甚解、懶散、得過且過的,這對于立體構成課程來說是阻礙發展的一大弊端。其次,隨著社會發展、科學進步,各種新材料已經廣泛應用于藝術創作的各個方面,然而很多學生在完成立體構成作業時不能夠合理運用新材料去創新,而是直接使用簡單的一般材料,自然最終完成效果也是差強人意。此外,大部分學生在創作之初就沒有明確的設計理念和創作意圖,沒有深入思考并繪制草圖就盲目地動手制作,完全是為了交作業而去完成,最終導致作品毫無生命力和藝術感染力。
立體構成作為高校藝術設計教育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其對各個藝術設計相關專業的指導作用和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上述一些問題,為了改善傳統立體構成課程教學方法存在的弊端,使其能夠適應新時代的發展,筆者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做了以下一些思考與探索:
(一)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視頻、網絡等多媒體手段向學生介紹現階段國內外立體造型藝術的發展現狀與創新趨勢,各個藝術流派的作品特點以及立體結構在空間中表現的新形式。這樣做的效果顯而易見,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在掌握立體構成基本原理之后使藝術觀念得到提升,進而能夠引導學生主動地進行探索式學習,發揮想象力去進行創作。此外,筆者認為電腦繪圖軟件和電腦3D建模軟件能夠快速、便捷地呈現設計的意圖和最終的立體展示效果。因此,在立體構成課堂教學中也嘗試采用電腦軟件輔助設計與手工制作相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先通過電腦軟件虛擬地實現自己的設計方案,直觀地看到成品的狀態,找到不完善的地方進行修改,更好地保證了作品最終完成時的質量及成功率,同時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培養了學生對待創作的認真態度,可謂事半功倍。
(二)將材料的探究作為立體構成課程中的重點課題
立體空間中的任何造型藝術作品都是由形形色色的材料構建而成的,而這些材料也都分別具有各自區別于其他材料的質感、色彩、性格等獨特性。在立體構成的教學過程中,倘若不將材料特質的了解及運用問題作為一個重要課題加以講授并研究的話,便缺失了這門課程中一個具有重大意義的環節,筆者認為不去研究材料就盲目進行立體構成創作是本末倒置的,自然也就不會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正所謂欲速則不達。不同的材料在創作過程中會對作品的立意、理念的表達產生不同的影響,也會激發出創作者不同的創作靈感,同時材料的選擇又直接決定著作品的最終形態和肌理等視覺效果。例如,筆者在課堂教學中就曾讓學生拋棄以往書本教材中一直以來都用于基礎訓練的紙類材料,而選用同樣是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泡沫塑料來進行作品創作練習。雖然紙張價格便宜,可以裁切、折疊、粘貼之后塑造出立體形態,但是課程一旦完全按照教材陳舊的內容照本宣科,甚至連學生的作品都如同工廠車間的流水線一般批量生產,便將會使學習失去樂趣,更何談培養學生的創新性。由于泡沫塑料有一定硬度,在生活中經常用做于貨物運輸中包裝箱內的基底和填充物,切割起來也相對容易便于成型。讓學生通過接觸更有新鮮感的材料并加以創作改造,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作熱情。除此以外,筆者在課堂教學當中還嘗試過輔導使用金屬、木材、布繩等材料通過切割、彎曲、鏤空、榫卯、編織等方式以及多種材料互相搭配綜合運用的方式制作出形態各異的造型效果。要求學生在創作作品之前必須了解并掌握各種材料的特點,選擇最能夠體現自己作品創作理念的綜合材料,最終作品的呈現也要突出綜合材料的表現力。學生經過這樣的綜合材料創作練習,經常能呈現出帶有強烈視覺效果和鮮明個人風格的作品。立體構成課程還應當將現代雕塑、現代裝置藝術作品的創作理念、材料運用以及表現形式引入課堂,使學生開拓視野并且切身體會到這門課程深遠的意義和廣闊而多元化的藝術形式。
(三)積極參加各類設計大賽
現如今學校內部和社會上針對在校大學生舉辦的各類設計大賽眾多,如何把設計競賽引入日常的課堂教學,把教學活動與比賽實踐相結合,也是立體構成課堂教學探索的課題。對于教師來說,在課堂教學中指導學生運用所學到的知識參加專業的設計大賽是理論結合實踐的最佳機會,通過明確的主題,具體的要求讓學生能夠以賽促學,真正達到掌握學到的知識并活學活用的鍛煉目的。對于學生而言,既有一個機會檢驗自己所學到的專業知識是否扎實,又要調整好心態準備迎接專業大賽的挑戰。自己花費心血創作的作品如果能夠得到專業大賽的認可,既是對自己能力的肯定,又能夠通過參賽獲得榮譽,并且在這個過程中自己心理素質也得到了充分的鍛煉,在完成課程學習的同時參加了專業實踐也是巨大的收獲。在課堂教學中引入設計比賽活動,使課堂學習內容融入了新鮮感,這樣一來學生會因為比賽的吸引力而投入更大的精力去學習,各種不同的想法創意將會源源不斷層出不窮,教師指導學生進一步討論、交流,無形中就將以往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變成了有的放矢的針對性訓練,學生也有了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課堂教學氛圍也自然變得更好了。
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始終都是影響教育的重要因素,我國的教育改革與創新同樣面臨著更高的要求,藝術設計專業中立體構成課程的教育改革,現階段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必須盡快使教育觀念更加完善、更加科學、更加與時俱進。作為藝術教育從業者應當不斷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并具有全局觀念,意識和眼界都應更加開闊。在立體構成課程的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中運用多種合理有效的教學手段真正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運用相關知識通過參加各類比賽或創作實踐等途徑充分展現自己的設計理念和創造力,改變以往學生認為立體構成僅僅是可有可無的基礎課的錯誤態度,使立體構成在藝術設計課程體系中受到更多重視,產生更為深遠的影響。
作者單位:(北京聯合大學廣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