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lection on the ‘Heated’ MOOC——Also about College P.E. Teaching Reform
許 新1,李 莉1,2
Xu Xin1, Li Li1,2
?
慕課“熱”之“冷”思考——也論高等院校體育教學之改革
Reflection on the ‘Heated’ MOOC——Also about College P.E. Teaching Reform
許新1,李莉1,2

作者單位:1.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510520
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510520, Guangdong, China.
2.華南師范大學 體育科學學院,廣東 廣州510000
1前言
“慕課”這個詞匯對于大多數中國人而言,算是一個較為陌生的外來詞語,它是近兩年才興起的一種大規模在線開放性課程教育平臺(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MOOCs)的縮寫與簡稱。隨著互聯網浪潮的大規模普及,慕課平臺的獨特優勢正在逐漸地展現開來,其課程資源的大規模公開性,擁有世界名校一流專家為保證的課程資源優質性,以及學習方式的個性化、自主選擇性,網絡技術所提供的學習工具、資源多元性等,都在給現行高度教育帶來巨大的沖擊。體育課程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必然受到一定的觸動與影響。本研究基于這一視角對當前我國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進行反思與再認識,提出一些合理性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建議,以期為促進當前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起到剖磚引玉的作用,為更深一步的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2研究方法
根據本論文研究內容,對英文文獻以EBSCO 數據庫作為樣本庫,檢索關鍵詞“MOOC”或“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中文文獻以中國知網作為數據庫,以“MOOC”或“慕課”作為主題進行相關文獻檢索,同時運用Google學術進行相關搜索,輸入“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和“慕課”進行關鍵詞檢索,以獲取相關紙質與電子文獻資料,本文的進一步研究打下良好基礎。
將目前世界三大“慕課”教育巨頭coursera、edX、udacity的課程資源特點,以及由上海交通大學牽頭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合作探索、實施的我國高校“在線開放課程”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更好地了解“慕課”的內涵,以進一步研究。
3“慕課”熱潮之反思
3.1.1“慕課”自身的顯著特點是導致其熱潮出現的內部緣由
“慕課”作為在線課程的一個新維度,通過xMOOC網絡遠程教學課程、cMOOC專題研、tMOOC完成不同學習任務等三種教學模式迅速席卷全球,成為出現頻率頗高的詞匯,教育界更是被“慕課熱潮”所包圍。相對于傳統教育,“慕課”在一定程度上摒除了大學的原有屏障,使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實現共享;此外,“慕課”教育模式中的翻轉課堂、微課堂等線上線下良好互動,為以往傳統在線教育中,教師單向視頻輸出、學生被動觀看的教學模式帶來了良好促進與有益補充;再之,“慕課” 不僅僅是通識課程,其面向較廣、涉獵學科較多,發布在互聯網上的課程可以免費觀看,為拓展學生視野提供了極大便利;最后,“慕課”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使用不同的方法來組織教育或學習的機會,也使他(她)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自己便利的時間和地點。
3.1.2其他力量的推動是導致“慕課”熱潮出現的外部緣由
事物巨大變化的發生往往是內因與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慕課”熱潮的出現亦不例外。首先,名校名師具有極大的“磁吸”效應,Udacity、Coursera和edX這三大慕課平臺是由世界著名高校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發起的,聚集了全世界諸多名校名師打造出來的名課,對于教育需求者而言,如此的名師名校有著巨大的吸引力,使他(她)們終于有機會一睹全球最優秀學校與教師的風采,如此而言,學習者趨之如騖就不足為奇了。其次,Udacity、Coursera和edX三大平臺具有實用性強、設計理念超前,聚合眾多網絡教育平臺優點于一身的特點,使“慕課”脫離了網絡教育初期平臺優勢不突出,學習者學習分散等束縛,優秀的網絡平臺為“慕課”持續升溫創造了必要條件。再次,“慕課”始終堅持以學習者為中心,在“課堂”上,學習不僅是獲取知識本身,更是學習者間、學生與教師間彼此相互交流對知識的認識與理解,在這里教師并非傳統意義上的“權威”,而變為了具有輔導與引導作用的“導師”,實踐證明,如此教學模式的改變是眾多學習者所喜愛與歡迎的。第四,部分課程進入美國教育理事會ACE的學分推薦計劃,使學習者在選修了這些課程的學分之后可以得到大學的認可,這標志著“慕課”正式進入了正規的高等教育體系,也無疑提升了“慕課”熱潮的進一步發展。
3.2.1教學內容陳舊,教學目標參差不齊
從教學內容來看,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會在一年級時開設體育基礎課,其主要內容類似于現行的“體質健康標注測試”內容:50 m 短跑、鉛球、男子1000m長跑、女子800m長跑、男子引體向上、女子1min仰臥起坐等;二年級時會進行項目選修,有的學校會根據學生不同興趣愛好分項目上課,有的學校則會安排特定的幾個項目要求學生全部學習等;三、四年級時部分院校只以國家體育鍛煉標準中的測試內容做為上課內容,有的則依舊采取學生分項目上課,或是修1—2個學分的方法自由選項。由此而言,一方面,由于各所高校師資、場地器材的限制,致使很多學生喜歡的項目無法全面開展,帶來學生不斷增長的需求和學習現實安排間的矛盾;另一方面,高等院校的體育教學目標存在參差不齊的狀況,而目標的不統一必將會影響到教學內容的安排與實施,不能有效保證日常體育教學的順利開展。
3.2.2教學時數不均衡,理論課比例偏低
目前,很多院校體育課程的開設基本都是實踐課程,沒有理論課程的講解,即便有的話也僅占用很低的比例。事實上,理論課的講解亦是十分重要的,理論可以知道實踐,對實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更好地了解一個運動項目,明白其規則,掌握其運動特點與規律,知曉體育鍛煉的方法,預防運動損傷的方法,以及健身保健的方法等等,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都是十分重要也必要的。同時,大學體育課程不僅擔當著促進學生體質,幫助學生獲取不同運動技能的角色,更是傳承體育文化,提高國民體育素養的任務,但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院校的體育課程課時數平均每周1次,2 個學時,傳授給學生的也僅僅是基本運動技能,或是一周一次的身體鍛煉而已,學生對于“何為體育”、 “何為體育文化”、“體育與健康”具有怎樣的關系、各國體育是怎樣的狀況,如何運用“體育”去健身娛樂等知之甚少,如此的結果亦反過來影響了學生對體育課程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影響了體育課程教學的效果。
此外,即使對于實踐課本身而言,大部分院校的體育課程中,“掌握類”和“探險性”雖備受關注,卻“飽經非議”,體操類的運動項目雖然對提高學生靈敏意識、協調能力等具有重要意義,卻因其“危險”程度偏高而無人問津、不敢開展,田徑等課程雖然對于提高學生身體素質、增強體質等聯系密切,卻也因其“枯燥無味”,學生不甚喜歡而“置之荒地”,鮮少學校大力開展。如此的教學時數不均衡,理論課比例偏低,以及實踐課程自身設置問題等是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的實際問題。
3.2.3教學評價方式單一,上課場地器材相對匱乏
在現行的高校體育課程評價標注中,大部分學校仍是以技能、素質評價為主,評價標準單一,卻忽視了對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培養,以及對學生情感、適應能力、合作技能等方面的評定等。同時,對學生學習質量的評定大都采取了或單一、或絕對的評價方式,用一種較為絕對的評價標準對所有學生的體育課程學習效果進行考量,忽視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此外,理論課的考核與評價也是其中薄弱的一個環節,較少課時數的理論學習,致使很多學校沒有理論課的考核與評價標準,往往是以實踐技能的考核作為對應的體育課程考試成績,即便是有的學校有理論課考試,很多也是牽強附會,趨于表面形式,沒有相對規范或合理的評價體系。與此同時,部分學校體育課程的授課場地、學生鍛煉必備的器材等相對匱乏,亦是困擾當前一些學校體育課程教學的問題所在,以球類項目為例,有的學校在上課時間由于場地較少、器材不夠,無法保證充分的訓練場地與器材提供給學生,有的學生甚至不能保證每人一球等,一節課上完,有的學生持球的時間非常有限,如此現象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熱情,以及運動的積極性等。
3.3.1直面“慕課”帶來的影響與意義
“慕課”所帶來的革命性與顛覆性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須直面,不容忽視的。其一,它促進了教育朝著更公平、更多元化的方向發展,使全世界的學習者站在了“相同的起點”上。現今社會計劃每個人都有著對教育的需求,對優質教育的需求,教育的公平是人類社會共同追求的理想與目標,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其公平不僅僅體現在學生入學機會均等,受教育過程中均等,取得學位、學歷均等,更應體現在人獲得知識、技能方面機會的均等,富國與窮國之間教育均等,以及獲取各種教育形式中的機會均等。“慕課”為這種教育的公平,以及不斷增長的教育需求提供了可能,它不設入學門檻,沒有學習人員數量限制,學習者無論時間、地點,不分貧富、貴賤,亦不論學歷、專業,只要具有一臺聯網電腦各層次的教育需求者即可獲得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以滿足大眾的教育需求。
其二,它使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關系得到了重構,使師生之間平等關系的實現成為可能。在大學,教師與學生通過課程的紐帶相互維系,而“慕課”的交流平臺使大學的最基本構成變得更為豐富與多元:教師之間的競爭加劇,同時教師之間的合作亦得到了加強;憑助“慕課”平臺的競爭與激勵機制,學生之間的競爭在趨于激烈,同時,學生間自主或結成學習小組完成的課程又使其合作得到了完善。
其三,“慕課”也使終身教育與個性化教育成為可能。近些年來,體育課程的教授強調的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與領會,更致力于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培養學生跨出校門后依舊長期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慕課”教育形式使終身教育的可能性更加凸顯出來。無論學習者處于名校情結、學歷情結或是充電情結進行“慕課”學習,慕課提供商為學習者提供的或免費或有償的服務,以及“慕課”管理體系的日益制度化,授課課程數量的日益增加化都在使終身教育的可能性不斷增強著。此外,“慕課”基于大數據分析從而全面跟蹤、掌握學習者學習過程、學習行為,并因材施教,進行有針對性教學的特點,以及課堂與在線相結合,“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質量,而且可以提高教與學的效率,使學生能夠更加深入化、個性化地進行學習,同時也對學習者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其四,“慕課”所帶來的還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但凡是進行深層次的教育改革都需要以教育理念的更新為先導,教育理念是一種關于教育發展的精神性、理想性、持續性和相對穩定性的范型,它在某種程度上亦可決定教育發展的方向。“慕課”剛剛興起時是以連通主義為基礎的,其認為學習是通過非正式關系形成的網絡而促成的,隨著不斷的發展,“慕課”轉變為強調互聯與合作學習的行為主義。到目前,“慕課”形成了諸如重組、聚集、訂閱傳播、量身定制、合作學習等教育理念,這種先進的教育思想對現行的教育體制帶來了巨大沖擊,亦使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學習者都開始了更深入地思考改革之道。
3.3.2正視傳統教育的優勢與所長
在直面“慕課”對傳統教學帶來的沖擊的同時,我們亦應認識到:傳統的高等教育固然需要改革,但其本身所具有的優勢也是不容置疑的,“慕課”教育教學模式不可能完全替代大學教育,大學教育除了具有知識傳授、培養人才的功能外,還具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引領三大功能,這種文化和社會關系的傳承作用是“慕課”模式不能及的,由此而言,可以說技術性的工具不能夠帶來高等教育真正的變革。在傳統的高等教育中,學生感受到的是非常全面的校園生活、校園文化,以及師生關系,這種身臨其境的體驗、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坐在電腦桌前上網學習遠不能及的。面對電腦,跟隨授課教師的教授節奏,不僅缺乏了靈活性,也容易使學習者成為網絡學習的附庸者,“慕課”教學也無法創造校園環境和現實的人際關系;與之相反,傳統教育校園生活的經歷、校園文化的熏陶對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塑造健全的人格,傳統教學營造出的師生、生生的交流關系,以及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耳濡目染懂得的做學問和做人的道理等都是至關重要,且“慕課”教學所無法取代的。
除此之外,“慕課”教育的廣泛、普遍性對于一般類的公共基礎課、某些專業課是很適合的,它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與傳播作用,但對于某些需要試驗或實踐性的專業課程,以及對于需要實際運動能力,需要靈活性、協調性和技術體能等的體育運動項目課程來說,也并非全部適用。“慕課”教學對于原理性,或者是需要腦力理解、消化、吸收的課程而言是適用的,但在體育實踐課程中,眾多的運動項目是需要“腦力理解”與“肢體實現”并用的,是需要在實際的運動過程中掌握的,全身運動的靈活與協調,對臨場環境的適應與判斷均是“慕課”教學中僅僅依靠面對電腦屏幕學習,通過手指打字所無法實現的。
3.3.3深化體育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縱然,“慕課”教學模式對于傳統的體育運動項目教學而言并非完全適用,但“慕課”大潮的涌入,沖擊到的是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隨著人們對教育需求,尤其是對高質量教育需求的增強,“慕課”正憑借自身的優勢順應時代發展,滿足社會步入終身學習時代的需要,得到越來越多學習者的關注與認可。作為體育人而言亦不能忽略“慕課”所帶來的沖擊與改變,需要我們積極利用“慕課”帶給我們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新經驗,推動現行的體育教育教學方法改革。“慕課”教育所帶來的以“學”為本的教學價值取向,沖擊著以往以“授”為主的教學模式,精巧的課程設計撼動了照本宣科和滿堂灌將的教授之法,現行的教學評價方法不足以全面涵蓋學生的實際能力,此外,高校人才交流與競爭的頻繁加劇,倒逼著高校必須加快教育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可以試想,如果學生可以在網上找到質量更高、上課時間靈活、且教學內容相同,還免費的課程的話,我們的高校還能夠淡定地堅持原本固有的教學模式,不創新、不改革嗎?為此,積極利用“慕課”教育模式,摒棄陳舊、落后的教育教學方法,尋求更合理、有效的教育教學模式勢在必行。在體育課程教學中應更加注重以“學”為本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身體運動能力,對不同運動項目的實際掌握能力,進一步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中心位置”;其次,還應更加注重靈巧多變的課程設計,使用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在鍛煉身體、獲得某項運動技能的同時,讓課堂教學更具趣味性與吸引力;此外,對于最終考試成績的評價亦應更加注重科學化、合理化,以“對學生身體運動能力有利”為原則,切實培養其多方面的運動技能、強其體魄,樹立“終身體育”習慣;最后,除卻運動技能的獲得、體質的促進之外,還應積極利用“慕課”教育模式,注重理論課的教學,注重體育文化的教學與傳承,注重對學生體育文化素養的培養,使學生通過理論知識的積累,文化素養的提高來增強對“體育”的理解,對體育課程的熱愛,對運動技能的靈活掌握。
4結語
“慕課”進入高等院校的日常教學已成為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對于體育教育而言,亦應面對挑戰,因勢導利,勇于改革,將“慕課”與高等院校的體育課程教學有機結合,提升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與運動熱情,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是應對“慕課”沖擊的必由之選。
參考文獻:
[1]張鷙遠.“慕課”( MOOCs)發展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影響及其對策[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3):118-120.
[2]王麗華.美國“慕課”的新發展及對中國的啟示[J].高等教育管理,2014(9):35-37.
[3]陸賽茜 慕課的發展現狀與前景[J].新媒體與社會,2014,(1):311-313.
[4]慶寧.“慕課”熱潮重釋:現實困境、行動邏輯與文化反思[J].江漢學術,2014,(4):70-71.
Xu Xin1, Li Li1,2
摘要:隨著互聯網浪潮的大規模普及,“慕課”平臺的獨特優勢正在逐漸地展現開來,體育課程作為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必然受到一定的觸動與影響。本研究基于這一視角,運用文獻資料法、比較分析法等進行研究,認為:自身的顯著特點是導致“慕課”熱潮出現的內部緣由,其他力量的推動是導致“慕課”熱潮出現的外部緣由,目前我國的高等院校體育課程教學在內容更新,教學目標認定,教學時數均衡,教學評價方式多元化等尚需進一步提高。面對“慕課”帶來的沖擊,我們應直面其影響與意義,同時也應正視傳統教育的優勢與所長,并在此基礎上因勢導利,勇于改革,將“慕課”與高等院校的體育課程教學有機結合,提升體育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教師教學水平,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與運動熱情,從而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慕課;高等院校;體育教學改革;反思
Abstract:With the massive popularity of internet wave, the unique advantage of MOOC platform gradually spreads.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college education system, P.E. curriculum is sure to be influenced. Based on this perspective and with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the study suggests that the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MOOC are the inner reason of the heat; other forces are the advancing external reasons for the heat. At present, Chinese college P.E. teaching need improvement in updating content, setting teaching goals, balancing teaching period and diversifying teaching evaluation. In face of the impact of MOOC, we should confront the impact and significance directly.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also face seriously the advantage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On this basis, we should utilize advantage and have the bravery to reform by organically combining MOOC with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P.E. course. In this way, teaching quality of P.E. course are improved, teachers’ teaching level are enhanced, students’ studying initiative and sports enthusiasm are stimulated, promoting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qualities.
Key words:MOOC; college; P.E. teaching reform; reflection
作者簡介:第一許新(1977-),男,河南南陽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體育教育研究。
doi:10.3969/ j.issn.1005-0256.2016.03.031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0256(2016)03-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