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文華
【內容摘要】將物理教學與學生的生活聯系在一起,能夠使學生具有環境思考的能力,使得他們的抽象學習內容具體化。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更加簡單地學習物理知識,還能夠使得物理知識與學生生活相聯系,使得教學與生活有機地融合在一起,也使得物流知識能夠實際運用到生活中去。
【關鍵詞】學生生活 高中物理 教學實踐
前言
高中物理教學的實踐研究,要求教學與生活相聯系,這是新課標對現代物理教學的要求,使學生的學習內容能與生活相聯系。同時也是為了培養學生貼近現實思考問題,學會將問題情景化的能力。在實踐與生活相聯系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學生的理解、記憶、鞏固、構建以及分析能力,使學生能夠對教學內容有著一個更深刻的認識。有研究顯示,將物理知識生活化,能夠使學生對物理知識有更深刻的印象,也使得教學實踐能夠更容易地開展。其具體的使用方法是利用學生生活中的物理元素作為教學素材,使學生積極參與到物理現象的探究之中,激發學生對于物理學習的興趣,以及好奇好奇心。如何更好地開展物理教學,將其與生活緊密聯系在一起,本文將進行一個簡單的方法闡述。
一、利用生活實例進入課堂導入
物理知識與生活息息相關,這也給物理教學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我們可以通過生活中一些實際的例子來作為導入點,促進學生對于整個物理教學的學習,使他們能夠更加方便的理解以及體驗知識和生活。采取這種教學模式是現代教學環境要求下的結果,同學們通過融入熟悉的生活場景對物理知識有了一定的情景內容再現,使得他們能夠很容易地將這些內容與生活聯系在一起。也恰恰通過這一點,能夠更加容易地理解物理知識的具體內容,又使得無理知識能夠更加形象生動。生活中也有許多關于物理知識的例子,比如為什么我們身上的毛衣經常容易出現火花,為什么車輛與車輛之間要保持一定的距離,為什么司機和副駕駛位上的乘客要系安全帶,為什么在比賽中運動員會采取跑起來的接棒方式等等,這些都是非常常見的物理知識涵蓋下的生活現象。將物理知識引入到生活中去,也能夠使得生活中的各種物理現象能夠被解釋,使學生的知識能夠更加全面,生活經驗也更加的豐富。
二、增加學生的課外實踐活動
隨著學生的知識體系構成以及生活的實踐不斷的提升,使得學生對于其各方面的素質,尤其是知識的運用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能夠經常安排一些課外活動對學生的各項綜合素質提高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它能夠全方位地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在日后的工作生活中具有更高的綜合素質,能夠擁有解決生活中的困難以及迎接各項挑戰的能力。課外實踐活動的最終目的是能夠讓學生擁有動手操作以及實踐的能力,而在這個過程中,就要求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凡事親力而為。教師在傳授完一些關于物理的理論知識之后,可以適當的安排一些實踐性的活動,鼓勵學生通過常用的一些生活用品,做各種各樣的趣味化的小實驗。通過這些小實驗,能夠更加良好的理解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比如用易拉罐、塑料瓶、紙張、吸管、硬幣等等做一些關于曲線拋物線運動的小實驗來探究物體拋線運動時的各項特征,可以使學生探索的過程中體驗到物理學習的快樂,也能夠更加調動他們的思維能力以及動手操作能力。這種趣味化的教學內容,打破了原本物理教學的枯燥與嚴謹,使學生能夠更加樂于接受以及喜歡上物理知識,也使學生更容易親身參與進去,從而增加他們的對物理知識的印象,提高綜合素質能力。
三、將生活實例編入到物理習題中
物理習題中的一些例子都比較枯燥,而且是一直沿用的,不同的題型可能擁有同一個物理故事包裝,使得學生對物理習題的總體感官是枯燥、乏味。所以我們可以將生活中的一些具體實例編入到物理習題或者問題中,使得學生在枯燥、乏味的物理習題中找到學習的樂趣,引起他們解題的欲望,也使得物理知識能夠與生活更加緊密的聯系在一起,也更加生動、形象和直觀。比如在提問時教師就可以將一些實際生活中的例子納入到他的提問范圍,在研究摩擦力等相關力學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問學生為什么汽車要沿著斜坡向上爬呢?讓學生分析其中的力學原理,也可以根據一些時下比較熱門的新聞或者是娛樂信息來提出一些問題,比如最近發生的汽車追尾事件到底是為什么?其中蘊含的原理是什么?通過這些實際事件的引入,讓學生的物理學習擺脫枯燥乏味的境地,更加生動,使學生擁有探知的欲望。
結束語
通過對物理知識的學習,能夠幫助我們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些生活中的問題,也使得物理知識能夠實際的運用到生活中去,能夠學有所用。其實這兩者就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選用生活中的例子作為物理課堂實踐的切入點,能夠使得知識更加生動形象,便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總之,將物理教學實踐與生活相聯系,是將知識實際運用到生活中的必要,也是解釋生活中出現的物理現象的必要。它使得學生能夠更加充分地理解課堂上所學的知識,也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得到提高,教師應當重視并充分利用生活作為物理教學的切入點謹慎教學。
【參考文獻】
[1] 萊斯利·P·斯特弗、杰里·蓋爾;高文、徐斌艷、程可拉 等譯. 教育中的建構主義[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 J·萊夫、E·溫格 著;王文靜 譯. 情景學習:合法的邊緣性參與[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