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東雷(華北電力大學體育教學工作部 河北保定 071000)
?
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高校健美操中的應用
侯東雷
(華北電力大學體育教學工作部 河北保定 071000)
摘 要:隨著各大高校對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重視,健美操課程開始作為體育鍛煉的一種逐漸走進大學課堂。教學環節中,小群體教學模式充分發揮了其在組織及互動層面上的優勢,將高校健美操課程發展為一種集互動性、趣味性與科學性于一身的課程,吸引了越來越多學生的關注與參與。通過對個人評價及個人學習目標與群體效應結合為該文切入點,論證小群體教學法在高校健美操體育課程中的應用,增強了課堂的互動性及學生之間的協調性,進而教學效果得到明顯改善及提高。
關鍵詞:小群體教學模式高校健美操
小群體教學是一種以群體為單位,通過發揮群體成員互幫互助、互爭互利特性來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與互動熱情的教學模式。在教學環節中,教師會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興趣愛好以及成績水平等方面因素來對他們進行分組,并要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完成集體學習,要求他們必須努力發揮出團隊之間的互相學習的作用,在交流與討論的過程中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
從內涵上看,小群體教學與合作性教學也存在一定的不同。后者作為一種教學策略,是教師在授課環節中結合課程的實際進展所采用的一種激起學生參與度的教學方式,它具有一定的隨機性與靈活性特征,能夠與不同教學模式相配合進而達到提升教學效果的。小群體教學模式則強調要用一定的過程來促進群體形成,在教學評價環節中,小組中的每個成員都需要將個人評價及個人學習目標與群體的整體性學習目標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群體的學習自主性,使群體中的每個成員都逐漸適應這種小群體的人才培養模式,進而在團隊協作與內部競爭的過程中實現個人才能的提升。
集體性是小群體教學模式的最主要特征。小群體教學模式中的所有活動都是圍繞著學生團體進行的,因此,以培養學生社會適應力、團隊協作與分工能力、逐步形成以學生為中心、以彼此配合為學習方式的教學模式能夠較好地凸顯學生的集體性特征,同時也能為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創設雙向乃至多向平等互動的交流方式,讓學生的語言能力與自我學習能力得到發展。需要注意的是,集體性特征保證了小群體教學模式的統一性,即統一的學習目標與學習方式,這種統一性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在群體合作的過程中不斷發現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同時學習他人身上的優點,進而達到自我提升的目標。
從相關數據的統計結果上看,高校開展的健美操課程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經常與小群體教學模式為授課方式,由學生在網絡上的自行選擇來安排班級,繼而形成影響的教學小群體。
授課環節中,可以將小群體教學模式的應用分為六個階段。在第一階段,教師會向學生傳授一些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讓他們對健美操課程產生整體上的認知和理解,逐步培養他們的學習熱情,讓他們在深入理解基本知識的過程中深化群體意識,并逐漸適應小群體教學模式給他們帶來的改變。
第二階段,需要對小群體進行規劃和分組。經過了第一個階段的理解和認知時候,教師對班級成員、學生對彼此之間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認識,也能夠較為綜合的審視每個人的學習能力與興趣特征。此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測驗成績以及部分考核項目上的表現來對他們進行分組,同時還要兼顧學生的興趣愛好以及自愿性,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能力相對均等的小組,盡量保證每組人員不超過5人。需要注意的是,在小群體劃分完成后還應該從每個群體中選擇出一個負責人,并對小組中的每一位成員進行責任劃分,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制定出針對性的學習目標,并鼓勵小組成員共同完成這一學習目標。
在第三階段,教師應該向學生進行授課重點的集中講解,用盡量短的時間講述一些健美操的基本姿勢以及動作要點,并盡量將這一環節控制在10min之內。這樣就能留給學生更多的小組活動時間,讓他們在組內成員相互交流的過程中加深對教師所講內容的理解,并在練習環節中互幫互助,提升小組全體成員的練習效果。
在第四階段的進行過程中,教師必須幫助小群體明確其自身的學習目標,并以這個目標為奮斗方向開展接下來的學習工作。在小群體開展學習活動之間,教師需要結合所學內容及授課進度,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和幫助,讓小群體成員能夠認清自身的實際情況,并通過制定針對性的教學訓練方案來幫助學生進行針對性的能力強化。在完成學習目標的制定工作之后,小群體成員會根據教師所提出的任務來制定針對性的學習計劃并進行小組內部的成員分工,保證每個成員都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
第五個階段主要是小群體的活動階段。由于不同群體的學習目標與學習任務存在一定差異,所以在群體活動階段不同小組也表現出了不同的學習方式與學習方法。根據小群體制定的學習任務,小組成員會通過相互配合與職能互補的方式來完成任務,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發現自身存在的不足,努力學習他人的有點,虛心聽取小組負責人所提出的意見,以此來實現個人健美操鍛煉水平的提升。舉例來說,在進行健美操環節中的伸展性運動時,小組中柔韌性較好的成員就應該輔助柔韌性較差的學生進行動作練習,并為他們示范正確的動作要領。
第六個階段是教學的評價階段。要保證小群體教學模式的效率與效果,就必須強化評價階段,鼓勵群體內部成員對自身的表現進行客觀的自我評價,隨后由群體中的其他成員進行評價,以此來幫助組員認清自己的不足并制定出具有針對性的學習方案。小群體之間的評價大多以競賽的方式進行,由教師制定題目,不同小群體分別對這一題目進行完成和結果展示。通過對比不同群體之間的完成速度與質量,能夠直觀的看出不同小組在健美操練習環節中的狀態及效果,并對這些小群體中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指出,進而調整授課環節,讓高校健美操教學模式變得更加合理。
在完成上述六個階段之后,教師應解散小群體,使學生重新以班級為單位進行集體訓練與知識講解。這種做法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學生對健美操課程的認識,從整體層面上進行思考與練習。在總結已學習內容的同時,教師才能更好的制定出下節課的授課核心。
3.1 保證教師了解每位學生的基本情況
只有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身體情況及學習能力,教師才能夠在分組環節中更好的對小組成員進行把握,進而針對不同小組學生的不同特點制定出更具針對性的教學策略。
需要注意的是,了解學生基本情況這一工作并非靜態,而是動態的。在課程開始之初,教師需要對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及掌握能力進行綜合了解,并通過一些基礎性測試來審核學生的體能情況及身體柔韌性。在課程進行中,教師應時時了解小群體中每個成員的任務完成情況,對于他們取得的進步、遇到的困難進行整體把握,從而有針對性地修改教學計劃,保證每一個小群體的成員都能夠達到教學目標。
3.2 保證教學模式符合學生身心發展
小群體教學模式下,必須改變傳統教學方式中的諸多限制,肯定健美操課程對于學生身心起到的積極影響,同時還要采取針對性的教學評價策略,對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主動性、積極性以及創造性給予肯定和鼓勵。可以說,只有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健美操課程的益處,產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欲望,才能夠在小群體中獲得更好的鍛煉,實現個人能力的提升。
應肯定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高校健美操中的應用價值,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課程活動中去,讓他們在互動、協作過程中不斷發現這項運動的價值,從而真正愛上這項運動。
參考文獻
[1]張兆斌,竇曉寧.中美體育教學模式的比較研究[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71-73.
[2]紀玉娣.小群體教學法在高校籃球教學中運用效果分析——對大學生協作意識的影響的調查[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102.
[3]翁鳳瑜.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高校健美操普修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D].北京:北京體育大學,2010.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3(c)-0022-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0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