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慧潔(周口師范學院,河南 周口 466000)
?
思想政治教育視野下的人文性關懷
呂慧潔
(周口師范學院,河南周口466000)
摘要:本文從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及實踐理念的角度,引入中國傳統哲學價值中的人文性關懷,通過現實層面的多角度分析來闡釋人文性關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及意義。
關鍵詞:人文;關懷性;思想政治教育
傳統文化下的中華民族在千年的連續性積淀下,形成了超越限制的文化內質,而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也已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其文化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日益凸顯出它的至關重要性。時代要求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在于社會整體結構的強調性,相反更加注重社會的有效性接納與適應。弱化差異性組織結構上的效力規定,將人的整體性多向度發展置于核心層面,從某方面講,以效力和信度為基準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典型的目標、內容與方法,是所謂社會受眾的人民群眾所高度一致性認同的價值,是對社會主義社會下群性及個體的整體發展能夠達到有效的教育及關懷。所以這一視野下的審視,使得我們必須認同當下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性要求下的政治教育存在偏差及距離。在試圖解決這一問題的路徑上,筆者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要從內質上弱化減輕功利性的實踐工作,適度回歸到人文關懷的基準上來,這將對于社會整體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長期效益和核心價值。
人文性關懷本質上是一個時空維度上的持續性問題。根據《易經·賁》:“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雙重性聚合了知識的認知體系,同時也是一個倫理化的價值體系。而人文關懷體現普遍的人類自我性關懷,具體導向個體和群性的人格尊嚴、價值維護、人生追求,對人主體性的,從低層次到高階段的理想人格的造塑。思想政治教育是人類社會建立以來就存在的文明跡象之一,其價值核心本身就是一個無法回避和忽視的關鍵問題,也是一個極富構建性的問題。通行研究方法及闡釋理論,從社會整體及個體需求出發,以社會為本原,構建思想政治教育與大系統社會以及子系統群性團體之間的關系,借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對社會的持續性效益,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合理性存在奠定支持與核心動力。所以歷來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社會所需要服務的,為社會培養需要的人。一部分研究學者將其范式,稱其為“社會哲學的視野”。客觀地說,需求論的視角出發反觀思想政治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這種方法研究必不可少,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整個社會大系統中的實體性地位,其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相對獨立性得以存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對的范圍由政治需要擴展服從和服務于整個社會的大發展。但是此類研究方法也存在其局限性和狹隘性,不足之處就在于僅把思想政治教育看作社會大系統中的有機構成部分,整體中的部分構成,社會大系統與其子系統的關系,就只能加劇功利功用性,卻無法深入其核心內部,深入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及如何構成客觀社會現象理論命題,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學本質及實質內涵。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社會環境,作為現實層面的人是無法剝離人文性存在的,因為無論個體還是群性的社會歷史始終是他們個體發展的歷史,無論他們意識到與否,這都存在。
從現實中的人出發,馬克思主義給了我們觀察社會歷史現象的根本觀點和方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與社會的關系在本質上還是回歸了中國傳統哲學韻味下的,人人關系以及群性與群性之間的關聯。思想政治教育是雙向的屬人也為人。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源和出發點,恰恰在弘揚和培植人的主體創造性,恰恰在真正成為自由自覺的能動性主體,這也是現代思想政治教育所追求的終極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思想政治教育學回歸到了傳統意義上的人學也就是人文關懷之學。思想政治教育實質上展示出人存在和發展的基本范式,使得人獲得社會集聚的思想道德文化財富,反過來讓自己獲得存在和發展的良性勢態。
現實層面上,在群性社會強調客觀社會是思想道德文化素養的起源,而且另一方面主體的人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只有這樣,社會思想道德文化與主體人之間就和諧的建立起真正的反饋機制。從而以現實的人的生存來運用思想政治教育,將其看作是社會對人雙向度構建。這樣,主體性的人就由對外部強制性思想道德文化的被動接受者瞬間轉化了變成主動自為的作用和行為。并且實施主動合理的改變外部思想文化的能動性構造者。人的能動性發揮到了極致,也是的人成為思想道德素質發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前提和環節。所以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行合一、受動與主動、群性與個體辯證地統一起來。
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為本的教育,人文關懷構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人文關懷的借用及滲入和良性結合,可以大力發展并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這就必須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化過程中,構建四個原則性內容。個性差異化原則、人性本然化原則、人文生活化原則、道德幸?;瓌t。人性化的原則,發展到當下最根本、最核心的需求是享受真正人性化的社會生活。在群性生活的空間中尊重人的本性,也就是用人性化的方式去尊重人與其他的個體或者群體平等和諧的相處生活。同時充分尊重人的主觀能動性及自覺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成為人自身認識、發現、發展、評價及其完善的過程。人的思想政治品德植根于現實生活之中無法脫離,所以關注現實層面的人,才能更好的開展深入細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對癥下藥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從各方面真正意義上幫助答疑解惑,實際上解決問題,從而有效的提高應對現實生活的能力。道德幸福是人生永恒的主體。幸福與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事業崇高的目標,大到國家社會,小到學校個體,教育事業首先要著眼于人的道德幸福上,不僅要生物性的人上給予全面的關照和提升,也要培養個體社會性道德幸福感。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引導正能量,促進個體與群性和諧發展。只有這樣才能使人正確地看待對自身、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同時正確的履行的自己的責任與義務,擔當道義自覺地參與到思想政治教育整體中去,不斷拓展和超越自我。所以人文性關懷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終,可以發揮主流意識形態的思想意義,同時又具有普世價值的教育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張澍軍·德育哲學引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4]陸挺,徐宏·從“大講座”到“講演錄”人文通識講演錄[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
中圖分類號:D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864X(2015)05 -0146 -01
作者簡介:呂慧潔(1989—),女,漢族,周口師范學院老師。