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寶山
(黑龍江護理高等專科學校,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6)
?
提升高職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劉寶山
(黑龍江護理高等??茖W校,黑龍江 哈爾濱150086)
摘要:本文依據筆者的教學經驗分析了如何在高職數學課堂90分鐘里,有效地組織好課堂教學,為學生創設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關鍵詞:高職;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教學
高職教育課程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有效的課堂教學是實現素質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所謂“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社會資源耗費盡可能節約的前提下,通過教學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就其實踐影響而言,它是基于提高數學教學效益、通過強化過程評價和教學目標管理的一種現代教學模式。如何在高職數學課堂90分鐘里,提升高職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呢?
一、體現預設和生成的和諧統一是“有效教學”的立足點
(一)數學教學的目的性決定了教學預設的必要性。
預設,就是根據教學目標、教材和學生的興趣、學習需要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多種形式有目的、有計劃地對未來教學所做的整體設計和構想。高質量的預設是教師在課堂中發揮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作用的重要保證。傳統的教學設計是教師以書本知識為本位,從教師的主觀判斷或教學經驗出發,往往側重于教學過程的程式化,特別是細節化的準備,是一個傾向于“靜態”的計劃性的教案,無法適應交互動態的真實的教學過程。為了實現數學課程改革的目標,教師在預設時必須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理念,“用學生的思維去備課,用學生的頭腦去思考”,在教學預設時充分考慮課堂上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多幾種假設,多幾種課堂發展的可能性,從而使整個預設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有利于課堂上教師根據學生的學情隨時調控,實現課堂過程的最優化??梢哉f,精心預設是為動態生成保駕護航——保證生成的合情、合理、有效。
(二)事物發展的動態性決定了教學的生成性。
課堂教學是一個個鮮活生命在特定情境中的交流與對話,動態生成是它的重要特點。數學課堂是復雜的、動態多變的,需要教師具有足夠的創造性教學智慧,把課堂營造成精心預設和即時生成相統一的多元素發展過程。教學動態生成的特點,要求教師必須思考周密,力爭將教學過程運籌于帷幄之中。教師必須理智地對待突發的課堂生成,靈活地調整教學策略,把即時生成的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列為學習內容,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真正“讓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二、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是“有效教學”的關鍵點
(一)營造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人是感情的動物,人的思維狀態與其情感有著密切的聯系。用情感激發學生的學習心向,這是有意義學習的情感前提。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沒有一個行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在起作用”。課堂教學中,要想讓學生喜歡數學,教師必須努力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教學環境,滿腔熱情地全身心投入教學,以自己的興奮情緒去激勵學生,以自己的主動性喚醒學生,以自己的朝氣蓬勃的精神去鼓舞學生,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并和教師進行積極的情感溝通和交流,把教學帶入樂思樂學、愉快和諧的境地。
教師對學生進行評價時,要突出其數學評價的激勵與發展功能,采用評價標準個別化,盡量挖掘每個學生的“閃光點”,讓學生都能看到自己成功或可取的一面。
(二)利用學生關注的問題情境引入課題,引導學生自然的參與。
教育心理學的理論啟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充分運用動機原理,使學生的學習具有內驅力,學習將會取得良好的效果。激起學生學習數學內驅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就是結合教學實際,恰當的創設數學問題情境,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或置身于渴望解決問題的情境中。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熟悉的情境、具體實例引入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通過觀察、操作、探究、猜想、發現等活動感悟并獲得數學概念、原理和思想方法。在知識的發生、發展和運用過程中,不僅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意識和應用意識。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有效的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的群體參與,互相啟發所產生的互補、互促效應是個人“單打獨斗”無法比擬的。課堂應該是群言堂,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包括思維參與和行為參與,通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對話、提問、分享觀點、合作交流等方式,促進學生對教學知識的深刻理解,幫助學生不斷克服由于自身認識局限性所導致的主觀性偏差,引導學生的思維往辯證、深刻、合理的方向發展。
學生的思維發展和能力的提升是一個有低級到高級的漸進過程,教師要善于搭建平臺,遵循“最近發展區”的原則,巧妙地設置坡度適中的階梯式問題,引領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沿著一個個臺階自然的登上題目的“峰頂”,使其思維和能力的發展漸漸的提升到一個又一個的制高點,并切身感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
三、堅持教學反思是“有效教學”的生長點
教學反思是指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努力提升教學實踐科學性、合理性的活動過程。
教學的時間久了,我們就會于有意無意之間形成許多帶有個人認知特點與行為習慣的教學經驗。這些經驗使我們在處于類似教學情境時通常不再重新審視情境本身的具體特點,而直接照搬過去的“成功經驗”去解決所面臨的問題。在價值觀、人才觀和教育觀都面臨重大變革的今天,這種教學經驗的局限性所帶來的負面效應是顯而易見的。這就要求數學教師以理性態度審視自己的教學,反思自己的教學,質疑自己的教學。
按教學的進程,教師反思分為教學前、教學中、教學后三個階段。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并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預測和分析能力。教學中的反思具有監控性,能使教學高質高效地進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監控和應變能力。教學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只有經常進行教學反思,教師才能對自己的教育觀念進行客觀的、理性的認識、判斷、評價,才能找出教學中低效或無效的問題,進行有效的調節,并最終生長出個性化的、獨特的、帶有新質特點的教育觀念,使原來的教學走向“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劉丹.理解和提升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數學通訊,2008,(7).
[2]王克亮.高中數學新授課“有效教學”芻議.數學通訊,2010,(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4-01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