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艷
【內容摘要】歷史是一面鏡子,里面蘊含著中國五千年文明,教師要將這些優秀的因素挖掘出來,科學引導學生,幫助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筆者結合教學經驗,就如何將情感教育滲透到初中歷史課堂展開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 課堂教學 情感教育
歷史具有很強的人文性,主要關注的焦點在人的內心情感和精神世界,相信經過教師的合理引導,一定可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本文主要討論了情感教學的理念,希望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以及價值觀。
一、培養學生珍愛和平的情感
鄧小平曾說:“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和平是發展的基礎,而發展是關鍵。要想發展經濟必須有一個穩定的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滲透珍愛和平的意識。例如:學習《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時,教師將學生分組,先讓學生收集相關數據,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然后根據數據進行討論,并做好歸納總結工作。最后每組派代表發表自己的看法,通過大家交流,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戰給人類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同時發揮學生課堂主體的作用,讓學生談談自己對二戰的看法,和給我們帶來的啟示。結合近現代的伊拉克戰爭,更使學生明白了“戰爭是殘酷的,和平是無價的,我們要守護來之不易的和平……”培養學生珍愛和平,反對戰爭的意識。這樣代代相傳,并堅持不懈,相信和平將會永遠在我們身邊。
二、挖掘教材情感因素的內容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化,情感教育成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因素。教師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情感因素,抓住學生的情感脈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率。每個學生都是特殊的個體,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采用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以鼓勵教學為主,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快樂、和諧的學習氛圍。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只有教師在教學中投入情感,才能感染學生,促使學生快速融入角色,創設鮮活的情境,營造感人的氛圍。例如:學習《中英鴉片戰爭》時,教師應當把我不同的情感:第一,痛恨軟弱的清政府,牛鑒、奕山等貪生怕死之人的憤慨;第二,對關天培、陳化成等愛國將領的敬仰,以及人民愛國精神的敬佩之情。教師鼓勵學生在正確把握這兩點因素下合理發揮,學生沉浸歷史之中,或氣憤、或高興、或悲傷,學生的情緒跟隨學習內容不斷變化,從單純的知識學習,到情感的升華,每一個階段都是進步的過程。
三、善用語言激發學生的情感
語言是學習的基礎,更是情感的交流、知識的傳授、以及認知能力提高的前提。我們想要培養學生的情感,首先,教師要充分發揮語言的作用,帶動學生的情感。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教師授課時要保證語言的正確性,提高學生的歷史認知程度。除此之外,要注意學生的措辭,這樣既可以渲染課堂氣氛,又豐富了學生歷史知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其次,要掌握好語速、措辭等細節。初中處于青少年情感轉折期,他們對未知的世界充滿了新鮮感,但是又非常敏感,因此教師在授課時要避免因措辭不當而傷害到學生的自尊心。科學合理使用語言,感染每一位學生,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由知識的被動傳授變為學生主動的接受,相信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與此同時,教師通過幽默的語言、夸張的肢體動作進行授課,學生的注意力自然被吸引住了,認真聽課,課堂效率當然能夠得到保證。
四、借助熱點引導學生的學習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促使其面對社會熱點或者大家都比較關注的事情時,踴躍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新聞敏感度,鼓勵學生將學到的知識與社會熱點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意識,提高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發揮好其主導地位,有意識的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這樣,學生通過激烈的討論,積極開動腦筋,主動學習知識。另外,以社會熱點為媒介,促使學生積極討論熱點問題,并思考歷史上是否有類似的事件發生?對中國的發展有何影響?如何尋找解決問題辦法?
情感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情感滲透進行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新課改以后,要求教師“以人為本”,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學生情感,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大膽創新,積極探索。正如著名教育家曾經說:“情感教學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學習的意義和方法,努力追求真理,并奉行一生。”歷史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挖掘學生的情感,真正使學生能夠達到“情意合一”,真正體現素質教育的優越性。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對于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傳統教學已經無法適應社會的發展了,教師必須堅持新課標的教學理念,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并滲透情感,從學生的情感出發,結合實際進行教學,一定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化被動為主動,提高學習效率。學生作為未來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一定要努力學習,實現全面發展。
(作者單位:江蘇省泗洪縣姜堰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