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玉軍(齊魯醫藥學院 山東淄博 255213)
中醫健身術探討
蔣玉軍
(齊魯醫藥學院 山東淄博 255213)
摘 要:中醫健身是當前新話題,健康的身體是長壽的前提,也是美好生活基礎。就需要應該選擇合適的健身方法以保證身體健康。日常生活中我們接觸一些傳統健身方法如太極拳、八段錦、六字訣、易筋經等,這些常常出現在小說描寫中卻很少應用于日常生活中,該文結合健身鍛煉實踐經驗,翻閱相關文獻資料,通過闡述中醫健身術來源,發展歷史、現狀、發展前景、用法等多方面探討中醫健身術。
關鍵詞:中醫 健身術 八段錦
如何在現實生活中應用中醫健身術,已成為當代健身領域中的新課題。隨著調試醫學的發展,中醫心理、中醫營養、中醫健身也將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該文結合自身實踐經驗,翻閱各種文獻資料,通過以下幾方面進一步探討中醫健身術。
目前國內有關中醫健身方面比較系統的資料很少,浙江天臺曹希亮醫師撰寫的《中醫健身術》中也提到了中醫健身理論和一些實踐,但中醫理論與運動健身實踐結合方面,在健身術的用法和用則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少。但也充分證明了中醫健身術是在中醫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1]。
傳統健身術:太極拳、八段錦、六子決、易筋經、五禽戲等等都是建立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的,傳統的健身術與中醫理論是不可分割的,把這些根基于中醫理論的健身術統稱為中醫健身術。脫離開中醫指導的這些健身方法,就如同當代體操與技巧相結合一樣,會失去其原本的健身意義,降低健身效果。八段錦第一式:雙手托天理三焦:身體立位,兩手掌心朝上直臂上舉,這個動作從體育學角度來說就是一個簡單的徒手動作,運動中實際健身效果基本可以忽略不計。但是如果加上中醫理論闡述就不同了,可以解說為:兩手交叉上托,拔伸腰背,提拉胸腹,可以引起人體整體生理機能的變化,這一變化可以達到調理上中下三焦的效果。即這一動作可以達到調理下腹部、中腹部、胸腔的作用。
中醫健身術伴隨著中醫發展而來,在中國已經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產生,比如:武術、健身氣功、五禽戲等一系列健身術。中醫健身術與中醫中體術不同,中醫體術講的大多數是人處在生病狀態下體療法,是中醫健身術中一個不完整的部分。在明末清初,中醫健身術發展到了歷史高點,涌現出許多經典健身術、太極拳、八段錦、六字訣、易筋經、五禽戲等等一直流傳至今。
體育學人體素質鍛煉方法簡單易學,對于人體速度、耐力、力量、柔韌性等方面的健身效果明顯。學校體育教育,建立在西方體育理論基礎上,國家體育總局也曾致力于推廣五禽戲、八段錦、六字訣等健身法,舉辦各種健身氣功比賽,使其逐漸發展成為一種類似于體操的體育項目。
中醫健身術不能脫離中醫理論基礎,其整體效果遠遠超過當代體育健身法的效果。當代體育健身理論中沒有鍛煉內臟器官的方法和理論,缺少整體理論來解釋身體鍛煉人體局部部位對于整體機能影響效果。中醫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成熟的整體理論,在這方面中醫健身術有自身發展前景,可能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整體健身術。長壽,是最理想健身效果體現,也可以算一個重要健身效果指標。眾所周知,奧林匹克運動是世界頂級運動,獲得奧運冠軍是當代體育項目的頂級目標,但是這些冠軍也未必達到頂級長壽健身的效果,中國壽命最長者,歷史記載大都出自中醫世家,比如:明末清初的李慶遠、華佗弟子吳普等等。五禽戲創始人華佗,其弟子吳普修習五禽戲,活到一百多歲。歷史告訴我們中醫健身術將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調適醫學告訴我們:心理、營養、運動是調適能力提高的基礎,也為人體的調適能力提供保障,是人體健康的基石。中醫健身術在心理、營養、運動方面、已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調試醫學興起為中醫健身術發展提供了新的平臺,在調試醫學發展平臺上中醫健身術也將得到長遠的發展。
中醫健身術是一種系統鍛煉平臺,包括中醫相關理論基礎和鍛煉技術兩部分,不可分割,集辯證統一理論為一體的整體系統健身方法。該文結合筆者的實踐經驗,以八段錦為例闡述下對于中醫健身術及其用法和用則理解,八段錦有八式完整動作,在中醫理論作為指導下,健身方面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醫健身術不僅僅是一套體操,也是一種整體可調節健身運動的健身習慣。掌握這種健身方法隨時都可以應用這種鍛煉方法來調節我們身體狀況。下面介紹下這種健身術的用法和用則。
中醫健身術用法,通過應用八段錦中第三式調理脾胃這個例子來說明一下中醫健身術的用法。其一,要理解每個動作的健身效果,理解每個健身動作從中醫理論角度出發,理解技術動作健身效
果。第三式技術動作是把單手掌心向上直臂上舉,從體育學角度來講,這一動作也就是鍛煉下上肢力量,但在中醫理論基礎上講解就不一樣了,單手上舉能夠牽拉腹腔,增加腹腔空間,同時對脾胃肝膽起到很好地按摩作用,有助于消化吸收達到調理脾胃的效果。所以,這一動作鍛煉的效果就有了更深層的意義。其二,在應用中調節機能,八段錦第三式用法是在飯后,經常做一下這個運動讓身體形成一種條件反射,完成這個他動作就用來調理脾胃,飯后這個運動體感比較強有利于形成調節機能。其三,通過鍛煉出技能來緩解身體不適癥狀,第三式機能我們練出來了,有了這種條件反射機能,當遇到胃不舒服的時候,可以用這種方法來緩解不適癥狀。這里說明一下,健身的作用是有限的,也不能夸大他的作用,假如依賴這種方法來治療胃病那也是不現實的。不過每次脾胃不適,都可以用第三式來調節下,日積月累,對于慢性的脾胃病狀的緩解會起到一定作用。
中醫健身術用則:適度原則、適量原則、循序漸進原則。適度原則,每種健身術健身作用不同,不能夸大作用,在理解健身作用的前提下把握適度原則,才能達到滴水石穿的效果。比如:八段錦第三式,練出機能,能夠調理腹脹,脾胃一些輕微癥狀,如果過度依賴這種作用,用他來治療脾胃病,那就超出了健身范圍。適量原則,有些技術動作,機能形成不是次數多,力量大就可以完成的很好,需要結合特定環境才能形成,八段錦第三式煉成,需要飯后不斷地體會調理脾胃效果,有了這種機能還要在平時練習中感悟這種機能,只有在這種特殊環境中量化訓練才能形成穩定的條件反射機能。循序漸進原則,八段錦第三式煉成不是一次形成,需要學習規范動作技術,體會培養條件反射機能,鞏固機能,應用技能多個步驟循序漸進來完成。欲速則不達,急于求成,都難以學會這些健身方法。
中醫健身術的用法用則是筆者實踐經總結出來的,不同的健身術有特殊的用法用則,還需要進一步研究論證以致完善。
當前流行的中醫健身術有太極拳、八段錦、五禽戲、六字訣、易筋經等,這些健身術在很多文章中都有解釋,也有專門驗證健身效果各種研究,但是如果脫離中醫理論做這些研究,終究是不完整的。中醫健身術不是完成幾個技術動作那么簡單的事,其健身效果遠遠超出體育運動范疇,中醫健身用法和用則還有很多地方有待完善,還需要在中醫理論基礎和實踐應用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
中醫健身術在我國有幾千年的發展歷史,它是一種在中醫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健身方法;是一種從人體整體功能出發系統的健身方法;是一種調理人體機能,培養特殊條件反射機能的健身術;是一種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隨時可以鍛煉的健身習慣。在很多方面是單純的體育鍛煉無法達到的。隨著調試醫學不斷發展,在這個平臺上,中醫健身術將有更廣闊的發展前景。
參考文獻
[1]曹希亮.中醫健身術[M].陜西: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
中圖分類號:G8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813(2016)07(a)-0143-02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9.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