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康康
?
中國夢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
董康康
【摘 要】在當前社會發展過程中,我國需要的不僅僅是各專業領域中的人才,還需要的是堅決擁護主流思想的社會主義接班人。這就要求在我國高校教育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中國夢 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學校教育
目前高校學生已經形成獨屬于自己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但仍然不成熟,不能抵抗一些腐朽思想的侵蝕。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必須高度重視這一問題,采用一些必要的手段來幫助我國高校學生抵抗腐朽意識形態的侵略。
“中國夢”是習總書記提出的重要指導思想和執政理念,“中國夢”就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夢想。”并且習總書記表示這個夢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一定會得以實現。
現階段我國高等學校教育培養人才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培養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學校教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能夠對大學生的思想品德起著重要的規范作用。
(一)有利于大學生對中國歷史與現實進行準確的認識
我國市場經濟飛速發展,使得我國成為推動世界經濟增長中不容忽視的一支力量。然而現階段我國實際的社會發展卻仍然處于并將在一段很長的時間內都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就形成了我國目前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無法避免的矛盾和阻礙。而“中國夢”是在對中國當前整體經濟狀況提出的,具有極強的總結和概括能力。因此在高校中展開對“中國夢”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的理解我國當前社會發展現狀,并且能夠引領大學生堅固主流意識形態在意識思想中地位。
(二)有利于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民族與國家不斷發展的方向與根本。當前,我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中,社會思潮與價值觀念都呈現出多元化發展的趨勢。因此,“中國夢”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幫助大學生弘揚理想,促進大學生樹立堅定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奠定思想基礎。
(三)有利于大學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進行踐行
“中國夢”反映出了當代中國在發展過程中的客觀需求,實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與豐富。“中國夢”的提出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精神實質進行了體現。理論是實踐的基礎,“中國夢”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夠引導大學生積極踐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一)以現代科學技術作為基礎幫助展開中國夢的學習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使得它在人民日常生活中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普及,同時還給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因此,這一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還能幫助學校形成良好的學習氛圍。因此在“中國夢”的學習過程中利用科學技術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好更深入的理解角度和方式方法,同時還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中國夢”的特色內容和理論核心。科學技術能夠引起廣大大學生的認同感,增強他們對中國夢的理解和認識,進而激勵他們更好地努力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同時,科學技術的使用,能夠提高高校政治學習的學校效率。
(二)強調專業課的重要性
在“中國夢”的實現過程中,需要大量人才前仆后繼為國家復興而努力和獻身。目前高等教育的教學目標主要是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而人才有著多方面的限制要求,其中一個至關重要要求,就是專業基礎知識扎實,能夠在自己所學知識的領域發光發熱,為促進國家發展而添磚加瓦。這就需要高校強調專業課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對專業基礎知識學習能力,加強對專業技能的重視,同時還要培養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在專業課的學習過程中“中國夢”與專業課基礎知識相結合,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對專業課基礎知識的重視能力,還能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實現人才全面發展,從而培養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
(三)利用政治思想理論課來豐富學生的“中國夢”知識
思想政治教育是每個高校都設置的基礎課程,它能在整個思想教育過程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作為大學生思想教育的主要教育途徑,發揮著普及傳播、教育引導與理論構建、價值實踐等功能,能夠幫助“中國夢”進一步在大學校園中的普及、推廣和宣傳。在正規的思想政治教育課上,能夠實現對“中國夢”的正確政治解讀,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政治政策執政理念的核心意義和內容,樹立大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從而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不斷耕耘。
“中國夢”自提出以來,就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引起全國上下各界高度注意。要想在高等學校的教育中加強對“中國夢”的教育,必須要結合目前社會中廣泛普及的科學技術,以專業課基礎知識為基礎,借助思想政治課等多種方式。從而促進大學生對“中國夢”的深入理解,從而培養出真正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區健鴻.中國夢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索[J].新西部旬刊,2014(6).
[2]徐俊生,蔣顏嵐.高校輔導員把中國夢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初探[J].西昌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11~114
[3]白汝坤,董國松,李凱,初冰.中國夢融入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研究[J].管理學家,2014.
作者單位:(西安科技大學高新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