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燕(余姚市肖東一小 浙江余姚 315400)
?
跳繩在農村小學大課間應用的實踐探微
李燕燕
(余姚市肖東一小 浙江余姚 315400)
摘 要:農村小學尤其是片小受體育硬件設施制約,大課間活動多采用無器械活動方式,如:課間操、跑步等,形式單一、略顯枯燥,質效不高。該文對跳繩在農村小學大課間的應用進行研究,發現它能激發學生運動興趣、挖掘學生運動潛能,形成學校大課間活動特色。
關鍵詞:大課間 跳繩 農村小學 體育
大課間是學生的“第二體育課堂”,在提高學生健康水平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在農村小學大課間開展跳繩運動,能凸顯其耗時少、健身效果明顯的特征,同能能彌補農村小學場地器材方面的劣勢,促進學校體育目標的實現。
1.1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
跳繩是一項學生容易掌握的體育運動,且進步空間大,而進步的過程會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激發運動興趣。這種自信和興趣又會刺激學生進一步去練習跳繩,整個學習過程能有效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1.2有利于消除安全隱患
農村小學開展體育大課間活動,組織復雜,且場地以開放式為主,如不注意安全防范,容易產生運動損傷,既影響學生的體育鍛煉,又會對其產生心理障礙,影響體育鍛煉積極性。跳繩運動相對來說較為安全,僅需一根繩子在平整的空地上進行。單人跳時彼此間沒有身體接觸,有組織地進行集體跳繩也不會有沖突或被器械傷害的危險,學生可依據自身狀況選擇適合自己的跳繩方式及運動量,減少意外傷害的發生。一般認為,跳繩對自我保護能力一般的學生來說是一項較為安全的運動。
跳繩是起源于我國的一項傳統體育運動,群眾基礎較好;同時,跳繩又是一項耗時少但效果明顯的運動。與學生在課外活動進行跳繩相比較,在大課間開展跳繩活動對學生的鍛煉時間做了一定的限制,更利于取得明顯的鍛煉效果,對持續下降的青少年健康水平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跳繩技術簡單易學,學生在成功率及跳繩花樣上進步空間大,更容易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增加成功的體驗。另外,跳繩形式多種多樣,利于學校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開展方式。
在體育大課間活動中開展跳繩運動主要依據跳繩表現出的娛樂性和競賽性。
3.1跳繩的娛樂性
學生在進行大課間跳繩鍛煉時充分利用跳繩練習方法的多樣性和趣味性,身心愉悅地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在娛樂中提高自身身體素質和運動興趣。跳繩的娛樂性表現在跳繩形式的多種多樣,如:單人跳、雙人跳、單搖跳、雙搖跳、原地跳、行進跳、正搖跳、反搖跳、編花跳、帶人跳等短繩項目,還有集體跳長繩、自編集體韻律操等。學生在各種跳繩方式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跳繩的樂趣。
待學生熟練掌握后可增加行進間的跳繩練習,以解決不同層次學生的鍛煉需要。此外,雙人雙搖跳、帶人跳、集體跳長繩等項目也應在大課間活動中經常開展,以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增強集體榮譽感。
3.2跳繩的競賽性
在大課間開展跳繩運動的過程中可以采用跳繩比賽的方法以促進項目的開展,學生可以通過比賽使體能、跳繩技能及心理得到進一步的鍛煉。適合學校開展的跳繩比賽項目通常有短繩比賽和長繩比賽。比賽可采用定時計數和定數計時兩種方法,都簡單易行,操作性強,也可兩種方法交叉使用,以增加跳繩的趣味性。
(1)短繩比賽。
常用的短繩比賽可采用單人30秒、60秒定時計數法,競賽項目還可設置正搖雙腳跳、反搖雙腳跳、單腳跳、單腳交互跳、編花跳等。以上項目還可以采用集體接力的方法,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培養學生集體榮譽感。
(2)長繩比賽。
長繩比賽一般采用雙人搖繩,多人跳繩的辦法,可定時計數,也可定數計時,還可以連續成功次數決定參賽隊伍的勝負。此外還有十字繩、繩中繩、并行繩、繩網等技術要求更高的長繩比賽方法,可以很好地提高學生參與率,提升班級凝聚力。
舉辦跳繩比賽時還可以增加自我展示環節,根據跳繩技術難度和完成質量綜合打分,以此挖掘學生的創新能力,提高對跳繩運動的熱情,促進跳繩運動在大課間的順利開展。
4.1應試觀念的影響
一分鐘跳繩是該市體育中考選考項目之一,要避免學校為了提高學生跳繩成績而在活動中僅開展這一項內容,那樣會使跳繩顯得枯燥乏味,嚴重挫傷學生的練習積極性,也就看不到跳繩給學生帶來的鍛煉價值,不利于跳繩項目的開展。
4.2師資影響
體育教師自身跳繩技術的高低會影響跳繩運動的開展。但現實狀況是一般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并沒有開設跳繩課程,臨時抱佛腳式的自學自練又無法在短時間內掌握跳繩技術與花樣,還有一些教師會滿足現狀,技術上不去,花樣沒創新,導致沒有內容可教。
4.3場地器材的影響
農村小學一般場地開闊,但缺乏運動器材,大課間活動基本以跑步、課間操等無器械方式進行。在器材不足時,可讓學生進行無繩跳練習,有研究顯示無繩跳練習的鍛煉效果與有繩跳練習相差無幾,僅在練習興趣上存在一定的差異。此外,在開展大課間活動之初,可采用無繩練習與有繩練習分布練習的方法,既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又可以緩解學校器材不足帶來的問題。
第一,關注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七、八年級的側重游行娛樂性,九年級在技巧難度上要高于七、八年級;第二,跳繩運動量大,運動全面但受力點基本在兩腳之上,因此,一定要穿著輕便的服裝,并充分做好腳踝、膝等個關節的準備活動;第三,在活動組織的過程中要注意組織好學生的秩序,防止繩子甩到周邊同學,還要教育學生勿用繩子相互摔打,以免手柄傷人,同時也降低了器材的損耗;第四,每次活動后要安排專人收拾、整理好繩子,以免打結,方便下次活動時能方便快捷地開展。
第一,加大宣傳和指導,引起學校領導重視,改變體育教師對跳繩的認識,提高跳繩在大課間活動中的關注度;第二,改變跳繩方式,開展多種形式的跳繩比賽,提高學生參與率;第三,體育教師自身跳繩技術是跳繩進入體育大課間的關鍵,可利用業余時間進行業務培訓,切實提高自身跳繩水平。
參考文獻[1]謬文勝,劉云生,徐思毅.學校課程·校園文化·生活體育——關
于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研究(上)[J].中國學校體育,2002(4):52. [2]謬文勝,劉云生,徐思毅.學校課程·校園文化·生活體育——關
于大課間體育活動的研究(下)[J].中國學校體育,2002(5):59-60.
中圖分類號:G89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5(c)-0110-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