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松峰 (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下古村中學,276422)
動作技術教學中,時常會出現這樣一種現象:教師反復示范并結合精煉的講解,學生還是難于把握要領、無法形成準確的技術概念,教師示范沒有給予學生足夠強的感官認識,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初次接觸某項動作技術,觀察教師示范后的感官認識具有整體性和模糊性兩個特點,也就是學生對動作會有一個整體上的影像記憶,而又不能深刻記憶動作完成的細致軌跡。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分重點地反復示范,不能將動作技術的部分或某個重要的環節充分展現出來,只能加強學生對動作的整體影像記憶。而細致的動作軌跡和動作要點學生自然短時間內無法獲得。
教師示范時可以著重突出某一環節或是將某一環節單獨拿出來示范,學生通過重點觀察,對動作技術要領的認識和理解就大不相同了。
如肩肘倒立的學習,學生常會出現屈髖、用背部支撐的錯誤動作,教師采用掛膝示范(屈小腿,掛在杠上或連接起來的手臂上),反復演示肩肘支撐和背部支撐的區別,加上語言引導,學生會充分認識到這個要領并在練習中主動去做,上述錯誤出現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再如,側推實心球示范中出手角度的重點示范、排球墊球示范中腿部用力的突出示范、足球腳內側傳球示范中腳觸球瞬間的特寫示范。這些特寫示范都能給予學生強烈的感官認識,加深學生對動作要領的理解,加快動作技術的掌握。
場景:排球正面雙手墊球教學課,練習很長一段時間后,排球還是四處飛,教師細心觀察,發現很多學生“抱手”擊球;此時,及時叫停,再次示范講解疊掌式墊球的手臂姿勢,突出強調“手腕下壓,兩手臂一定要有明顯的拉緊感”;接下來的練習中,學生明顯注意到了這一點,墊球的穩定性快速提高。
再如蹲踞式起跑,做出預備姿勢后,身體會有明顯的前傾感、手臂支撐地面會感覺到很用力,教師在講解動作要領時將這一感覺同時講解給學生,并做雙手一離開地面馬上身體前倒的示范強化學生認識,學生在接下來的練習中會用這種感覺指導自己的動作姿勢,錯誤動作就會大大減少。
場景:山羊分腿騰越第一課次教學,教師快助跑、起跳、踏跳、頂肩推手、挺身展體、緩沖落地,示范流暢優美,尤其是很棒的“二次騰空”,學生個個驚訝贊嘆。可是讓學生開始練習時,學生猶豫不決、相互推讓,在“跳山羊人”練習中的積極性和興奮勁一下子沒有了。教師的示范與他們的想象差別太大,他們被“嚇”住了。
像這樣的場景有很多,如,教師接近扣籃水平的上籃示范、十多米遠的鉛球投擲、高超的單雙杠動作等,這樣的示范過后,學生多的是畏懼心理,他們覺得自己接下來的練習與教師的示范相差太大,自己做了會丟人。他們還會這樣問自己——動作這么難,我能學會嗎?我能做到嗎?其實,在初學階段,教師的示范表現的弱一點,讓學生感覺自己努力后能夠觸摸到,反而模仿起來會更有方向、更積極、更努力。隨著學生練習水平的提高,教師的示范“水準”同時提高,示范的效果會更好。
有些動作,其做法或完成動作的原理很抽象,教師的示范和講解給予學生的是一種遙遠的模糊感,學生在短時間內無法理解動作究竟應該怎樣做;而這些動作的做法或完成的原理與學生生活中常接觸到的某些事物很接近,學生對這些事物很了解,很容易模仿。教師示范時,可以利用這一點,將某一器材或身體的某個姿勢(或某個動作)比喻成生活中學生更常見、感覺更形象的物體(或動作),加強學生的理解和認識。
場景一:一節水平三的籃球原地運球教學課,教師多次強調掌心不觸球、手要隨球上下迎送,但是很多學生還是不得要領地在拍打球;而在第二個班的教學中,教師拿一個悠悠球,結合悠悠球的玩法做籃球運球的“按”和“引”,反面示范“拍球”的錯誤動作,結果學生多數很快理解了動作要領,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場景二:側手翻教學,教師用即時貼在地面貼出數條醒目的線段,并在上面貼上手掌和腳掌,示范并講解“手腳落地一直線,空中倒立垂直面”的要點;接下來的練習,學生有直接不敢做的、有屈髖的,學習效果一般。而另一位教師制作了一個“大”字風車,用此結合動作要點演示做法,學生練習有了明確的方向感,練習積極性和效果大幅度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