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魯俞培明
(1.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實驗中學,315100;2.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教研室,315100)
例析發揮教研價值最大化的實踐策略
——以“蹲踞式跳遠”一課為例
周魯1俞培明2
(1.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實驗中學,315100;2.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教研室,315100)
看課教師火眼金睛,評課教師滔滔不絕,每次教研究活動中他們都能提出很多建議,但這些建議只有經過課堂實踐才能確定是否有效,因此,每一次教研活動只有能夠后續跟進,才能發揮其最大價值。筆者結合以蹲踞式跳遠(騰空步技術)為主題的教學研討活動,談談所在團隊的“后續跟進”的操作經驗。
教學組織:將全班學生分成8組,每組兩名學生坐在地上手拉橡皮筋形成起跳高度。根據學生的水平,在開始階段兩名學生拉一條橡皮筋在膝蓋高度,根據教學逐漸提高到肩部位置,再增加到兩名學生拉兩條橡皮筋。在分層階段,根據學生能力調節橡皮筋的高度,練習者根據橡皮筋的高度自行調節助跑距離。
練習策略:
1.學生體驗三步助跑騰空步練習,幫助學生體驗“騰空步”技術。2.集體模仿教師練習。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模仿教師做原地蹬擺、助跑三步蹬擺的騰空步練習,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騰空步”動作的概念。3.學生助跑3~5步做騰空步跳過橡皮筋練習。學生通過嘗試、體驗、糾錯、展示,以及跳躍不同難度的橡皮筋來提高騰空步技術。
課后評價:本節課的優點是始終圍繞橡皮筋展開,做到器材的精簡多用。興趣十足學生在練習過程中。
存在的問題:
1.學生觀察示范不夠清楚。由于“騰空步”需要起跳之后兩條腿在空中保持弓步姿勢,而示范者在空中保持的時間很短,學生不容易看清楚。2.練習密度小。每組只有5~6個學生,其中2個學生在拉橡皮筋,降低了課堂的練習密度。3.安全方面有隱患。拉橡皮筋的部分學生沒有認真貫徹教師的要求,故意將橡皮筋拉得很高,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隱患。
第二次設計的思路:針對問題1,可以采用木制人體模型進行動作示范,即在課前、課中將人體模型給學生看,利用人體模型做示范,使學生更直觀地看到“騰空步”動作,即起跳之后起跳腿蹬直,擺動腿向前上方頂;再結合教師的示范,學生就能很快地建立騰空步技術概念。針對問題2、3可利用標志桶和橡皮筋進行練習,能提高練習效率。
教學組織:將全班學生分成8組,每組練習器材由兩個標志桶和一條橡皮筋組成,根據學生的水平,在開始階段設置的高度為50c m,逐漸增加高度。在分層階段,安排了50c m、60c m和70c m三個層次的高度,起跳點距離依次為80cm、100c m、120c m。當學生跳過橡皮筋之后,慢跑至5m線做緩沖,然后右轉彎排到排尾。
課后評價:教師利用折疊好的人體木制模型給學生看“騰空步”示范動作,學生很快明確了“騰空步”技術動作要點,在腦海里建立了“騰空步”動作的概念;將標志桶和橡皮筋組合作為練習器械,提高了課堂練習密度。
存在的問題:
1.不利于教學組織。將全班學生分成8組,每組的距離是由兩個標志桶和一條橡皮筋組成,如果橡皮筋拉得長,學生有足夠的空間進行練習,但整節課的橫向隊伍會拉得很長,不利于教師的觀察與控制;如果標志桶和橡皮筋之間、組與組之間的距離很近,雖然有利于教師觀察與控制學生,但是學生在起跳過程中只要稍微碰到橡皮筋,標志桶就可能倒地,而且學生回來過程中也有可能會發生撞到標志桶的現象。2.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雖然起跳高度最高為80cm,但由于沒有墊子等類似的緩沖物,落地后對學生的膝蓋會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3.由于本節課所學的內容是騰空步,學生一味地在地上起跳騰起,大部分學生沒等騰起身體就落地了,很難體會到“騰空步”的感覺。
第三次設計思路:針對在第二次設計實施時存在的問題1,在組織上安排兩組學生用一組跳遠器械,這樣節省了隊伍的橫向距離,拓寬了課堂教學視野,有利于教師的講解示范、課堂觀察及糾正點評。針對問題2,在場地上布置了固定的大墊子,這樣在很大程度上保護了膝關節、踝關節。針對問題3,教師在每組場地上布置了起跳板和固定墊子,在每塊起跳板上貼好起跳腳踏板標志。
教學組織:將全班學生分成8組,每兩組選用由兩個標志桶和一條橡皮筋組成的跳遠器械,每組男生在距離橡皮筋100cm處放一塊跳板,女生在距離橡皮筋80cm處放一塊跳板,大墊子的位置放在距離橡皮筋80cm處。在分層階段,安排了50cm、60cm和70cm三個層次的高度,起跳點距離依次為80cm、100cm和120cm。主要練習手段與上節課相同。
課后評價:通過這樣的組織,課堂教學變得流暢,大部分學生能做出“騰空步”。同時,安全措施到位,場地布置精簡,達到了本次教研活動的真正目的。
[1]于素梅.看課的門道[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2]賈齊.體育課程與教學研究的方法論[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