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坤
公務員媒體危機公關策略
梁 坤
總體來說,我國政府在比較大的事件上處理危機公關的能力已經非常強大了,在很大的程度上保證了我國廣大人民群眾的基本生產生活。但是,公務員在媒體時代下的危機公關效果卻不是很樂觀。隨著媒體的不斷發展,一輪新的輿論熱潮再次被掀起,一次又一次的影響著我國基層政府的神經。本篇文章對媒體形式和特點進行了分析,提出我國公務員在處理危機公關事件中的策略,這樣可以更好地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發展。
公務員 媒體 特點 危機公關 策略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與之對應的媒體資源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新的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傳播速度快,我們一邊在享受著媒體帶來的方便,但是同樣地也會受到媒體的影響,出現一系列的危機事件,對公務員的工作生活造成不小的影響。所以,本篇文章要重點討論危機公關的含義及特點,并提出公務員應對媒體危機公關的策略。
(一)危機公關的含義
所謂危機公關,就是政府或者是企業為了逃避或者減少因為危機而受到的傷害和威脅,并且要學習和制定相應的策略。對于策略的研究來說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包含危機前預測,危機發生過程中如何應對以及危機過后的善后工作。對于我國的公務員來說,危機公關就是以公務員為主體沒,在他們應對危機時所采取的一系列公關活動。我國政府的危機公關活動覆蓋范圍相對廣闊,這其中就包含著公務員的危機公關處理。公務員的公關活動通常涉及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因為受到自然災害引起的環境變化,如臺風、地震等等;二是公務員在進行工作時產生的不正確的工作方法,如強行拆遷;三是因為環境的惡化問題,作為公務員來說如何研究出適應環境發展的措施。
(二)危機公關的特點
我國公務員危機公關的特點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公共性。說到公共性,就是說公務員在處理危機事件的過程中的對象范圍比較廣,不是單一的個體也不是一個組織,而是社會中的某個群體。如果公務員不能恰當的處理好危機公關,就會使政府和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緊張起來,對社會的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第二,復雜性。公務員在履行自己工作以為時所面對的群眾比較多,不同的群眾有著不同的需要和訴求,就會讓突發事件變得模糊,真實的信息和虛假的信息交織在一起,公務員的工作就會變得復雜起來。第三,緊迫性。在當今信息高速發展的環境下,就要求公務員必須要在第一時間解決危機事件,對公務員的工作提出了緊迫的要求。
(三)當今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特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的媒體信息也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媒體產業在我國產業中仍然占據著強有力的地位。在媒體信息傳播時,每一個人都可能得到好處,每一個人也是媒體傳播的主角。從目前發展來看,媒體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第一,和傳統的媒體做比較,現如今的媒體傳播的速度更快,時效性更高。尤其是微博等一些新的交流平臺出現后,這一特點更加明顯。第二,在當今媒體大量發展的時代,可以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識,但書都是信息的生產者,傳播者。第三,媒體信息不再受到區域時間的限制,跨越了時間和空間。
(一)公務員處理公關危機的方案要不斷完善
首先,應該把處理危機公關工作的重點向前移動,是為了緩解公務員在處理危機工作時的壓力。在面對突發事件時,要進行事件的分析預測和評估,不但要預測危機可能引發的諸多問題,還要分析引起危機事件發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決的辦法。公務員要做好預警工作,政府要定期組織公務員進行應對突發事件的培訓,提高應對事件的意識能力。其次,還要進一步完善公務員的問責制度,建立起問責制度,主要是規范我國基層公務員的行為,最終達到解決危機公關的目的。建立健全合理的法律法規,這樣可以在危機事件發生后,對公務員的問責做到有法可依。最后,關于危機公關的處理中要有一套完整的應急方案,作為公務員來說,應該認識網絡,順應網絡發展的方向,在面對媒體爆出的時間時采取主動出擊的方式,就可以占領輿論的最高位置,掌握時間的主導權。
(二)建立完善的公務員危機公關系統
從我國目前發展的趨勢來看,很多地區都沒有完整的公務員危機公關系統,所以每個地區在面對危機事件時,就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才會導致事情進一步發展和擴大。首先,政府要建立一個關于處理公務員危機公關的職能部門,在這個部門要有相應的工作人員,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把危機事件消滅在萌芽狀態。然后,要鼓勵所有公務員共同做好危機工作的工作,協同合作,加強公務員之間的協調配合,盡可能地減少審批的步驟。最后,要加大公務員工作的透明度,作為公務員來說,要自覺地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維護國家政府的形象。
在媒體資源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信息的傳播速度也會加快,這就導致社會的輿論現象越來越多,我國的公務員在面對危機公關時,要采取切實可行的策略,才能解決難題,穩定社會的和諧發展。
[1]高鋼,茅渝鋒.信息時代的傳播[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1.
[2]謝國棟.應對突發事件:政府危機公關機制的完善[J].南方論刊,2010(01):51~53.
(作者單位:河北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